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科技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1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科技队伍
分类号: G301
页数: 3
页码: 563—565
摘要: 卓尼地处偏隅,历代为少数民族聚居,教育落后,各项科技事业得不到发展,农牧业生产一直处于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境地。广大劳动人民长期被落后的传统生产习俗束缚着手脚,过着仅能维持生存的贫穷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大批外地科技人员进入卓尼不同的生产实践岗位,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积极培养本地区、本民族的各项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也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各行业各部门,在实践中逐步成为各条战线的技术骨干。60年代后期,由于科技政策上的偏差和各行业部门中认识上的模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被忽视,县内没有恢复科技机构,科学技术的潜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直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党政部门认真总结了历史的经验,进一步端正和明确了认识, 开始在县一级设置专门的科技机构。
关键词: 卓尼县志 科学技术志 科技队伍

内容

第一节科技人员分布
  卓尼地处偏隅,历代为少数民族聚居,教育落后,各项科技事业得不到发展,农牧业生产一直处于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境地。广大劳动人民长期被落后的传统生产习俗束缚着手脚,过着仅能维持生存的贫穷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大批外地科技人员进入卓尼不同的生产实践岗位,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积极培养本地区、本民族的各项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也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各行业各部门,在实践中逐步成为各条战线的技术骨干。60年代后期,由于科技政策上的偏差和各行业部门中认识上的模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被忽视,县内没有恢复科技机构,科学技术的潜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直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党政部门认真总结了历史的经验,进一步端正和明确了认识, 开始在县一级设置专门的科技机构。
  截止1978年底,全县各类科技人员已发展到400多人,并逐步由年轻稚嫩型向老、中、青相结合的健全成熟型发展。这支科技生力军在全县各行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到1990年底,全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已发展到985人,已有960人取得了高级、中级、初级技术职称。
  教育系统共有633名中、小学教师,其中获得高级职称的中教高级教师4人;取得中级职称的中学一级教师43人,小学高级教师81人,讲师2人;取得初级职称的中学二级教师65人,小学一级教师156人。另外,还有中学三级教师9人,小学二级教师93人。
  卫生系统有各类医疗卫生工作人员18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4人,占职工总数的93.9%;专业技术人员中大专院校毕业的8人,中专毕业的113人;已获得高级职称的副主任医师2人;获得中级职称的主治医师2人,主治中医师4人,主管医师4人, 主管护师1人;取得初级职称的170人。畜牧兽医系统有各类畜牧兽医技术人员90人,其中大学本科毕业的3人,大学专科毕业的6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74人。其中取得中级技术职称的兽医师10人,取得初级技术职称的58人。
  农林系统有各类农林技术人员35人,其中取得中级职称的农艺师4人;农机工程师1人;取得初级职称的助理农艺师8人.技术员12人。
  水电系统有各类水利电力技术人员15人,其中取得中级职称的水利工程师1人; 取得初级职称的助理工程师2人。
  其它部门有取得中级技术职称的出版系列编辑2人,三级律师1人,会计师1人。
  第二节少数民族科技人员的成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培养本地区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的十年中,民族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少数民族科技人才茁壮成长,一批又一批大中专毕业生纷纷涌向各自的工作岗位,截止1989年仅教育战线就新增加了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410人,其中藏族393人,回族11人,土族4人,满族2人。其中获得中级职称的55人。
  仅1979年至1982年就有27人进入卫生系统,其中藏族26人,满族1人。1983年以来各大中专毕业生数量猛增,许多优秀的科技人才陆续进入全县各条战线,所学专业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发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第三节技术职祢的评定与晋升
  自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卓尼县科学技术工作者有了专门的办事机构,科技工作逐步趋向正规,科学技术已作为第一生产力而直接进入经济建设的行列。为了更好的发挥科技人员的全能素质,对全县专业人员进行了技术职称评定与晋升工作。
  一、县职称改革办公室
  1979年2月23日,县科技局发岀关于恢复技术职称的通知,随之成立了职称晋升、评定办公室。县直各主管局有一名负责同志具体抓本系统的职称恢复工作,通过全面对全县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评定,确定相应的技术职称。
  二、县直机关科技人员的职称评定与晋升
  1980年1月恢复晋升吕志俊等48名科技人员的技术职称;1980年8月5日套改段经天等43名科技人员的技术职称;1981年5月9日晋升郝镇等3人为畜牧兽医师;1982年12月15日恢复郭秉忠等人的造纸助理工程师技术职务,并对张志远等19名科技人员的技术职称进行了评定晋升;1982年12月又晋升沈富德等人为农艺师。自1980年至1990年全县有183名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医疗卫生技术干部分别取得高级和中级职称,其中获得高级技术职称的6人,中级技术职称的177人。
  三、农民技术员的职称评定与晋升
  1982年,开展了对农民技术员的职称评定工作,第一批农民技术员职称评定只在乡一级从事农业科技工作并具有一定创造、制做的人员中进行。1982年12月周善积、荣旦、拉目东主、石玉才4位农牧民被评定为农民技术员。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