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教师队伍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05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教师队伍建设
分类号: G451.2
页数: 5
页码: 554—558
摘要: 本章主要讲述了卓尼县的教师队伍建设,介绍了卓尼县的教师待遇、教师进修和教师队伍构成等内容。
关键词: 卓尼县志 教育志 教师队伍

内容

第一节教师待遇
  一、教师来源与待遇
  卓尼的教师在1937年以前,多从临潭、临洮、岷县、陇西等地聘请,学校均为私塾。聘请教师的薪金由土司衙门供给,本地教师没有薪金,依靠家庭供给,教学是给土司衙门当差。1938〜1949年,卓尼设治局实行保甲制后,每保办起一所保国民学校,教师仍从外地聘请,待遇由设治局教育科供给,月薪10元(大洋),地方供小麦一斗(25公斤)。
  1950一1953年,全区有40余名教师,一部分由天水、陇西支援,一部分是从当地吸收,全部实行供给制。1953一1955年,全县学校数和教师数逐年增加,待遇实行工资分。1956年全县教师数进一步增加,其来源主要是卓尼师范、兰州师范、夏河师范毕业生,待遇实行工资制。1963年后,除国家统一分配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外,从县内初、高中毕业的回乡知识青年中陆续吸收了一部分民办教师,其待遇是民办公助,本地教师国家月补助15元,在生产队按同等劳力参加分配,外地教师国家月补助25元,同时参加学校所在地社队年终分配。到1978年,全县民办教师有336人,约占全县教师总数的52%。1981年,这部分民办教师经考评,一部分转为公办,部分发了任用和留用证,基础太差不能胜任工作者被辞退。
  1980年后,为提高教师素质和解决缺门教师,州、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采用请进来(聘请外地教师)和派岀去(选派教师去省内外大专院校及州内师范进修深造)的方法弥补缺门教师。先后聘请教师10人,中师学历达标进修10人,县内教师进修培训325人,使教师队伍的学科门类逐年健全,业务素质也不断提高。
  二、教师人数
  卓尼教师人数1936年之前无详细记载,现将1936-1990年教师数列表于下:
  卓尼县1936〜1990年教师数单位,人
  第二节教师进修
  为了提高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为初、高中培养师资,在教师进修培训上采取自培和外培相结合的办法。
  一、县内教师进修
  县内教师进修培训始于1975年,主要对小学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法进行培训。培训时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算术基础理论、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教学法、数学教学法等课程。培训对象大多是1978年以前从民办教师转正而未接受教育理论学习的小学教师, 经过培训,使其教学业务素质具有明显的提高。同时县内对中学教师也进行了短期数、理、化及外语培训,先后举办中教短训班5期,参加培训教师74人。截止1990年,县教师进修学校举办各类培训班18期,共培训教师460人。
  卓尼县教师进修学校历届培训情况
  二、县外教师进修
  (一)州内教师进修全县各小学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每年经考试合格者,选进甘南师范民教班学习两年,毕业后转为公办教师,并承认中师学历。截止1990年全县历年在甘南师范民教班毕业教师57人。
  (二)州外教师进修为了提高中学教师的文化素质,从1978年起,向西北师大、西北民族学院、省教育学院、中央民院、无锡教育学院等大专院校派遣部分汉语文教师进修培训。1985年后通过考试进入以上大专院校进修培训。仅1980年至1985年在各大专院校离职进修的教师达77人,其中大学进修的65人,大专进修的12人。1989年后,将藏文教师派遣到青海教育学院及民族学校进修藏语文,参加进修的教师共6人。
  第三节教师队伍构成
  一、教师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及民族构成
  1950年有教职员33人,其中大学本科2人,专科1人,高师1人,简师16人,初中5人,小学10人,其中女教师仅1人。
  至1955年教职工队伍已经发展到76人,其中藏族5人,党员1人,团员11人,达到高等学校程度者3人,高级中等学校程度者18人,初级中等学校程度者49人,小学程度者6人。
  1963年有教职工122人,其中党员13人,团员54人,藏族11人,回族5人,满族1人,文化素质均较低。
  1985年有教职工745人,其中女教师122人,藏族387人;党员107人,团员199人;大学15人,大专69人,中专362人,高中81人,初师115人,初中63人;民办教师58人。民办教师经逐年统考进入甘南师范民教班和县内进修后,合格率不断提高。
  1990年卓尼县教职工职称、文化程度、民族和政治面貌构成表
  说明
  共有教职工615人,其中藏族393人,党员92人,团员84人。不包括代课教师 (临时)。
  二、教师节
  193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虽提出6月6日为教师节,但每逢节日卓尼官方毫无活动迹象,未形成惯例。
  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以教育家孔子的诞辰8月27日为教师节,卓尼仅举行过数次纪念活动。
  1951年5月1目,教育部和全国教育总工会商定,废除旧的教师节,将教师节与“五•一”国际劳动节并在一起。自1957年以后,在当时频繁的政治运动影响下,教师节无形中销声匿迹,从未开展过教师节纪念活动。
  1985年全国人大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是年9月10日,县直机关及中小学教师、学生在县影剧院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县委、县政府表彰奖励了一批模范学校和优秀教师。此后,每逢9月10日教师节时,县上均进行纪念活动,并表彰奖励每学年度涌现岀的模范学校和优秀教师,同时县委、县政府在教师节来临之际,重点解决教育工作和教师的部分实际困难。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