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成人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49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成人教育
分类号: G72
页数: 4
页码: 548—551
摘要: 本章主要讲述了卓尼县的成人教育,介绍了卓尼县的职工业余教育、社会教育、农村扫盲运动和僧侣教育等内容。
关键词: 卓尼县志 教育志 成人教育

内容

第一节职工业余教育
  1949年11月,为了培养干部开展工作,举办了干训班两期,培训干部47人,陆续分配到各机关工作。1950年8月,举办了一期干部训练班,1951年4月结业,参加学员50余人。1951年9月1日,成立干部学校,配班主任,助教股长,总务股长各1人开展工作,第一批招收学员60人,主要学习“青年修养”、“对知识分子的改造”、“中国共产党三十年”、“论人民民主专政”、“社会发展简史”等文献,学习的同时,还对不识字的学员补习了文化课。1952年3月,举办了第二批干部训练班,参加学员70余人,1953年3月结业。
  1956年11月,设立卓尼县干部业余学校,配备专职教师2人,初设初中班和高小班,学员162人,初中班开设汉语、文学、算术、地理、历史5门课;高小班开设语文、算术2门课。学校校长由文教部长何建基兼任,副校长2人,第一副校长由组织部长芦舒玄兼任,第二副校长由教育科长姚天骥兼任。校务委员由正副校长及教员等8人组成。上课时间每星期8小时,修业期限定为:初中班3年,高小班1年半。同年举办干部扫盲班一期,配备教员2人,参加学员58人,扫盲结果:能识1800字的有18人,识1500字的有25人,识1300字的有15人。
  1958年6月25日,中共卓尼县委党校成立,由县委书记曹文蔚兼任校长,同时区、乡成立业余党校,由区委书记、乡总支书记兼任校长。
  1969年3月10日,县办麻路“五•七”干校开学,先后有200多名干部入学劳动。同年县上办起了“五•七”红专学校一所,第一期招收学员50人,课程设《毛泽东思想》课、革命文艺课、军体、财会、师资训练等业务学科,每期培训3个月。
  1990年全县参加各级各类职工学校和岗位培训(技术、业务培训)人员达5498人,其中工人3942人,干部1556人。参加资格培训18人,技术等级培训115人,适应性培训31人;参加高等教育39人,中等教育137人,文化基础教育(高中)103人,毕、结业人员达245人。
  第二节社会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土司衙门为了上报下达行文工作、军事安全防御、民众生活需要,开办学校3所,职员6人;通俗讲演所3处,职员3人。1937年设阅报处3处,职员3人,代笔处3处。
  1950年由政府倡导,地方热心教育人士的自动捐助,征集了一笔经费(旧人民币600万元),购买了一部分书籍杂志,在3月份成立了新华书店卓尼代销处,并附设人民教育馆,借用出卖的书籍杂志,供群众阅览。但民教馆在卓尼还是初创,实际经验不足。1955年县办常年妇女识字班一处,学员35人(主要是干部家属)。
  1956年由于贯彻了“不忙多学,小忙少学,大忙放学”的原则,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立了农、市民业余学习组织,在县城办有两处市民业余学校,全县参加学习的农民、市民达1435人。1957年全县办业余扫盲初小38所,在校学员1696人,其中农民1584人,市民33人,职工79人。另有业余高小1所,学员43人,其中市民33人,机关工作人员10人。
  卓尼县1972-1976年政治文化夜校教育情况表单位:个、人
  第三节农村扫盲运动
  1953年举办冬学12处,参加学员600余人。
  1955一1956年全县各乡办起了农民业余文化班,参加学习人员2376人,其中藏族471人,回族39人,女学员953人。除城关镇有专职教师外,其余都是从有文化的群众中推选的,当年达到扫盲标准的有87人。
  1956年全县扫盲工作拟定了工作计划,规定年末至次年初每个文盲达到会讲、会写、会认300个生字的任务。柳林区突破了计划,并且组织了农民业余学校6处,人数达200余人,于12月中旬和下旬开学上课,课本是1952年兰州版《农民识字课本》,除冬学教师外,还培养了7人,由扫盲校长负责给业余教师备课。
  1957年根据群众的要求和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在有条件的柳林、新堡、洮南、洸北、城关镇5个农业区和其他录竹、北山、插岗3个有条件的地区重点的作了试办,掀起了农民业余学习高潮,将原来的冬学改为长年民校38所,有学员1584人,其中男953人,女631人,各校结业61人。
  1958年县人民委员会、团县委、妇联等单位组成了“扫除文盲协会”,负责全县扫盲工作,同时配备扫盲校长1人,教师3人,由扫盲校长与一名教师负责巡回各区乡作重点指导,其余2名教师在城关镇教学。区乡由文教助理员负责,各社由社支书和社长负责督促。教学方法采取“不忙多学,小忙少学,大忙放学”的原则。采取“以民教民,联系实际”的速成教学方法。在条件好的地区进行班级教学,在条件差的地区,采用单个包教保学或识字组教学。扫盲专职人员的费用,从教育经费中开支,其他业余教师属义务兼职。对纯藏区和困难户的课本费亦从教育经费中开支,.并且补助油灯费,农区的课本和油灯费均从社队公积金内开支。
  据1958年扫盲情况统计:全县有青壮年10589人,其中文盲9887人,半文盲650人,识字的仅有61人。参加扫盲人数9017人,其中工人23人,农民8953人,家属12人。脱盲人数7596人,其中工人17人,农民7542人,干部29人,家属8人。
  1963年设扫盲夜校识字班1处,参加学员32人,主要以识字扫盲为主。
  第四节僧侣教育
  位于卓尼县城的禅定寺,从元代起就是安多地区的宗教中心,僧侣教育在当地有优越的生存土壤和条件。仅以卓尼禅定寺的经文学习为例,它有4个学院,即:显宗哲学院(参尼扎仓):1714年创立,专修显宗教义,历代著名学者多出于此学院,学僧也最多,学院分11级,有初、高之分,从初级毕业(当地俗称搭衣,指学业修满结业)继续修学,修习内容为“五部大论”,即《释量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戒律本论》和《俱舍论》。高级班的编班也是按“五部大论”的顺序编的,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续部学院(居巴扎仓):专修密宗,1729年由“大国师”俄项陈勒加措创立,建立严格的讲辩经活动,主修《密宗教义》,不分学级。天文历算学院(撒里瓦扎仓):主要习修天文历算,推绘坛城。分有学级,终生专习此职,不能改入其它学院。法舞学院(歉巴扎仓):修习法舞和必读之经。
  1939年3月,卓尼禅定寺丹珠呼图克图的经师宋堪布开寺院僧侣文化学习之先河,创办了“卓尼禅定寺喇嘛半日制”学校,规定凡禅定寺僧童年满15岁以下者,一律入学,修业期为6年。1942年,该校更名为“甘肃卓尼喇嘛教义国文讲习所”,改隶教育部。其创办宗旨:培植幼年喇嘛识普通国文,粗具科学知识,期能养成汉藏通译人才。该所行政组织:设校董4人,所长1人,教务主任1人兼授国文,督导主任1人兼授藏文。有学生70余人,分3个年级,采用复式教学。课程设置除增授藏文外,大体与国民学校课程相同。该所经费由省教育部拨助,唯以环境特殊,招留学生困难,于1948年停办。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