第二节 民间歌曲戏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4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民间歌曲戏剧
分类号: I276.2
页数: 4
页码: 589—592
摘要: 卓尼民歌在整个藏族地区别具一格,尤其是藏族民歌,与卫藏、安多、康巴等地的民歌相比,有它的独特之处。另外,卓尼的土族民歌、汉族民歌也颇具特色。
关键词: 文化艺术志 民间文艺 民间歌曲

内容

卓尼民歌在整个藏族地区别具一格,尤其是藏族民歌,与卫藏、安多、康巴等地的民歌相比,有它的独特之处。另外,卓尼的土族民歌、汉族民歌也颇具特色。
  —、藏族民歌
  卓尼以藏族为主,民歌也以藏族民歌尤为丰富突岀,其有反映朴实真挚爱情生活的“拉依”;宴席中演唱的粗犷、豪迈的“勒”;节日里狂欢喜庆的“嘎儿”、“沙目”;婚礼仪式中演唱的“善巴”、“阿迦”;劳动生活中歌唱的铿锵有力的“巴热"等。
  这些民歌,歌词几乎都是一首三段,第一、二段比兴,第三段切意。曲调结构大多数在正式乐句上带有曲首;调式以商、羽调居多;旋律流畅,多为级进,偶尔加入四度跳进,起伏有致,行腔丰富,且多用华丽的装饰;衬词衬字特色鲜明,规律性很强。
  拉依意为“山花”,体裁属山歌类,内容属情歌。主要流行在尼巴、刀告、扎古录、完冒、恰盖、卡车、康多等地,分为独唱、对唱等形式。“拉依”的歌词每首3段,每段4句(也有每段2句、3句、6句的)。句式多为藏语七音节句和八音节句。曲式基本为带曲首的双乐句结构,节奏较自由。演唱时采用华丽的颤音装饰。
  强勒是当地藏语中对其厩歌的一种称谓,亦称为“勒”。主要在宴席上和酒会上演唱,演唱形式多样,可独唱、对唱等。流行于全县所有藏区。“勒”的歌词句式与“拉依”相似,曲式多为双句体,大部分曲调都带曲首。节拍为散板与有板相穿插,节奏以自由与规整相结合。调式亦多为五声商、羽、徴调式。有些调式中往往出现以“变宫”为“角”或以“清角”为“宫”的暂转调。旋律以级进为主,乐句多在一个八度内起伏,较平稳。
  哇杰勒“哇杰勒”使用于藏族婚礼仪式,有“善巴”和“阿迦”两种表演方式,“善巴”全部演唱,夹杂一些祝词朗诵,“阿迦”则配简单的舞蹈。由“善巴”和“阿迦”共同构成词、曲完整而配套的婚礼组歌,其曲目与具体场合紧密配合,形成定规而不能随意更动,贯穿于整个婚礼过程的始终,按固定程序相继岀现,演唱有些段落时,还加入一些简单的表演动作。
  “哇杰勒”的歌词内容相当丰富,有赞美诗、叙事诗和藏族格言,每首段落不定,以问答式居多。每段3、6句,有比兴、有直陈,每句多为藏语8个音节分3顿,呈三、二、三式;也有每句7个音节分3顿,呈二、二、三式。曲调的节拍介于散板与有板之间,节奏普遍较自由,便于叙说;曲调的速度较慢,更增加了其叙事性,尤其是中间的乐句部分,喧叙调的成份更浓,灵活性更大,宜于表现主词的多种需要。“哇杰勒”中的十几首曲子几乎全是特殊的五、六声徵调式和宫调式。旋律进行也很独特,曲中除用衬词演唱的曲首和补充部分行腔不大运用装饰音外,正式乐句中主词部分的曲调全带有二度、三度的倚音装饰,使它的旋律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更富于其特定环境中的表现力。
  巴热是藏族群众收割青稞时唱的一种带曲调的劳动号子,亦称“波里乍”、“尼玛来”、“拉在格”。这类号子的歌词相当简单,如“巴热”中只有一句四个字:“卓合拉卓”,其中除“卓”意为“割”而有实际意义外,其余均为衬词,也可理解为全词中只有一个主词——割!
  藏族劳动号子的曲调却出奇地规整,节拍强弱对比鲜明,节奏明快,轻巧敏捷,速度中快,曲调起伏适中。
  二、汉族民歌
  流传在卓尼地区的汉族群众,由于脱离了大本营的历史悠久,与当地兄弟民族在长期的患难与共中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这些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影响,在这种土壤、气候与条件的影响下,也孕育出丰富的、与众不同的民间文化硕果来。如民歌中,就有“花儿”、“秧歌调”、“酒曲”、“劳动号子”等。
  (一)花儿卓尼花儿属“洮岷花儿"类,分为东、南、西、北四路四个流派,在卓尼的流行区域是:
  东路流行于卓尼的洮砚、柏林、藏巴哇三乡,曲调接近莲花山令,平稳徐缓,节奏较为自由,歌词一般1首6句,不满6句时用衬词填补。对歌时分两组进行,各有一人供词(称“串班子”),一人领唱(称“出嗓子”),其余的人答腔,结束时齐唱尾声 “两叶儿啊”。
  北路莲花山令,流行于卓尼的康多、杓哇、藏巴哇(部分地区)等乡,其词曲均与东路花儿接近均称为“双套花儿”,只是演唱形式有别,三人演唱,一人供词,甲、乙、丙各唱一句,最后齐唱尾声。
  南路“折麻杆"、“尕烟花”,主要流行在岷县二郎山为界的洮河中上游地区,有卓尼的纳浪、木耳、柳林等乡镇,其词曲结构与岷县“铡刀令”相近。歌词1首3句,每句7字,旋律隽永幽雅,节拍较为自由。
  西路“尕莲儿”,流行于卓尼的申藏、阿子滩、大族、柳林等乡镇,属洮岷花儿流派中典型的单套花儿,歌词1首3句,第一句比兴,2、3句陈意。演唱时3人1组,各唱1句,最后齐唱尾声。西路花儿的唱腔高亢嘹亮,每句前均冠以“哎尕莲儿”的衬词曲首,故有西路“尕莲儿”之称。
  (二)酒曲酒曲主要在节日、喜庆宴席或聚会时的酒会上演唱,分为独唱、齐唱和对唱等形式,也有在亲友饮酒时即兴演唱助兴的。酒曲的歌词都较规整,每段4句,每句7字,内容以祝福、称颂、致谢为主,也有劝人向善、孝敬父母和诙谐风趣的。酒曲的曲调种类较多,较突出的有流传在藏巴哇地区的《金镶玉的板凳》、《五更树叶发正青》等曲目,另外,还流行一些临夏地区的酒曲和内地汉族地区的一些酒曲。
  (三)号子号子流传于卓尼的所有汉族村庄和藏、汉杂居的地方,种类繁多,曲调别致。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和劳动方式的不同,劳动号子的形式也随之而多种多样,较典型的有“打墙号子”《要杵来》,“吆喝调”《李闫郎》、《李公儿郎》等,这些号子基本上可分为规整型和自由型两种类型。前者节奏规律性强,节拍强弱分明,一般有4个乐句。而后者多为无节拍散板结构,节奏伸缩性极强,可随意吆喝。号子中大多无词,或仅有几个简单的主词,略表大意,其余均以衬词填充。
  三、土族民歌
  土族虽为吐谷浑后裔,但由于长期脱离民族大本营,深入藏、汉杂居地区生活,语言已被藏语所同化。他们的服饰等生活习惯虽然还较多地保留着本民族的特点,但民歌却明显地表现岀了藏土融合的特征。他们的情歌称谓“卡西”,酒歌称为“鲁西”、舞曲称为“格日",且歌词全为藏语,仅在曲调上表现出一些本民族的独特风格。
  卡西“卡西”属情歌,按当地风俗,主要在远离村寨的山野、森林等场合演唱,以倾诉爱慕之情为主要内容。演唱形式有独唱和对唱。歌词格式与“拉依”相近,每首3段,第一段比兴,二、三段切意,每段两句或四句。句式不如“拉依”规整,伸缩性较大。句子的顿式也多为7音节的三、一、二顿,八音节的二、三、三顿式居多。而且每顿音均以衬词隔开。它的曲调节奏多为二、三混合节拍,以使用切分节奏为突出特征。调式中与藏族民歌的风格区别在于“卡西”中的宫徵调式,几乎都有与羽调式交替的奇特现象。
  鲁西流行于土族的所有村寨,可在一切酒会上演唱。歌词均为哲理性颇深的格言。歌词受“勒”的影响极深,几乎无可区分。但曲调却颇具特色,曲式结构均由4个乐句构成,后两句模拟重复前两句,调式基本属六声羽调式(加变宫)和七声宫调式两种,羽调式一般和宫调式交替。旋律进行中除偶尔有一两处八度大跳外,一般都为级进,间或夹杂一些四度跳进。
  四、藏戏
  是流行于卫藏、康、安多等藏族地区的歌舞剧,相传是15世纪初由噶举派汤东结布为化募修建雅鲁藏布江铁索桥资金而创。藏戏在卓尼流传的历史亦很悠久,大约始于唐末宋初。主要流行在卓尼车巴沟口的一些村寨,完冒北山的一些地区也有流传。传统剧目除著名的八大藏戏外,还有一些民间创作的小段。藏戏演出多在露天广场,道具服装也较简单,伴奏用鼓钹等击乐。场与场之间穿插藏族歌舞,演唱时有帮腔,此起彼伏,有很强的感染力。
  五、秦腔
  主要流行于县境内的汉族地区。纳浪西尼沟以上,朝勿羊化以下,流行的传统剧目有:《游龟山》、《大辕门》、《铡美案》等。
  上卓尼地区流行的剧目有:《二进宫》、《打镇台》、《劈山救母》等。
  候旗、麻尼台流行的剧目有:《串龙珠》、《红灯记》等。
  洮砚乡上半部分地区流行的剧目有:《铡美案》、《三世仇》、《二进宫》等。
  六、眉户小调
  此地流行的剧目有:《张连卖布》、《牧童放牛》、《彦贵卖水》、《蓝桥相会》、《下四川》等。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