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畜牧业科硏项目及成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2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畜牧业科硏项目及成果
分类号: F326.3
页数: 3
页码: 569—571
摘要: 本节主要讲述了卓尼县的畜牧业科硏项目及成果,介绍了卓尼县的畜种杂交改良、畜种引进和人工牛黄培植等内容。
关键词: 科学技术志 科研项目成果 畜牧业

内容

一、畜种杂交改良
  黄牛改良利用冻精人工授配母牛的先进技术改良犏雌牛和黄雌牛,于1980年开始在大峪牧场进行试点,1984年试验成功。试点成功后推广到申藏、阿子滩、洮砚等地。至1985年底在全县10多个乡设立了黄改点,年授配母牛100头左右,黄改初期效果好,使境内适龄母畜存栏数大量增加,为全县全面转牧及畜牧业的大力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86年以后,黄牛改良后所产的大批尕力巴牛种在市场上销路不畅,继续进行黄改技术已不适应境内畜群结构的实际而停止。
  绵羊改良1957年开始在县境申藏乡石山大族一带进行试点技术的推广,以当时引进的新疆细毛羊与当地藏羊进行交配改良。到80年代初已扩展到阿子滩、扎古录、藏巴哇等9个乡(镇)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群众的努力,逐年培育岀了一大批杂交绵羊。杂交绵羊适应性强,生长快,个体大,毛质好,产肉、产毛率高。经过近30年的繁育改良,使肉产量从每只14公斤,提高到每只17公斤,羊毛产量从年每只0.5公斤提高到年每只2.5公斤,羔羊的繁殖成活率也有明显提高,1987年达到65%。截止1990年底,全县改良羊存栏数达到16995只。
  山羊改良引进中卫山羊与当地土种山羊进行杂交,土种山羊个体小,产毛少,羔羊的成活率低。杂种羔羊的适应性强,成活率高,个体大,其毛、肉产量均高于土种山羊。山羊改良工作的推广在藏巴哇、洮砚和扎古录等乡取得了显著成绩。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到1990年底,改良山羊数已达到当地山羊总数的30%左右。猪种改良当地原来普遍饲养的土种猪生长发育慢,成熟晚,出肉率低,群众的家庭饲养主要靠其自发地引进外地优良品种。当地土种猪中除传统的蕨麻猪种仍为保留猪种外,其余猪种已逐步淘汰。现大量饲养的优良品种因品类繁杂,血缘不清,很难细分,但大体上向瘦肉型发展。自1987年以来此地陆续引进临夏杜洛克猪和甘肃白猪等优良品种,现已投放市场。
  鸡种改良从70年代初,此地陆续引进来航鸡、洛克鸡等品种,并由科技人员协助指导,在申藏、柳林、阿子滩等地进行纯种繁育和杂交改良。现在这些地区的鸡种已不同程度地优化。1982年县办鸡场引进二八八和来航蛋用鸡,进行纯种繁育推广,到1986年给全县提供了2万多只种鸡和种蛋。
  二、畜种引进
  牛种引进从60年代开始引进黑白花、三河牛,1982年又引进西门答尔牛、黑白花、安格斯牛、秦川牛等品种的冻精,在全县设7~11个人工授精点进行大面积改良,曾取得良好效果。
  羊种引进从50年代就开始引进种公羊,首先投放到申藏乡大族村进行改良。30年来先后引进甘肃高山细毛羊、陕北绒山羊、宁夏中卫山羊、沙能羊、甘加羊、边区来斯特羊、茨盖羊等品种,在全县进行人工授精和自然交配,使境内羊种沿茨盖羊、新疆羊、藏羊方向发展。
  马种引进70年代从苏联引进一批大挽马和中挽马进行繁育改良,但由于引进马和当地马体格差距很大,自然繁育改良效果不佳。1978年引进一部分河曲马在全县进行自然改良。80年代从陕西引进一批关中驴,采取自交和采精相结合的方式改良当地驴种,并与马交配产骡。
  猪种引进境内从60年代首先引进长白猪、八眉猪,对地方品种进行改良推广,后又引进甘肃黑猪,现杂交猪种在全县分布很广,基本上都是经过改良产生的。
  三、人工牛黄培植
  人工牛黄培植的新技术从1987年开始,黄核从兰州医药公司购买,菌苗由当地培植。县内集中技术骨干14人,聘请州畜牧学校外科教师1人,于同年5月上旬首先在大峪牧场进行培植工作。经过实地培训后技术人员分成4个小组,先后在尼巴、刀告、恰盖、木耳、完冒、卡车、康多、纳浪8个乡和柏林牧场进行推广,培植母体以黄牛为主,筛选其3年内将自然淘汰的牛普遍进行培植,当年完成培植任务532头,1988一1989年继续培植6746头。牛黄是珍贵药品之一,价值贵如黄金。药用有醒脑镇惊、强心降压、保肝利胆、杀菌消炎、生血利尿等功能。所产牛黄效益超岀牛体数倍。
  四、牧机技术推广
  1980年手摇奶油分离器和个别电动奶油分离器传入境内牧区。1982年部分地方推广挤奶器、剪毛机。1983年筹建了牧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国家投资25万元,购买了草原划破器,播草机、割草机、搂草机、铡草机等机械。由于境内文化落后,大部分牧民缺乏科学养畜及科技兴牧的新观念,致使这些先进牧业机具的推广受阻,在当地至今利用率不高,推广面不大。1985年开始引进小型风力发电机,为牧区服务,给全县大部分牧场帐圈中从事放牧的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及牧机具使用带来了方便。
  五、州、县列科研成果
  1978年5月州列猪三联血清疫苗试制课题,由县兽医站承担,这项试制被列入1979年科技发展计划,取得了显著成绩。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