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间文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4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民间文学
分类号: I207.7
页数: 2
页码: 588—589
摘要: 本节主要讲述了卓尼县的民间文学,介绍了卓尼县的民间故事、童谣和神话传说等民间文学的内容。
关键词: 文化艺术志 民间文艺 民间文学

内容

一、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俗称“古今”,按其流传地域,虽各有侧重,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宗教故事类卓尼地属少数民族聚居区,且以藏族为主,有浓厚的宗教基础和习俗,宗教传说故事在民间有相当的生命力。这些故事大多数美妙奇特,虽然有些情节虚幻缥缈,但其中几乎都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和憧憬,歌颂真善美,诅咒假恶丑, 代表着人民的良好愿望,是这类故事中的精华,有流传在大峪沟地区的《五座山神》和藏巴哇、洮砚等地的《策墨林轶事》等。
  在宗教类故事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荒诞不经的情节,宣扬封建迷信思想,以统治者的需要出发愚弄人民,这类故事是宗教故事中的糟粕。
  族源史故事类这类故事流传在各个部落中,既是故事,又是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部落的历史。它不是以史书、家谱的形式遗留下来,而以故事的形式留传于世。这类故事,有点象经过演义了的史书,它们并不是枯燥无味的编年体、记叙体史志,而是经过历代的口头流传、修饰、润色和渲染,变成了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如流传在纳浪乡西尼沟地区的《三个先人》和邻村小板子的《六月六冻冰》等。《三个先人》是西尼沟卢、杨、梁三家的祖先,传说在古代,他们骑马挎枪背弓箭,带着妻儿老小,在西尼沟的土桥子安下了家。故事就围绕他们三家的垦殖经过和他们与邪恶势力的斗争展开,赞颂他们英勇善战、勤奋艰辛、团结亲善,最后在此地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千户子孙的大部落。这个故事相传已久,直至今天,西尼沟人每年还在四月初七这天供上三位先人的行乐图进行祭祀仪式。《六月六冻冰》说的是小板子部落有位英勇的酋长夫人,武艺超群,百战百胜。可有一年出去带兵打仗,遭到数十倍敌人的围困,当她带着属下突围出来,遇到一条大江拦路,晚上扎了营后,就派兵去打探,一看河上是否冻了冰桥,这天正是六月六,哪来的冰桥呢!派去的人如实报告,都被她斥退,有个士兵想,反正说实话也不能活,就撒谎说:“夫人,河上冻了冰桥了!”她就命全军拔营渡河,到河边一看,果然河面上冻了一座冰桥。等最后一人渡过河后,冰桥即变成一滩浮沫顺流而去……。
  战斗故事类此地为历代弯弓跃马的战场,从周羌戎、汉马防、唐哥舒翰、宋王韶、明沐英、清左氏……,还有各民族间、部落间大小战事不断,为这类故事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创作素材,很多故事几乎就是战场记实。这类故事中尤以杨土司家族的战斗故事为多。
  二、童谣
  当地童谣流传区域主要分布在汉、藏、土族聚居区,洮河沿岸三格毛藏区(俗称半番子地区)。流传形式以汉语为主,其大多在儿童游戏时吟诵。也有少量的摇篮曲和催眠曲。这些童谣语言质朴、优美,有浓郁的乡土味(详见附录)。
  三、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是当地民间口头文学中最富于想象力、创造力,也是最感人的一种艺术形式,尤其在卓尼历代政教合一制度统治下的农牧民,更是向往美好的生活,但他们又处于浓厚的宗教思想束缚之下,所以,在他们创作的口头文学中,往往借助于神佛的力量去达到向往,这也是环境、时代对他们的局限。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