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校舍设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1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校舍设备
分类号: G472.1
页数: 3
页码: 559—561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除柳林小学有初具规模的校舍外,大部分学校校舍借用民房或寺院庙宇。1921年土司杨积庆将设在唐尕川的私学迁到关帝庙楼上,随之在昔日古城堡以南,洮河北岸柳林中的嘛呢滩上选定新校址、用衙门经费购置建筑用料,从外地驮运砖瓦,由临夏请来工匠,又从各旗下抽调民工修建校舍。至年底建成三幢高大、宽敞的瓦房为6个教室,房屋结构为筒瓦、砖柱、土坯墙,墙壁用石灰粉刷,并制作了连在一起的黄色单人桌椅。长方形的校址分为前中后三院,前两幢中间和两侧有过道通里院,第三幢为楼房,也称“看花楼”。南北各15间单檐瓦房为师生宿舍、贮藏室、工友室、伙房等。临校门前院有花园,看花楼后有一大块菜地,前院北面是学校操场,临街的围墙都是砖砌的花墙,并隐在柳林之中。1922年将学校从关帝庙搬进了新校舍。这所学校在民国18年(1929)不幸被马仲英部烧毁。1931年在原址上修建校舍时,再无财力恢复原来面貌,只修复了中院一幢瓦房,南北共修了30间土平房,前院南北各修了两间单檐瓦房。1940年设治局拨款修建了前院第一幢教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县有校舍建筑面积16940平方米。
关键词: 教育志 学校建设 校舍

内容

—、校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除柳林小学有初具规模的校舍外,大部分学校校舍借用民房或寺院庙宇。1921年土司杨积庆将设在唐尕川的私学迁到关帝庙楼上,随之在昔日古城堡以南,洮河北岸柳林中的嘛呢滩上选定新校址、用衙门经费购置建筑用料,从外地驮运砖瓦,由临夏请来工匠,又从各旗下抽调民工修建校舍。至年底建成三幢高大、宽敞的瓦房为6个教室,房屋结构为筒瓦、砖柱、土坯墙,墙壁用石灰粉刷,并制作了连在一起的黄色单人桌椅。长方形的校址分为前中后三院,前两幢中间和两侧有过道通里院,第三幢为楼房,也称“看花楼”。南北各15间单檐瓦房为师生宿舍、贮藏室、工友室、伙房等。临校门前院有花园,看花楼后有一大块菜地,前院北面是学校操场,临街的围墙都是砖砌的花墙,并隐在柳林之中。1922年将学校从关帝庙搬进了新校舍。这所学校在民国18年(1929)不幸被马仲英部烧毁。1931年在原址上修建校舍时,再无财力恢复原来面貌,只修复了中院一幢瓦房,南北共修了30间土平房,前院南北各修了两间单檐瓦房。1940年设治局拨款修建了前院第一幢教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县有校舍建筑面积16940平方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校舍条件逐步改善,校舍建设投资逐年增加,校舍不足和破旧的局面得到改观。1952一1965年全县校舍基本建设投资38.8万元,其中小学30.5万元,初中8.3万元。1963年底,全县小学有教室1201间,房屋建筑面积达25200平方米,其中新建8447平方米,内有砖木结构校舍20幢,建筑面积670平方米,土木结构13幢,建筑面积14920平方米,租借房屋8处,使用面积754平方米,在学校使用的房屋中,有利用旧庙宇改修的845平方米。1966年至1977年基本建设投资23万元,其中小学7万元,初中8.5万元,高中7.5万元,新建校舍面积10450平方米。
  1975年全县学校占有土地面积366.75亩(中学36.25亩,小学330.5亩),校舍建筑面积29460平方米(中学3810平方米,小学25650平方米)。
  1978年全县有校舍27454.19平方米,其中土平房10816.9平方米。
  1986年全县学校占地面积34880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5632平方米,其中小学占地面积192459平方米,建筑面积27543平方米;中学占地面积156345平方米,建筑面积18089平方米。
  卓尼县各乡镇校舍面积一览表单位:平方米近年来县内对校舍维修采取分级筹措资金、分级负责维修的方式。村学由村委会负责维修,乡中心小学由乡政府负责维修,乡以上的学校由县、乡共同负责维修,对维修任务大的学校由州、县、乡三级负责维修。对于一般危房掉瓦漏水、墙皮脱落裂缝、门窗松动破损、课桌凳子坏旧等类小型检修由各学校通过勤工俭学创收、学杂费收入、损坏校产赔偿等收入中自筹资金维修。
  二、设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教学设备逐步得到充实,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学设备初具规模,部分现代化教学设备也开始运用于教学工作。截止1990年底,全县教学仪器价值为:物理5.4万元,化学2.06万元,生物1.15万元,音乐1.18万元,体育3.54万元,电教4.4万元,图书17082册,4.14万元。
  三、“一无两有”政策的落实
  “一无两有”即学校无危房,学生有教室,有课桌、凳。县内“一无两有”的落实工作开始于1988年。截止1990年一无两有总投资达254.4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39.23万元,群众集资115.25万元。至1990年底,全县80%以上的学校达到了一无两有目标。
  卓尼县1988-1990年“一无两有”投资表单位:万元、平方米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