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科研项目及成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2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科研项目及成果
分类号: G311
页数: 6
页码: 568—573
摘要: 第一阶段从1950年起至1980年止,为基础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中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建立健全科研机构,从事基础科学的研究及推广应用。此阶段中基础研究的主要课题有州科技局下达卓尼科研部门的“猪三联血清疫苗试制”和“蚕豆育种”等项目。第二阶段从1980年底至1990年底共10年,为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阶段。结合县级科研条件和科学研究人力的实际,调整了科研方针。决定县一级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务为科技成果的大力推广和应用,把科技工作者的主要精力从基础研究转移到推广应用方面,及时地将上一级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普遍推广应用到当地牧、农、林、工、水利、气候等各项生产实践中去,让科技真正作为第一生产力而投入生产第一线。
关键词: 卓尼县志 科学技术志 科研项目成果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90年底的40年中,卓尼县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0年起至1980年止,为基础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中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建立健全科研机构,从事基础科学的研究及推广应用。此阶段中基础研究的主要课题有州科技局下达卓尼科研部门的“猪三联血清疫苗试制”和“蚕豆育种”等项目。第二阶段从1980年底至1990年底共10年,为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阶段。结合县级科研条件和科学研究人力的实际,调整了科研方针。决定县一级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务为科技成果的大力推广和应用,把科技工作者的主要精力从基础研究转移到推广应用方面,及时地将上一级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普遍推广应用到当地牧、农、林、工、水利、气候等各项生产实践中去,让科技真正作为第一生产力而投入生产第一线。
  截止1989年科研项目及成果在畜牧业、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领域得到全面推广。并在这些领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工程,形成各自综合区划报告。有《卓尼县农业综合区划报告》、《卓尼县土壤普査报告》、《卓尼县种植业区划报告》、《卓尼县林业资源调査与区划报告》、《卓尼县畜牧业区划报告》、《卓尼县草场资源调查及区划报告》、《卓尼县畜禽疾病及防治措施报告》、《卓尼县水资源调査区划报告》、《卓尼县农村能源综合区划报告》、《卓尼县农牧业气候资源分析与区划报告》、《卓尼县土地资源与利用现状调査报告》、《卓尼县农牧机械区划报告》共12份。这些报告经州县科技部门确认,均被纳入科技成果之列。其中《卓尼县土壤普查报告》获州科技进步特等奖;《卓尼县畜牧业区划报告》获州科技进步二等奖;《卓尼县农业区划报告》、《卓尼县林业资源调查与区划报告》获州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一节畜牧业科硏项目及成果
  一、畜种杂交改良
  黄牛改良利用冻精人工授配母牛的先进技术改良犏雌牛和黄雌牛,于1980年开始在大峪牧场进行试点,1984年试验成功。试点成功后推广到申藏、阿子滩、洮砚等地。至1985年底在全县10多个乡设立了黄改点,年授配母牛100头左右,黄改初期效果好,使境内适龄母畜存栏数大量增加,为全县全面转牧及畜牧业的大力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86年以后,黄牛改良后所产的大批尕力巴牛种在市场上销路不畅,继续进行黄改技术已不适应境内畜群结构的实际而停止。
  绵羊改良1957年开始在县境申藏乡石山大族一带进行试点技术的推广,以当时引进的新疆细毛羊与当地藏羊进行交配改良。到80年代初已扩展到阿子滩、扎古录、藏巴哇等9个乡(镇)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群众的努力,逐年培育岀了一大批杂交绵羊。杂交绵羊适应性强,生长快,个体大,毛质好,产肉、产毛率高。经过近30年的繁育改良,使肉产量从每只14公斤,提高到每只17公斤,羊毛产量从年每只0.5公斤提高到年每只2.5公斤,羔羊的繁殖成活率也有明显提高,1987年达到65%。截止1990年底,全县改良羊存栏数达到16995只。
  山羊改良引进中卫山羊与当地土种山羊进行杂交,土种山羊个体小,产毛少,羔羊的成活率低。杂种羔羊的适应性强,成活率高,个体大,其毛、肉产量均高于土种山羊。山羊改良工作的推广在藏巴哇、洮砚和扎古录等乡取得了显著成绩。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到1990年底,改良山羊数已达到当地山羊总数的30%左右。猪种改良当地原来普遍饲养的土种猪生长发育慢,成熟晚,出肉率低,群众的家庭饲养主要靠其自发地引进外地优良品种。当地土种猪中除传统的蕨麻猪种仍为保留猪种外,其余猪种已逐步淘汰。现大量饲养的优良品种因品类繁杂,血缘不清,很难细分,但大体上向瘦肉型发展。自1987年以来此地陆续引进临夏杜洛克猪和甘肃白猪等优良品种,现已投放市场。
  鸡种改良从70年代初,此地陆续引进来航鸡、洛克鸡等品种,并由科技人员协助指导,在申藏、柳林、阿子滩等地进行纯种繁育和杂交改良。现在这些地区的鸡种已不同程度地优化。1982年县办鸡场引进二八八和来航蛋用鸡,进行纯种繁育推广,到1986年给全县提供了2万多只种鸡和种蛋。
  二、畜种引进
  牛种引进从60年代开始引进黑白花、三河牛,1982年又引进西门答尔牛、黑白花、安格斯牛、秦川牛等品种的冻精,在全县设7~11个人工授精点进行大面积改良,曾取得良好效果。
  羊种引进从50年代就开始引进种公羊,首先投放到申藏乡大族村进行改良。30年来先后引进甘肃高山细毛羊、陕北绒山羊、宁夏中卫山羊、沙能羊、甘加羊、边区来斯特羊、茨盖羊等品种,在全县进行人工授精和自然交配,使境内羊种沿茨盖羊、新疆羊、藏羊方向发展。
  马种引进70年代从苏联引进一批大挽马和中挽马进行繁育改良,但由于引进马和当地马体格差距很大,自然繁育改良效果不佳。1978年引进一部分河曲马在全县进行自然改良。80年代从陕西引进一批关中驴,采取自交和采精相结合的方式改良当地驴种,并与马交配产骡。
  猪种引进境内从60年代首先引进长白猪、八眉猪,对地方品种进行改良推广,后又引进甘肃黑猪,现杂交猪种在全县分布很广,基本上都是经过改良产生的。
  三、人工牛黄培植
  人工牛黄培植的新技术从1987年开始,黄核从兰州医药公司购买,菌苗由当地培植。县内集中技术骨干14人,聘请州畜牧学校外科教师1人,于同年5月上旬首先在大峪牧场进行培植工作。经过实地培训后技术人员分成4个小组,先后在尼巴、刀告、恰盖、木耳、完冒、卡车、康多、纳浪8个乡和柏林牧场进行推广,培植母体以黄牛为主,筛选其3年内将自然淘汰的牛普遍进行培植,当年完成培植任务532头,1988一1989年继续培植6746头。牛黄是珍贵药品之一,价值贵如黄金。药用有醒脑镇惊、强心降压、保肝利胆、杀菌消炎、生血利尿等功能。所产牛黄效益超岀牛体数倍。
  四、牧机技术推广
  1980年手摇奶油分离器和个别电动奶油分离器传入境内牧区。1982年部分地方推广挤奶器、剪毛机。1983年筹建了牧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国家投资25万元,购买了草原划破器,播草机、割草机、搂草机、铡草机等机械。由于境内文化落后,大部分牧民缺乏科学养畜及科技兴牧的新观念,致使这些先进牧业机具的推广受阻,在当地至今利用率不高,推广面不大。1985年开始引进小型风力发电机,为牧区服务,给全县大部分牧场帐圈中从事放牧的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及牧机具使用带来了方便。
  五、州、县列科研成果
  1978年5月州列猪三联血清疫苗试制课题,由县兽医站承担,这项试制被列入1979年科技发展计划,取得了显著成绩。
  第二节农业科硏项目及成果
  一、农业科研项目
  豆类育种1977年州科技局拨款0.1万元,由县农科所承担试制豆类育种。主要是管好种好F1型豆种,并对5〜6个豆种杂交组合进行试验培育。1978年11月,甘南州科技局下达群众科学实验经费800元,在木耳公社木耳三队展开蚕豆、小麦育种试验,其中马牙蚕豆育种成功。因其豆粒大,早熟,产量高,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次年,这批优良豆种在柳林、木耳、纳浪、洮砚、新堡等地开始大面积种植。
  二、农业科研成果的引进与推广
  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引进与推广从50年代初开始,全县推广良种量逐年增加,更新换代,目前已颇具规模。
  小麦临农14、临农20、广临135、渭春1号、科13、科37、高原602、07802、永麦、高原338等优良品种先后在全县得到引种,推广面积每年在2万亩以上,平均亩产在200-350公斤之间,高产典型在450公斤左右。
  青稞70年代引进昆仑系,80年代推广示范川衣科,均为新品种。
  蚕豆从70年代示范种植拉萨蚕豆,80年代推广临夏204,临蚕2号,推广面积1万余亩,亩产量平均达250公斤左右。
  豌豆70年代引进“多纳夫”品种,曾在县境申藏乡、大族乡、阿子滩乡等地大面积种植。引进的白云豌豆也在县境大部分地区广为种植。
  油菜1982年在洮河沿岸藏巴哇、洮砚、纳浪等乡推广奥罗油菜1256亩,在9月份经县科委调査统计,奥罗油菜比当地大芥产量高出1倍,每亩最高产量250公斤,最低175公斤。1984年相继引进青油4号、刷巴、门源油籽、甘芥1号等品种,推广面积8000亩左右,每亩产量一般在35一100公斤之间,最高亩产达250公斤。
  洋芋引进品种主要有大白花、一窝猪、串根、拉萨、脱毒、渭薯1号等,年种植面积1万多亩,每亩产量在1500一5000公斤之间,全县大部分地区广为种植。
  胡麻引进品种有天亚2号、天亚4号,大多在气候高寒的申藏、阿子滩地区推广种植。
  甜叶菊的引种1983年县科委与城关上河村农民技术员合作,进行了新型糖源植物一一甜叶菊的引种试验,获得成功。甜叶菊种子从四川省凉山州引进。4月10日育苗,4月30日有50%的种子出苗,5月18日达到四叶期,6月18日达到六叶期,移栽314株,占地32平方米,10月21日株高达1米,平均株高0.8米,10月25日收割。此项科研成果未形成拳头产品的原因有二:一是全国无一家从事甜叶菊加工提炼的厂家;二是种植数量太少,达不到外贸出口的规模。
  地膜覆盖技术的引用此项新技术在境内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起步较晩,从80年代后期开始推广应用,首先应用于洋芋地膜覆盖,推广面积7000多亩,增产效果高达35~50%。1979年在城关公社上河队推广利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栽培蔬菜技术,种植辣椒、黄瓜1亩,开创了卓尼蔬菜种植业的新局面。1982年推广利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栽培蔬菜面积1048.5平方米。
  化肥的推广引用1975年卓尼县开始引进5406菌肥,其肥力大,增补养分速效。当时县内抽调大部分科技工作者进行试验推广,一时风靡全县。到1979年后逐步被化肥取代。同期引进化学除草剂,其防治黑燕麦及阔叶杂草功效显著,直到1990年底仍广为使用。自1980年以来,当地施用化肥的面积猛增,1989年,推广施用磷酸二铵化肥的面积达2万多亩,平均增产7〜15%;推广叶面宝0.3万亩,平均增产10%;推广稀土和肥禾灵0.17万亩,平均增产15〜28%。
  农业机具的推广引用1958年,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引进县内,机引多铧犁、机耕耙、镇压器、拖车等开始投入农牧业生产。1963年一些农村工匠结合播种机自行制造出一些半机械化生产工具。1969年引进了小型谷物脱粒机、皮带式扬场机、十二行、十四行机引谷物播种机、大中型脱谷机、手扶拖拉机、小钢磨、饲料粉碎机、锄草机等。至70年代末全县已拥有新式步犁1万余部,新式步犁比较灵活机动,开始推广就受到群众的欢迎,全县步犁耕地占总耕地的50%。同期还购进部分大型播种机和各式喷雾器500余部,在木耳、洮砚、藏巴哇诸乡开始大面积应用。
  第三节林业
  一、人工抚育造林
  1976年以来为改变当地苗木树种单一的局面,先后引用先进科学技术采用容器及塑料大棚育苗,采取云杉、冷杉并举,针叶、阔叶兼生的方针指导育苗工作,同时积极培育北京杨、合作杨、新疆杨、桦、柳等速生树种。根据树种生物学特性,结合山脉、水系、地形、地貌、光热、气温等因素,有计划的对现有7.6万亩宜林地进行人工抚育造林,仅1976年至1982年,抚育成林总面积达16285亩,平均年育林面积近3000亩。
  二、树种引进
  松、柏、杨及杂木引种人工引进松、柏树种在卓尼的分布大致有7科8属14种。其中松科类2种,有日本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柏科1种即千头柏;杨柳科5种:青杨、北京杨、新疆杨、垂柳、龙爪柳;蝶形花科1种:杨槐;黄杨科1种:黄杨木;冬青科1种:冬青;夹竹桃科3种:红夹竹桃,白夹竹桃,黄夹竹桃。
  果树引种以苹果和花椒为主,苹果大多分布在藏巴哇乡、洮砚乡、城关区、纳浪乡、木耳乡的沿河较温湿地段,品种有红元帅、黄元帅,现已种植1.05万株。花椒种植以藏巴哇和洮砚乡为主,现已种植数万株。
  第四节节能
  一、太阳灶的推广
  1980年县境推广太阳灶231台,其中甘南灶24台,张掖灶207台。在申藏乡推广应用224台,其余在县城居民中推广,使用效果良好,充分起到了节约能源的作用。后来因张掖灶的镜片大,调整不方便,易损坏等缺点,逐渐淘汰,只有甘南灶仍在使用。
  二、节柴改灶
  卓尼县能源利用效率历来很低,浪费大。为了更好的利用柴禾,节约能源,1984〜1985年两年甘肃省农村能源公司先后拨给专款5.5万元,县财政拨款0.3万元,共5.8万元专门用于节柴改灶工作,两年共下达改灶任务数为8903户,要求以“三个十”为标准,即用10两柴,在10分钟内烧开10斤水。是年全县实际完成改灶4887户,未全部完成的主要原因是经费困难加之当地群众的传统习惯阻力所致。
  三、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
  太阳能热水器是从1987年开始推广使用的,是一种较理想的热水容器,以其吸收太阳光能好,热水速度快,操作简便诸优点而受群众喜爱。每台容器装水12公斤,在中午10-12时阳光充足时,只经3小时左右水温可达70C以上,以全年使用120天计算,可节约烧柴约480公斤。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