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49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中学教育
分类号: G63
页数: 3
页码: 546—548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无中学教育设施,学生完成小学学业后,只有到外地去求学。
关键词: 教育志 学校教育 中学教育

内容

一、中学教育发展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无中学教育设施,学生完成小学学业后,只有到外地去求学。
  1926年,卓尼土司杨积庆与临潭县县长彭契圣协商,在临潭联办一所初级中学。土司衙门筹款白洋1000元,临潭筹款5200元,于1928年成立。当年招收学生44人。
  1956年8月,在甘肃省卓尼县初级师范学校内附设了一个初中班。1958年8月,经县人委改建,将初中班另立为甘肃省卓尼县初级中学(现卓尼县第一中学前身)。
  1958年,大跃进中突击创办初中9所,学生175人,其中除1所为县初级中学,有学生50人外,其余为民办农民业余中学,校址分别在纳浪、博峪、大族、达子多、阿子滩、申藏、新堡、洮砚。
  1959年,临、卓两县合并后,将县初级中学更名为甘肃省临潭县第三中学。1961年8月,将临潭县师范学校和第三中学合并为临潭县师范学校,同年12月初,又改设为甘肃省卓尼县中学。1962年,在校学生93人,教职工26人,并设立了语文、数理、政史三个教研组。
  1967年6月9日,文化大革命阶段,红卫兵夺了学校领导权,用大字报围攻教师,停课闹革命。1968年6月,经县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卓尼中学革命委员会。1970年春,卓尼中学增设了高中部,改为完全中学。1971年,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提出了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将学校交由贫下中农管理,派“工宣队”、“贫宣队”、“军宣队”开进学校,严重干扰了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学质量。
  1972年以来,在上好社会主义文化课的号召下,教育形势有所好转。是年底全县有普通中学17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初中16所(均为戴帽中学,即七年制或八年制)。共招收中学生516人,其中:高中招收169人;初中招收347人;当年毕业生348人,其中:高中56人,初中292人;在校学生864人,其中高中225人,初中639人;教职工60人,其中高中33人,初中27人。是年洮河林业局九年制职工子弟学校成立。
  1976年在麻路成立完全中学一所,改卓尼县中学为卓尼县第一中学,麻路中学称卓尼县第二中学。是年底全县有中学18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九年一贯制的3所,七年一贯制的13所。在校学生1667人,教学班52个,教职员工76人。是年底,改新堡八年制学校为十年一贯制学校,称卓尼县第三中学。
  1978年全县有中学19所,其中完全中学3所,十年一贯制学校1所,八年一贯制学校15所,在校学生2406人,教学班62个,教职员工105人。
  1980年,“本着加强县一中,努力办好县二中,为过渡到民族中学打好基础”的精神和县内师资力量及办学条件尚不具备的实际情况,决定对县三中的高中班暂时停办,其高中学生并入县一中,学校名称不变。撤销完冒、大族、康多3所八年制戴帽初中班,改为完全小学。完冒初中学生并入县二中,大族初中学生并入卡车八年制学校,康多初中学生并入恰盖八年制学校。停办上卓、多坝2所八年制学校初中班,学生并入县一中。洮砚、申藏2所八年制学校初中班学生分别并入县三中和阿子滩八年制学校。
  1985年9月,在县城创办了一所藏族中学,招收学生82人,分两班:即藏文班和以汉文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班。
  截止1990年,全县有完全中学3所,独立初中1所,八年制学校8所。共有初高中教学班54个,在校学生1775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225人。在校初中学生1504人,高中学生291人。教职员工213人,其中专任教师170人,行政人员25人,工勤人员18人。有中学高级教师4人,一级教师21人,二级教师81人,三级教师12人。
  二、重点中学简介
  卓尼县第一中学1956年8月,在甘肃省卓尼县初级师范学校附设了一个初中班(即县一中前身)。1958年8月,将初中班另立为甘肃省卓尼县初级中学。临、卓两县合并期间,改称甘肃省临潭县第三中学。1961年8月,将临潭县第三中学和临潭县师范学校合并为临潭县师范学校。同年12月初,又更名为甘肃省卓尼县中学(初中三年制)。1970年春,增设高中部。1976年10月,更名为甘肃省卓尼县第一中学。1978年学制变改为全日制五年制中学,1984年改为六年制完全中学。全校占地面积38.8亩,建筑面积9984平方米。至1990年底,有1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90人,教职员工63人,教学仪器780类,2927件,图书15406册。从1981年至1990年的10年内,初中毕业生累计达到1583人,接近过去20年初中毕业生的总和,高中毕业生达到2135人。在校学生最多时达930人。自恢复考试制度以来,历年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总数名列全县第一。仅1989年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就达64人。
  卓尼县藏族中学1984年3月筹建,1985年9月正式开学,有教职员工11人,招收学生82人,分2班,以“以汉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形式教学。1987年,由于生源不足,仅招收了一个民族班和一个普通班。1988年,在第一届初中毕业生中,为国家输送了7名合格人才。前后两年招收了有藏文基础和无藏文基础的小学生分初中快慢班分别授课。1989年,高中无生源而停招。199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动员下,从尼巴八年制学校招收了14名中专招生落榜者,这是唯一的一班以藏文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高中班。至此,藏中便构成了单科加授汉语文、单科加授藏语文和普通班三种体制的办学形式。该校占地面积64.4亩,建筑面积3824平方米。至1990年有教学班6个(高中班3个,初中班3个),有教职员工40人,其中少数民族28人,在校学生264人,其中藏族学生222人,占学生总数的84%,有教学仪器189件,图书181册。卓尼县中学校名录
  说明:表内全部数据来自1988年统计年报。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