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化事业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3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文化事业机构
分类号: G123
页数: 4
页码: 580—583
摘要: 本节主要讲述了卓尼县的文化事业机构,介绍了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广播站和县档案馆等内容。
关键词: 文化艺术志 机构沿革 文化事业

内容

一、县文化馆
  卓尼县文化馆,成立于1953年11月,馆址原设在上城门的一座小楼上(下层为书店,上层为文化馆)。1955年,文化馆开展图片展览10次,馆有黑板报2面,街道专栏17面,每星期出两次,每逢节日、纪念日出墙报一次。当时,图书室拥有各类图书1118册,杂志22种,年服务5800余人次。业余剧团和群众社火共上演7场,观众约5600人次。1958年,县上新建起了第一座大礼堂,文化馆也随之与县业余剧团一起迁至礼堂楼下。同年12月,撤销卓尼县建置,文化馆与临潭馆合并,卓尼只保留了柳林广播放大站。
  1962年1月,恢复卓尼县建置,县文化馆恢复,馆址仍设在大礼堂楼下。主要工作业绩有:(1)举办全县青年美术创作学习班及举办画展,部分作品参加全州创作作品展览,展岀作品30余幅。(2)举办书画展两次,展出作品近百幅。(3)街头有大型宣传栏两处,半月更换新内容。
  1969年4月,广播站从文化馆分岀,文化馆址迁至上城门的原乌杰庙内(县防疫站现址)。房舍除东西厢房外,均进行了翻修,已具备了同时开展群众文化、图书阅览、展览、游艺等活动的能力。曾完成为当时政治运动宣传的忠字化展览、农业学大寨展览和中草药展览等专业性展览及综合展览任务。
  1978年,十字街口的新馆舍竣工交付使用,为半圆形二层木结构楼房,共20间,地理环境理想,房舍充裕,职工也由原来的2~3人增加到9人。馆员中的美工、书法、摄影、文艺创作等业务人员基本配备齐全,文化工作队伍初具规模。是年,曾举办全州美术创作学习班一期,参加学员约30人。同年,举办绘画展览一期,展出作品116幅。
  1983年初,县上将洮河边的柳林划给文化馆作馆址,并由省州县投资建筑了两层平顶楼两栋,将原十字街口的半圆形楼房转让给县商业部门。现在的馆址座落在县城中心, 南临洮水,院内古柳参天,绿荫蔽日,洮河大桥如长虹蜒展在馆东。院内有露天剧场和灯光球场,春夏秋三季,院内游人不断,已逐渐向园林地发展。是年举办绘画、摄影展览一期,展出美术、摄影作品260余幅,同时开展了农村文化站专干的培训工作,是年春节柳林镇唐尕川的社火队和木耳乡的民歌手参加了合作地区的社火、民歌汇演活动。
  1987年元月,举办了为期一月的农村剪纸展览,展出农牧民剪纸作品273幅,这一消息曾在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的《今日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
  截止1989年底,县文化馆共有各类房舍62间,建筑面积为1593.2平方米,有正式职工13人。开设游艺室、录像室、展室、乒乓球室、图书阅览室各一间,日平均接待服务达150人次。全县前后共成立了上卓、麻路、柏林、木耳等10个乡文化站,其中上卓文化站、柏林文化站、放映员后全海曾分别获得省群文先进集体和个人奖。
  各文化站组织的民间歌手李英才、权刀曼、周玉萍、王秋梅、李宋家代等曾荣获 “甘肃省1986年花儿歌手大奖赛”优秀歌手奖。
  二、县图书馆
  县图书馆成立于1984年元月,它的前身是文化馆的图书室,自文化馆成立时就有基础。历年中,文化馆的其它业务时盛时衰,但图书室却较稳定。文革前拥有图书3万余册,其中古籍线装书1千余册。文革中图书室被红卫兵造反派毁坏,80%的图书丢失,更因屋顶被破坏,雨水将抛在地上的政治类书籍浸泡损失殆尽。文革后期,陆续收回,仅两千余册,且大部为小册子。1984年成立县图书馆,限定编制4人,虽定为科级文化事业单位。但实际仍在文化馆的统辖之下,既未派专职领导,也未将建置截然分开。馆内仅指定了4人为专职图书员,分岀一楼3间房作书库。经费也没有独立,与文化馆名义上是混合编制,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实际上仍是文化馆内的一个图书室。
  1984年元月至图书馆成立时,拥有图书1.3万余册。其中:古籍54册,哲学经典363册,马列经典著作554册,社会科学类8542册,自然科学类1089册,综合类73册。书库面积69.3平方米,书架单层总长度3656米。
  在1987年的卓尼特大洪灾中,图书馆也未免于难,书库被淹,图书损失一万余册。
  三、县广播站
  县广播站的前身是1951年6月成立的卓尼自治区工委下属的收音广播室。设在工委院内,有2名工作人员,配有一台五灯直流收音机,主要工作任务是抄收中央、省上的新闻广播,编印新闻《快报》。
  1953年初,省广播局配发了一台25W的广播扩大机和一台小功率发电机。除仍抄收新闻、编印《快报》外,还在县城架设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单线,安装了4只8欧姆的高音喇叭,每天中午转播一次省台新闻节目约40分钟。
  1956年3月10日,卓尼县广播站正式成立,站址仍设在工委院内,工作人员增至4人。是年,县上拨款购置了0.05千瓦的广播扩大机一台,1千瓦的发电机一台,架设了广播专线55杆公里,串通了柳林、大族、卡车三乡的部分沿河村庄。广播站自正式成立后,停止了抄印新闻快报的任务,制定了每日两次转播中央和省台的广播节目180分钟的制度。前后发展了通讯员140余名,不定期的开办了自办节目。
  临、卓两县合并后,县广播站与临潭合并,人员和机器设备器材全搬往临潭,在原址设柳林公社放大站,负责本社的播音工作。1962年1月,卓尼县建置恢复,原卓尼广播站的人员、设备、器材仍迁回卓尼,与文化馆合并,设立了一个广播室,为文化馆的一项业务,当时仅有工作人员1名,每天负责按时转播中央、省台的新闻节目,自办节目停止。
  1969年4月,县广播站又恢复成立,其名称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指定老红军赵全为负责人。1973年5月26日,接省革委会政治部通知:“卓尼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更名为“卓尼县广播站”。
  1976年10月,在卓尼县广播站的基础上成立了“卓尼县广播局”,为革命委员会下属的职能机构,在行政局内代行广播事业业务。直至1978年秋,才根据上级批示,恢复设置广播站,为行政职能局直接领导下的科级事业单位,与广播局一套人马,两个牌子。这时的广播局、站正式设有广播机房、播音室、自办节目采编部,拥有430型收讯机2台,2X270W广播扩大机一台,县站专门从事广播事业的职工干部有8名,亦工亦农机线员19名。
  1979年,广播站迁至现址。1981年县革委会撤销,县广播局、站同时隶属于县政府,县广播站仍为广播局直属的科级事业单位,仍与广播局(1983年更名为广播电视局)一套人马两个牌子,广播呼号仍为“卓尼县广播站”。
  1985年秋,由省州县拨款,修建起一座总建筑面积为813平方米的广播电视楼,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
  截止1989年底,全站有正式职工25人,亦工亦农人员17人(各乡放大站机线员),拥有各类设备20台。
  四、县档案馆
  机构沿革卓尼县档案馆成立于1964年12月18日,它的前身是中共卓尼县委办公室文档室。档案馆成立后,仍隶属县委管辖,为县委下属的科级工作机构。
  1967年11月30日,县委工作机构陷于瘫痪,1968年4月,县革委会成立,设办公室,档案馆又并入办公室之内。
  1975年11月15日,在县委各工作机构已恢复的基础上,档案馆成立并开始工作,隶属关系仍为县委的工作机构,归办公室管辖,由办公室副主任兼任馆长。
  1980年3月18日,卓尼县档案局成立,为县政府下属的职能机构,档案馆随之成为行政局辖领的科级事业单位,与档案局合署办公,两个牌子一套人马,正式脱离县委工作机构序列。
  截止1990年底,档案馆共拥有办公用房、资料、库房共5间,建筑面积约54平方米。档案柜23套,资料架单层长度为158米。配有照相机、装钉机及干粉灭火器等设备。有工作人员5人,其中助理馆员1人,管理员1人。
  馆藏档案简介档案馆馆藏档案分8类4218卷(件、枚、张);馆藏图书资料共15类1807册。8类馆藏档案中,有少量民国时期禅定寺财产文物登记册、各类底帐;有清末民初买卖出租土地的各类契约;有建国以来中共卓尼县(区)委、人民政府及各部、委、办、局、科和各群众团体、临时工作机构的废弃印章和形成的各种文件;有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和城市建设中重要工程的整套设计、施工图纸;有民国时期国民党及其政府委员与卓尼上层人士交往的有关照片与题字;有建国以来省、州及国家重要领导人来卓尼视察时的照片和与当地先进模范人物的合影等珍贵资料。
  馆藏图书资料中,有各类经典著作,中央和地方的几类重要杂志和报纸合订本;有各时期重要的文件汇编册;有十余类书籍和近三十余种地方史志。其余尚有历年卓尼县国民经济方面的各类统计报表(合订本)。还珍藏有一册《美国地理杂志》,上面刊登美国地理学者约瑟夫•洛克于1925年4月至1927年3月在卓尼考察期间撰写的文章和拍摄的照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