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学职业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0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中学职业教育
分类号: G71
页数: 2
页码: 553—554
摘要: 1966年秋,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在卓尼中学开设了“耕读班”,招收学生17人,实行半工半读的职业技术教育,授课内容主要是在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的基础上传授有关作物生长发育知识。
关键词: 教育志 职业教育 中学职业

内容

1966年秋,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在卓尼中学开设了“耕读班”,招收学生17人,实行半工半读的职业技术教育,授课内容主要是在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的基础上传授有关作物生长发育知识。
  1975年,卓尼中学在讲授普通文化课的同时,将高中部的学生编为两个短训班和四个专业班,以便毕业后能有效地为农村三大革命服务。其中两个短训班分“三员”(通讯员、广播员、故事员)短训班和会计短训班,课程从高二第二学期授起;四个专业班是农业机械班、农业技术班、赤脚医生班和赤脚兽医班,课程从高二级授起,职业教师分别从县农机厂、县医院、县兽医站等有关单位临时聘请。
  1984年根据有关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文件规定和州教育局通知,“有三所以上普通中学的县必须改一所,完全中学少于三所的,要在某所中学开设职业技术课”的规定,县上将县二中更名为“卓尼县职业中学”,从高一开始开设畜牧兽医专业技术课,逐年增加专业课程时数,其它课程和普通中学相同。同时,县一中开设医士专业班,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38名职业班学生,课程名称“医务课”,主要学习内容为:人体解剖常识、疾病的基本概念、体格检查、药物、内科常见病与临床实践、针灸、中医中药等常识。
  1987年秋,县教师进修学校受县经计委、县劳动人事局、县文教局委托,在全县高中毕业的知识青年中招收了45名财会职业班学员,学制1年;23名幼儿师范职业班学员,学制2年。通过学习,财会班的部分毕业学员找到了职业,部分回到了农村。幼师班的23名学员毕业后,由县文教局录用。同时县教师进修学校从是年开始至1990年举办了八期裁剪缝纫职业班,共培训男女知识青年160人。1989〜1990年还举办了两期家俱制作与油漆职业班,学员29人。
  由于县教师进修学校在设备方面和专业班学员的容纳数量方面受到限制,因而职业技术教育只得在初中举办“三加一”(即初中三年毕业后,再加一年职业班)班挖掘潜力。1989年,全县“三加一”职业技术班发展为8个班,招收初中辍学和未能升入高中的学生,根据当地实际,选定了有特色的专业项目。如新堡八年制三加一职业班的果树栽培专业;县二中三加一职业班的家电维修专业;尼巴八年制学校三加一职业班的畜牧兽医专业;纳浪、卡车八年制学校三加一职业班的医疗专业;洮砚八年制三加一职业班的砚石粗加工专业等。另在完冒学校设立了“培训、就业、致富”一体化的早期结合班,学习人工牛黄埋核技术,为当地牧民群众种植牛黄810头,帮助牧民群众科学致富。是年县财政为职业技术教育安排资金3.5万元。
  1990年全县有职业技术班11个,其中专业班1个,早期结合班2个,三加一职业班8个。有学生274人,其中专业班24人,早期结合班37人,三加一职业班213人。卓尼县1990年职业教育情况单位:个、人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