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间文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3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民间文艺
分类号: J193
页数: 9
页码: 588—596
摘要: 卓尼历代均为羌、吐谷浑、吐蕃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淀积了丰富浑厚的民间文化层。这些民间传统文艺瑰宝有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工艺品等等,放射着夺目的绚丽光彩,成为卓尼文学艺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 卓尼县志 文化艺术志 民间文艺

内容

卓尼历代均为羌、吐谷浑、吐蕃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淀积了丰富浑厚的民间文化层。这些民间传统文艺瑰宝有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工艺品等等,放射着夺目的绚丽光彩,成为卓尼文学艺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第一节民间文学
  一、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俗称“古今”,按其流传地域,虽各有侧重,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宗教故事类卓尼地属少数民族聚居区,且以藏族为主,有浓厚的宗教基础和习俗,宗教传说故事在民间有相当的生命力。这些故事大多数美妙奇特,虽然有些情节虚幻缥缈,但其中几乎都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和憧憬,歌颂真善美,诅咒假恶丑, 代表着人民的良好愿望,是这类故事中的精华,有流传在大峪沟地区的《五座山神》和藏巴哇、洮砚等地的《策墨林轶事》等。
  在宗教类故事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荒诞不经的情节,宣扬封建迷信思想,以统治者的需要出发愚弄人民,这类故事是宗教故事中的糟粕。
  族源史故事类这类故事流传在各个部落中,既是故事,又是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部落的历史。它不是以史书、家谱的形式遗留下来,而以故事的形式留传于世。这类故事,有点象经过演义了的史书,它们并不是枯燥无味的编年体、记叙体史志,而是经过历代的口头流传、修饰、润色和渲染,变成了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如流传在纳浪乡西尼沟地区的《三个先人》和邻村小板子的《六月六冻冰》等。《三个先人》是西尼沟卢、杨、梁三家的祖先,传说在古代,他们骑马挎枪背弓箭,带着妻儿老小,在西尼沟的土桥子安下了家。故事就围绕他们三家的垦殖经过和他们与邪恶势力的斗争展开,赞颂他们英勇善战、勤奋艰辛、团结亲善,最后在此地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千户子孙的大部落。这个故事相传已久,直至今天,西尼沟人每年还在四月初七这天供上三位先人的行乐图进行祭祀仪式。《六月六冻冰》说的是小板子部落有位英勇的酋长夫人,武艺超群, 百战百胜。可有一年出去带兵打仗,遭到数十倍敌人的围困,当她带着属下突围出来,遇到一条大江拦路,晚上扎了营后,就派兵去打探,一看河上是否冻了冰桥,这天正是六月六,哪来的冰桥呢!派去的人如实报告,都被她斥退,有个士兵想,反正说实话也不能活,就撒谎说:“夫人,河上冻了冰桥了!”她就命全军拔营渡河,到河边一看,果然河面上冻了一座冰桥。等最后一人渡过河后,冰桥即变成一滩浮沫顺流而去……。
  战斗故事类此地为历代弯弓跃马的战场,从周羌戎、汉马防、唐哥舒翰、宋王韶、明沐英、清左氏……,还有各民族间、部落间大小战事不断,为这类故事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创作素材,很多故事几乎就是战场记实。这类故事中尤以杨土司家族的战斗故事为多。
  二、童谣
  当地童谣流传区域主要分布在汉、藏、土族聚居区,洮河沿岸三格毛藏区(俗称半番子地区)。流传形式以汉语为主,其大多在儿童游戏时吟诵。也有少量的摇篮曲和催眠曲。这些童谣语言质朴、优美,有浓郁的乡土味(详见附录)。
  三、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是当地民间口头文学中最富于想象力、创造力,也是最感人的一种艺术形式,尤其在卓尼历代政教合一制度统治下的农牧民,更是向往美好的生活,但他们又处于浓厚的宗教思想束缚之下,所以,在他们创作的口头文学中,往往借助于神佛的力量去达到向往,这也是环境、时代对他们的局限。
  第二节民间歌曲戏剧
  卓尼民歌在整个藏族地区别具一格,尤其是藏族民歌,与卫藏、安多、康巴等地的民歌相比,有它的独特之处。另外,卓尼的土族民歌、汉族民歌也颇具特色。
  —、藏族民歌
  卓尼以藏族为主,民歌也以藏族民歌尤为丰富突岀,其有反映朴实真挚爱情生活的 “拉依”;宴席中演唱的粗犷、豪迈的“勒”;节日里狂欢喜庆的“嘎儿”、“沙目”;婚礼仪式中演唱的“善巴”、“阿迦”;劳动生活中歌唱的铿锵有力的“巴热"等。
  这些民歌,歌词几乎都是一首三段,第一、二段比兴,第三段切意。曲调结构大多数在正式乐句上带有曲首;调式以商、羽调居多;旋律流畅,多为级进,偶尔加入四度跳进,起伏有致,行腔丰富,且多用华丽的装饰;衬词衬字特色鲜明,规律性很强。
  拉依意为“山花”,体裁属山歌类,内容属情歌。主要流行在尼巴、刀告、扎古录、完冒、恰盖、卡车、康多等地,分为独唱、对唱等形式。“拉依”的歌词每首3段,每段4句(也有每段2句、3句、6句的)。句式多为藏语七音节句和八音节句。曲式基本为带曲首的双乐句结构,节奏较自由。演唱时采用华丽的颤音装饰。
  强勒是当地藏语中对其厩歌的一种称谓,亦称为“勒”。主要在宴席上和酒会上演唱,演唱形式多样,可独唱、对唱等。流行于全县所有藏区。“勒”的歌词句式与“拉依”相似,曲式多为双句体,大部分曲调都带曲首。节拍为散板与有板相穿插,节奏以自由与规整相结合。调式亦多为五声商、羽、徴调式。有些调式中往往出现以“变宫”为“角”或以“清角”为“宫”的暂转调。旋律以级进为主,乐句多在一个八度内起伏,较平稳。
  哇杰勒 “哇杰勒”使用于藏族婚礼仪式,有“善巴”和“阿迦”两种表演方式,“善巴”全部演唱,夹杂一些祝词朗诵,“阿迦”则配简单的舞蹈。由“善巴”和“阿迦”共同构成词、曲完整而配套的婚礼组歌,其曲目与具体场合紧密配合,形成定规而不能随意更动,贯穿于整个婚礼过程的始终,按固定程序相继岀现,演唱有些段落时,还加入一些简单的表演动作。
  “哇杰勒”的歌词内容相当丰富,有赞美诗、叙事诗和藏族格言,每首段落不定,以问答式居多。每段3、6句,有比兴、有直陈,每句多为藏语8个音节分3顿,呈三、二、三式;也有每句7个音节分3顿,呈二、二、三式。曲调的节拍介于散板与有板之间,节奏普遍较自由,便于叙说;曲调的速度较慢,更增加了其叙事性,尤其是中间的乐句部分,喧叙调的成份更浓,灵活性更大,宜于表现主词的多种需要。“哇杰勒”中的十几首曲子几乎全是特殊的五、六声徵调式和宫调式。旋律进行也很独特,曲中除用衬词演唱的曲首和补充部分行腔不大运用装饰音外,正式乐句中主词部分的曲调全带有二度、三度的倚音装饰,使它的旋律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更富于其特定环境中的表现力。
  巴热是藏族群众收割青稞时唱的一种带曲调的劳动号子,亦称“波里乍”、“尼玛来”、“拉在格”。这类号子的歌词相当简单,如“巴热”中只有一句四个字:“卓合拉卓”,其中除“卓”意为“割”而有实际意义外,其余均为衬词,也可理解为全词中只有一个主词——割!
  藏族劳动号子的曲调却出奇地规整,节拍强弱对比鲜明,节奏明快,轻巧敏捷,速度中快,曲调起伏适中。
  二、汉族民歌
  流传在卓尼地区的汉族群众,由于脱离了大本营的历史悠久,与当地兄弟民族在长期的患难与共中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这些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影响,在这种土壤、气候与条件的影响下,也孕育出丰富的、与众不同的民间文化硕果来。如民歌中,就有“花儿”、“秧歌调”、“酒曲”、“劳动号子”等。
  (-)花儿卓尼花儿属“洮岷花儿"类,分为东、南、西、北四路四个流派,在卓尼的流行区域是:
  东路流行于卓尼的洮砚、柏林、藏巴哇三乡,曲调接近莲花山令,平稳徐缓,节奏较为自由,歌词一般1首6句,不满6句时用衬词填补。对歌时分两组进行,各有一人供词(称“串班子”),一人领唱(称“出嗓子”),其余的人答腔,结束时齐唱尾声 “两叶儿啊”。
  北路莲花山令,流行于卓尼的康多、杓哇、藏巴哇(部分地区)等乡,其词曲均与东路花儿接近均称为“双套花儿”,只是演唱形式有别,三人演唱,一人供词,甲、乙、丙各唱一句,最后齐唱尾声。
  南路 “折麻杆"、“尕烟花”,主要流行在岷县二郎山为界的洮河中上游地区,有卓尼的纳浪、木耳、柳林等乡镇,其词曲结构与岷县“铡刀令”相近。歌词1首3句,每句7字,旋律隽永幽雅,节拍较为自由。
  西路 “尕莲儿”,流行于卓尼的申藏、阿子滩、大族、柳林等乡镇,属洮岷花儿流派中典型的单套花儿,歌词1首3句,第一句比兴,2、3句陈意。演唱时3人1组,各唱1句,最后齐唱尾声。西路花儿的唱腔高亢嘹亮,每句前均冠以“哎尕莲儿”的衬词曲首,故有西路“尕莲儿”之称。
  (二)酒曲酒曲主要在节日、喜庆宴席或聚会时的酒会上演唱,分为独唱、齐唱和对唱等形式,也有在亲友饮酒时即兴演唱助兴的。酒曲的歌词都较规整,每段4句,每句7字,内容以祝福、称颂、致谢为主,也有劝人向善、孝敬父母和诙谐风趣的。酒曲的曲调种类较多,较突出的有流传在藏巴哇地区的《金镶玉的板凳》、《五更树叶发正青》等曲目,另外,还流行一些临夏地区的酒曲和内地汉族地区的一些酒曲。
  (三)号子号子流传于卓尼的所有汉族村庄和藏、汉杂居的地方,种类繁多,曲调别致。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和劳动方式的不同,劳动号子的形式也随之而多种多样,较典型的有“打墙号子”《要杵来》,“吆喝调”《李闫郎》、《李公儿郎》等,这些号子基本上可分为规整型和自由型两种类型。前者节奏规律性强,节拍强弱分明,一般有4个乐句。而后者多为无节拍散板结构,节奏伸缩性极强,可随意吆喝。号子中大多无词,或仅有几个简单的主词,略表大意,其余均以衬词填充。
  三、土族民歌
  土族虽为吐谷浑后裔,但由于长期脱离民族大本营,深入藏、汉杂居地区生活,语言已被藏语所同化。他们的服饰等生活习惯虽然还较多地保留着本民族的特点,但民歌却明显地表现岀了藏土融合的特征。他们的情歌称谓“卡西”,酒歌称为“鲁西”、舞曲称为“格日",且歌词全为藏语,仅在曲调上表现出一些本民族的独特风格。
  卡西 “卡西”属情歌,按当地风俗,主要在远离村寨的山野、森林等场合演唱,以倾诉爱慕之情为主要内容。演唱形式有独唱和对唱。歌词格式与“拉依”相近,每首3段,第一段比兴,二、三段切意,每段两句或四句。句式不如“拉依”规整,伸缩性较大。句子的顿式也多为7音节的三、一、二顿,八音节的二、三、三顿式居多。而且每顿音均以衬词隔开。它的曲调节奏多为二、三混合节拍,以使用切分节奏为突出特征。调式中与藏族民歌的风格区别在于“卡西”中的宫徵调式,几乎都有与羽调式交替的奇特现象。
  鲁西流行于土族的所有村寨,可在一切酒会上演唱。歌词均为哲理性颇深的格言。歌词受“勒”的影响极深,几乎无可区分。但曲调却颇具特色,曲式结构均由4个乐句构成,后两句模拟重复前两句,调式基本属六声羽调式(加变宫)和七声宫调式两种,羽调式一般和宫调式交替。旋律进行中除偶尔有一两处八度大跳外,一般都为级进,间或夹杂一些四度跳进。
  四、藏戏
  是流行于卫藏、康、安多等藏族地区的歌舞剧,相传是15世纪初由噶举派汤东结布为化募修建雅鲁藏布江铁索桥资金而创。藏戏在卓尼流传的历史亦很悠久,大约始于唐末宋初。主要流行在卓尼车巴沟口的一些村寨,完冒北山的一些地区也有流传。传统剧目除著名的八大藏戏外,还有一些民间创作的小段。藏戏演出多在露天广场,道具服装也较简单,伴奏用鼓钹等击乐。场与场之间穿插藏族歌舞,演唱时有帮腔,此起彼伏,有很强的感染力。
  五、秦腔
  主要流行于县境内的汉族地区。纳浪西尼沟以上,朝勿羊化以下,流行的传统剧目有:《游龟山》、《大辕门》、《铡美案》等。
  上卓尼地区流行的剧目有:《二进宫》、《打镇台》、《劈山救母》等。
  候旗、麻尼台流行的剧目有:《串龙珠》、《红灯记》等。
  洮砚乡上半部分地区流行的剧目有:《铡美案》、《三世仇》、《二进宫》等。
  六、眉户小调
  此地流行的剧目有:《张连卖布》、《牧童放牛》、《彦贵卖水》、《蓝桥相会》、《下四川》等。
  第三节民间舞蹈
  卓尼民间舞蹈的蕴藏相当丰富,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奇特别致,令人叹为观止。
  一、藏族舞蹈
  嘎儿是一种藏族民间歌舞,其形式类似于表演唱,一般在室内表演,动作较简单, 它在较大的喜庆节日里才有表演的机会。
  “嘎儿”的曲调依其所使用的固定衬词而命名,如《告给告》、《格桑梅尕》、《冬谢》、《肖呀瑞唠》等。它的歌词不像“拉依”、“勒”那样灵活多变,而有较强的固定格式。大都每首三段,每段两句;歌词的比兴绚丽多彩,异常丰富,带有浓厚的颂歌风味;旋律平稳流畅,节奏鲜明,速度适中,既便于边舞边唱,又富于激情。嘎儿流行于卓尼的车巴沟、扎古录、完冒等地。其风格接近碌曲、夏河等地。
  沙目是流行在县境东部藏巴哇、洮砚、柏林三乡藏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歌舞。因其使用的特殊道具兼击乐羊皮鼓尤具特色,其击打的方式和形状很像货郎使用的拨郎鼓, 所以又称其为巴郎鼓舞。
  关于“沙目”的起源,当地有一段神话故事。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连年大旱,颗粒无收。乡民们苦于饥荒,只得杀牛宰羊,祭祀山神,乞降甘露。当他们虔诚地跪伏在山前祈祷时,山中隐隐传出一阵鼓乐相伴的歌声。于是他们默默记下了曲调和鼓点的大概,回去后便制作了一种能摇动发响,带长把的双面羊皮鼓,在村中心的场地上点上一堆篝火,即兴跳起了巴郎鼓舞,将祈求的愿词唱了出来。在他们至诚感召下,天上果然降下了甘露……。从此,定于正月初五为“沙目”的起日(始跳),正月十五日为歇日(结束),正月十六就将巴郎鼓供起。
  “沙目”舞除在本村跳,还在外村交流,分主客两队,先唱序曲《及柔》,接着跳《苦松加里》(意为跳三圈舞),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各跳三圈,以示相互问候。接下来边跳边唱《沙娄梅娄》,自此,“沙目直顺”开始,意为正文的开头。以下依次跳唱《春牙撒》、《春柱》、《尼给刀羊》等。中途稍事歇息,吃饭、饮酒时穿插《龙够》、《撒玛鲁》、《扎玛鲁》等。最后跳《盖路》(结束的曲目、相当尾声),互相道安、告别。
  沙目舞中的曲调也极有特色,曲式结构均为带曲首的单句体和双句体,歌词的填法尤为特殊:单句体曲调要反复一次才能填一句主词,即第一句填前4个音节,第二句填后3个音节。调式较统一,均为徵调式,不时出现以“清角”为“宫”的暂转调,将商调式以上四度方式穿插其中。旋律进行起伏较大,比起境内其它几类藏族民歌,四度跳进明显增加,并插入一些五度、甚至七度的大跳。
  阿迦是藏族婚礼歌中穿插的一段歌舞。它的表演场合在室内,是新娘娶进门后的第一段,也是唯一的一段歌舞,由婚礼歌的领唱者“官兴”领唱,四个女歌手边舞边唱,唱词内容以赞颂客人为主。舞蹈动作近似于锅庄舞,舒展幽雅,曲调平稳徐缓。舞蹈动作中,因穿插敬献哈达的实际职责,所以以双手平托向上的敬献动作最为典型。
  二、汉族舞蹈
  纸马舞在汉族民间舞蹈中,最具地方特色的要数流行于藏巴哇乡包舍口村的“纸马舞”。它是一组词、曲、舞配套和谐的、具有浓郁风格的民间舞蹈。
  纸马舞在春节时演出,从正月初六晚上开始,十六晚结束。演出者人数不限,但须成对,跨战马(用竹蔑扎成马头和马身,中间留一圆圈固定在演员腰部,外糊彩色花斑、内点蜡烛),着战裙,一手勒马,一手执战旗,配以铿锵的击乐,瞭亮的号角,在手执灯笼的“马头儿”率领下,时而动若游龙,时而徐步缓唱。一张一弛,时骤时徐,动时大有韩信九里山前十面埋伏之势,静若凯旋归来、马蹄悠悠,高歌入云。其动作、场面、歌曲,恰似两军对阵,在悲壮、抒情中隐隐透出一股古战场的杀气。
  纸马舞除以舞蹈场面、道具引人入胜外,还配有十首曲目。其歌词韵脚规整,对仗妥贴,段句分明,寓意含蓄,且通俗易懂,含有大量的方言土语,所述民俗民风基本与当地习俗相吻合。内容以出征题材为主,有反映爱国情操、歌颂民族英雄、赞颂国泰民安,也有揭露封建制度、反映战争造成人民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悲惨遭遇……。首首结构严谨,艺术感染力极强。时而催人泪下,时而破涕为乐,各首词情趣迥异。
  纸马舞共有十余首曲调(已挖掘整理出十首),基本以羽调式为主,节拍、节奏规整,速度适中,述说性强,旋律流畅,有古乐风味。各曲之间既有其各自独立的特色,又存在风格上的相对统一,词曲配置和谐,浑然一体。
  秧歌流行于全县的汉族居住区和汉藏杂居地区,也在春节期间演岀。秧歌中的舞蹈多来自外地,后经本地的再创作,五光十色,亦颇具特色。有跑驴、船姑娘、龙灯舞、狮子舞等等。伴奏以击乐为主,配以各类民间小调,亦有无限情趣。卓尼地区的汉族秧歌舞,起源于迁徙移民的引进。这些迁徙移民来自五湖四海,所以,卓尼汉族秧歌汇集了祖国东南西北各地的风格,再经当地人民的不断改进完善,自成体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三、土族舞蹈
  换帽子是土族人民喜庆节日或酒会上在室内表演的舞蹈,有男演员6人参加,边舞边唱,每唱完一段词后,互相换帽子,舞蹈动作诙谐风趣。“换帽子”舞曲的歌词内容大多是祝福性的,格式上伸缩性很强,每首4段,每段6句、7句、8句不等。演唱时根据词的句数任意反复中间曲调乐句。“换帽子”舞曲的旋律进行也很有特色,几乎每个乐句中间都有停顿拍,旋律常作下四度小跳,情绪幽默活泼。
  沙目亦为一种巴郎鼓舞,但与藏巴哇地区的鼓舞大不相同。其不论在表演形式上,还是舞曲的歌词、曲调都绝无相近之处。土族的“沙目”既可在露天表演,又可在室内表演,视表演者人数而定。演员一手拿鼓,一手打灯笼,边跳边唱。歌词内容极丰富,一首两段,每段3句,一问一答,即兴编词,即使从晚上直唱到天亮也不乏其词。但沙目舞曲的乐曲却仅有一首,调式为五声羽调式,节拍规整,速度适中,旋律进行具有藏族弦子舞的风格,可舞性很强。
  四、法舞
  法舞即寺院佛事活动中跳的舞蹈,当地亦称“载护神”。舞蹈动作复杂粗犷,演员身着法衣,头戴面具,伴奏乐器有鼓、钹等击乐,还有法号和海螺等。法舞与藏戏中的歌舞段落极相近,有些动作和藏戏中的完全一样,它们的源流有极近的血缘关系。法舞中大多数段落只有击乐伴奏,而仅有极少数加入伴唱,舞曲与嘎儿和藏戏歌舞曲较相近,但节奏较明快,旋律进行中夹杂一些神秘的喧叙调成份。
  五、巫舞
  是流行于民间由原始宗教遗留下来的产物,是苯教中的苯本子、红教中的管巴及后来的师公子(巫神)等在从事迷信活动中跳的神舞。所以,民间也称其为“跳大神”。舞者身穿法衣,左手持一单面羊皮鼓,鼓柄上套许多小铁环,右手持一鼓棰,由击鼓、摇鼓及浑身的剧烈抖动汇成整套动作。巫舞有舞曲,边跳边唱,曲调高亢尖洌,旋律进行奇幻无穷,节奏紧迫,令人紧张、恐惧。其舞曲的歌词内容全是封建迷信、荒诞不经的,其中仅有极少内容为宣扬封建道德伦理,劝人向善的。
  第四节民间剪纸绘画
  一、剪纸
  流行在卓尼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以两种形式出现,一是完全作为图案,作窗花供人欣赏,另一种则是为了描作、刺绣而剪的图案原型,俗称为“花样子”。窗花图案大多流行在汉族地区和一些汉藏杂居区,这些地区在地理上多与邻县插花、接壤,彼此相互影响,吸收发展了各自原籍剪纸艺术的优点,又汇集了自己的创作智慧, 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当地民间的小花窗又为她们的创作提供了新格式,剪纸图案以小、奇、精致见长。许多优秀作品曾在县、州、省级民间剪纸作品展览会上获奖。
  “花样子”的剪纸艺术与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是分不开的。当地妇女喜穿凤头绣花鞋,男女都喜穿绣花衬底溜跟的袜子,使用两边绣花的枕头等。另外,近年来的桌布、床罩、炕围子、家电外套等,更为花样子的广泛使用打开了市场,花样剪纸艺术借以发展,各种创作图案层岀不穷。
  二、绘画
  卓尼地区的民间绘画艺术,集中地表现在寺庙之中,其表现形式有两种:卷轴画和壁画。卷轴画大部分是佛像,画底材料有布、帛、丝绸、锦缎等。绘画用的颜料为石色 (即矿物颜料),调和后进行绘制。卷轴画的绘画方式、程序及其艺术效果近似于现代的油画和水粉画,属工笔重彩。
  壁画,大部分亦在寺庙之中,因当地寺庙中的内墙全为板壁,所以全画在板上。故寺院的所有露在表面的木质部分全用彩绘,包括四壁、天花板、柱、梁、椽、檩、檐、门、窗等。面积凸凹不平且小的地方,多用简单的图案勾勒。面积较宽阔处,均用刷底壁画结合装贴壁画绘制。其中门、柱等显眼处,还用隐塑装饰。寺庙中的壁画题材,局限于宗教色彩,其间虽夹杂一些山水花卉、龙凤虫鸟和历史故事,但数量甚微。
  绘画的另一广阔天地在农村,各家各户都不同程度地用壁画装饰门、窗、檐、柱及室内的柜、桌等家具。这部分民间艺术的应用数量,大大超过了寺庙壁画的数百倍,其创作题材也极丰富,那些民间艺人(俗称画匠)脱开宗教思想的桎梏,大力发挥,创作视野开阔。作品中有传统的山水花卉、禽鸟鱼虫、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民间故事等等应有尽有。在传统绘画技法上也有突破,由单一的工笔勾勒添彩发展到各种技法的综合应用,尤其是采用了中国水墨画的烘染、墨晕等技法,使这一民间绘画艺术日趋成熟。
  壁画的绘制方式和程序是:先打平底板,贴上底布、涂上白底色,然后用木炭条勾出图案轮廓,若需采用隐塑,就用小色袋将胶泥挤在图底上,再用金粉勾出廓线,然后上色。上色通常用二至三道工序,先浅后深,待色完全干燥后才上桐油封面。卓尼阿子滩籍喇嘛包桑杰,就是人们熟知的一位画师。他不仅擅长绘制佛像,还精于农家庭院的装饰绘画,他的剪纸技巧也堪称卓尼一绝,其作品《龙凤呈祥》曾在县首届剪纸展览会上荣获一等奖。
  三、建筑
  卓尼的建筑艺术也有自己浓郁的地方特色,历代涌现出许多能工巧匠。其中以寺庙建筑艺术成就最为辉煌。民房的建筑种类主要有3种:
  碉房车巴沟、沿河一带讲究房子“外不见木,内不见土,窗多不亮,房多没坑”的碉楼小天井式的建筑。优点是暖和、牢固、防火。缺点是光线不足。搭板房康多、杓哇一带的民房结构见“石块地基土坯墙,石板压的达板房”。石板压房不漏雨,石墙底脚不渗水。优点是牢固、防水、光线充足,缺点是不保暖。
  一扦套平房藏汉聚居区的汉族居民喜用“一扦套”的小四合院平顶房,也很具特色。
  四、雕塑
  流行在卓尼的民间雕塑艺术包括寺院佛像雕塑、建筑雕塑、洮砚雕刻和彩塑酥油花。前两者多请外地和一些专业匠人进行,后两样是县境普及的民间艺术。
  洸砚是卓尼极负盛名的工艺品,它是将本地喇嘛崖石料经精雕细刻后成为洮砚这个实用工艺品的。洮砚的雕刻,已有上千年历史,雕琢技艺已自成体系,它借鉴综合石雕、木雕、牙雕、玉雕的各种技法,创出了自己圆透、高浮、浅浮等综合统一的一整套雕刻技艺。在构图、雕琢刀法、款式诸方面自称一家。酥油花彩塑是寺院里特有的一种艺术品,表现的题材多为宗教或历史故事,也有塑制各类花卉的。卓尼各寺的酥油花节是正月十五,约在一月之间就推选出十余个喇嘛进行制作。一套酥油花需上等酥油一千余斤,然后按构图中的色彩预计,将不同的颜料粉末均匀地调和在酥油中。按每种颜色深浅不同的层次要调二十余块有色的酥油团泥。
  酥油花的制作过程是很辛苦的,俗称“先入三伏,后交三九",即在调和颜料时,室内温度要高,酥油团柔软如泥,颜料才能揉匀。而至骨架成形时,室内温度要求在摄氏零度以下,越冷越好。用手塑时,每抓一块酥油,还要蘸一下凉水,以助成形。贡巴寺规模最大的《文成公主进藏图》便是其代表作。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