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业科硏项目及成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2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业科硏项目及成果
分类号: S-3
页数: 2
页码: 571—572
摘要: 本节主要讲述了卓尼县的农业科硏项目及成果,介绍了卓尼县的农业科研项目和农业科研成果的引进与推广等内容。
关键词: 科学技术志 科研项目成果 农业科研

内容

一、农业科研项目
  豆类育种1977年州科技局拨款0.1万元,由县农科所承担试制豆类育种。主要是管好种好F1型豆种,并对5〜6个豆种杂交组合进行试验培育。1978年11月,甘南州科技局下达群众科学实验经费800元,在木耳公社木耳三队展开蚕豆、小麦育种试验,其中马牙蚕豆育种成功。因其豆粒大,早熟,产量高,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次年,这批优良豆种在柳林、木耳、纳浪、洮砚、新堡等地开始大面积种植。
  二、农业科研成果的引进与推广
  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引进与推广从50年代初开始,全县推广良种量逐年增加,更新换代,目前已颇具规模。
  小麦临农14、临农20、广临135、渭春1号、科13、科37、高原602、07802、永麦、高原338等优良品种先后在全县得到引种,推广面积每年在2万亩以上,平均亩产在200-350公斤之间,高产典型在450公斤左右。
  青稞70年代引进昆仑系,80年代推广示范川衣科,均为新品种。
  蚕豆从70年代示范种植拉萨蚕豆,80年代推广临夏204,临蚕2号,推广面积1万余亩,亩产量平均达250公斤左右。
  豌豆70年代引进“多纳夫”品种,曾在县境申藏乡、大族乡、阿子滩乡等地大面积种植。引进的白云豌豆也在县境大部分地区广为种植。
  油菜1982年在洮河沿岸藏巴哇、洮砚、纳浪等乡推广奥罗油菜1256亩,在9月份经县科委调査统计,奥罗油菜比当地大芥产量高出1倍,每亩最高产量250公斤,最低175公斤。1984年相继引进青油4号、刷巴、门源油籽、甘芥1号等品种,推广面积8000亩左右,每亩产量一般在35一100公斤之间,最高亩产达250公斤。
  洋芋引进品种主要有大白花、一窝猪、串根、拉萨、脱毒、渭薯1号等,年种植面积1万多亩,每亩产量在1500一5000公斤之间,全县大部分地区广为种植。
  胡麻引进品种有天亚2号、天亚4号,大多在气候高寒的申藏、阿子滩地区推广种植。
  甜叶菊的引种1983年县科委与城关上河村农民技术员合作,进行了新型糖源植物一一甜叶菊的引种试验,获得成功。甜叶菊种子从四川省凉山州引进。4月10日育苗,4月30日有50%的种子出苗,5月18日达到四叶期,6月18日达到六叶期,移栽314株,占地32平方米,10月21日株高达1米,平均株高0.8米,10月25日收割。此项科研成果未形成拳头产品的原因有二:一是全国无一家从事甜叶菊加工提炼的厂家;二是种植数量太少,达不到外贸出口的规模。
  地膜覆盖技术的引用此项新技术在境内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起步较晩,从80年代后期开始推广应用,首先应用于洋芋地膜覆盖,推广面积7000多亩,增产效果高达35~50%。1979年在城关公社上河队推广利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栽培蔬菜技术,种植辣椒、黄瓜1亩,开创了卓尼蔬菜种植业的新局面。1982年推广利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栽培蔬菜面积1048.5平方米。
  化肥的推广引用1975年卓尼县开始引进5406菌肥,其肥力大,增补养分速效。当时县内抽调大部分科技工作者进行试验推广,一时风靡全县。到1979年后逐步被化肥取代。同期引进化学除草剂,其防治黑燕麦及阔叶杂草功效显著,直到1990年底仍广为使用。自1980年以来,当地施用化肥的面积猛增,1989年,推广施用磷酸二铵化肥的面积达2万多亩,平均增产7〜15%;推广叶面宝0.3万亩,平均增产10%;推广稀土和肥禾灵0.17万亩,平均增产15〜28%。
  农业机具的推广引用1958年,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引进县内,机引多铧犁、机耕耙、镇压器、拖车等开始投入农牧业生产。1963年一些农村工匠结合播种机自行制造出一些半机械化生产工具。1969年引进了小型谷物脱粒机、皮带式扬场机、十二行、十四行机引谷物播种机、大中型脱谷机、手扶拖拉机、小钢磨、饲料粉碎机、锄草机等。至70年代末全县已拥有新式步犁1万余部,新式步犁比较灵活机动,开始推广就受到群众的欢迎,全县步犁耕地占总耕地的50%。同期还购进部分大型播种机和各式喷雾器500余部,在木耳、洮砚、藏巴哇诸乡开始大面积应用。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