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49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小学教育
分类号: G62
页数: 7
页码: 539—545
摘要: 清末民初,卓尼仅有一所私塾。1922年,由土司杨积庆将私塾改为卓尼第一高等小学(即今柳林小学前身),有学生60余人。并先后创办初级小学2所。这3所小学的创建是卓尼藏区兴办近代教育事业的开始。
关键词: 教育志 学校教育 小学教育

内容

一、小学教育发展情况
  清末民初,卓尼仅有一所私塾。1922年,由土司杨积庆将私塾改为卓尼第一高等小学(即今柳林小学前身),有学生60余人。并先后创办初级小学2所。这3所小学的创建是卓尼藏区兴办近代教育事业的开始。
  1928年以后,卓尼第一高等小学改为公立卓尼柳林小学,由省教育厅接办,在校学生100余人。至1931年,3所小学共有学生154人,其中:高小30人,历年毕业生15人;初小124人,历年毕业生35人。1932年学生人数由269人减至144人。1935年起,学校数略有增加,时有小学5所,其中完小1所,初小4所,共有教学班14个,其中高级2个,初级12个,共有教职员7人。1936年3月,兴办短期小学3所,班级6个,教职员3人,在校学生149人,毕业生58人。1939年有小学10所,班级15个,教职员16人,学生437人。次年柳林小学有班级6个,教职员6人,学生124人,内有女生5人,为当地女子入学之先例。另有初小、短期初小20所,在校学生不足600人。同年7月创建了车巴沟、迭当、拉力沟、〓儿、龙元山、朝勿6所小学,共有教职员6人,在校学生220人。1941年设立女子初小1所,有学生20余人,教职员1人。1942年柳林中心小学改为省立。1947年,有小学24所,班级71个,教职员47人,在校学生1420人。至1949年,学校数下降到20所,在校学生下降到686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卓尼自治区行委文教科根据《共同纲领》中规定的教育政策,对全区内的小学进行了改革和恢复。从陇西、天水招收了一批教师来卓尼任教,建立和恢复小学38所,教职员76人,在校学生180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764人,占总数的42%,在校学生较前增加3倍多。至1957年,小学增加至51所,在校学生3196人,教职工98人。期间,国家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委派教师,兴办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可享受助学金等,并对民族地区的学生免费供应课本,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孤儿供给其衣食及学习生活费用,并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和要求开设了藏语文课。
  1958年,卓尼县用搞政治运动的手段盲目地发展了一大批各级各类学校,初等教育在“苦战三昼夜,实现小学教育普及化”的口号和错误思想支配下,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就出现了队队有小学的畸形发展局面。全县突击建立小学92所,在校学生7341人,教职工103人。但时隔不长,大部分学校陆续停办。1962年临、卓分县后,卓尼县人委对全县各级小学进行了调整,撤销了1所牧场初小,停办了24所初小,保留了完校13所,初小20所。调整后的学校和1958年相比减少了4.5%,接近了1956年的水平。但由于精简工作过粗,致使许多骨干教师、老教师被下放、改行、外调,削弱了师资力量。1963年,全县有小学39所(其中初小26所),其中公办33所(初小20所),民办6所(均属初小),教职工103人(民办7人),班级86个,学生1917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896人,入学率43%。1964年,全县因地制宜地执行了《全日制中小学工作条例》,巩固小学55所,在校学生2872人,班级165个, 教职工112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学校变成批斗“走资派”的战场,教学秩序混乱,许多教师被批斗,砍掉了民族语言课,取消了民族助学金,以搞政治运动的手段办教育,其结果,学生数和学校数虽有增加,但教学质量却日趋下降。据1975年统计,全县有小学260所,学生11645人,入学率97.2%。
  1976年粉碎“四人帮”,学校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改设5所八年制学校为寄宿制学校,国家给寄宿学生每人每月发给生活费6元,供给口粮。1985年,全县开设民族语文课的学校统计:小学44所,92个教学班,招生497人,是年毕业121人,在校学生2100人,专任教师47人。对少数民族学生一律免费供应课本,发放助学金,并对牧区学生按城镇学生供给口粮。是年,各公社建立了学区,文教局成立了招生办公室和教学研究室。给过去历次政治运动中错整的70多名教师落实了政策。截止1990年底,全县有小学88所,初小49所,共409个班级。全县适龄儿童总数8569人,已入学6006人,入学率70%,巩固率89.2%,合格率87%。在校学生总数7478人,当年招生1288人,毕业595人。以藏文课为主的学校有尼巴、刀告、完冒、恰盖4个,开设藏文课的学校43所,学生1541人,其中以藏文为主的807人,以汉文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学生734人。全县有教职工425人,其中小学教师400人,行政人员23人,工勤人员2人。高级教师88人,一级教师168人,二级教师106人,三级教师44人。
  二、重点小学简介
  (一)卓尼县柳林小学1921年卓尼土司杨积庆将原开设的一所私塾更名为卓尼初级小学(即柳林小学前身)。1922年,更名为卓尼第一高等小学。1928年,改为公立,由国民政府接办。1938年,更名为卓尼柳林高级小学校。1942年,更名为甘肃省立卓尼柳林中心学校,学校经费由省教育厅拨发。1966年10月,更名为卓尼县永红小学。1974年更名为卓尼县城关第一小学。1982年,更名为卓尼县柳林小学沿用至今。1990年,有学生678人,班级19个,教师43人,占地面积13.8亩,建筑面积1780平方米。
  卓尼县柳林小学是卓尼藏区创办最早的一所小学,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兴衰浮沉,历尽坎坷。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在推动卓尼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立了一整套提高教学质量的规章制度,四率逐年上升,多次被评为州县的先进集体,也涌现岀不少先进教职工,其中部分人员被收入《中国当代教育辞典•民族教育》分册。
  (二)卓尼县藏族小学藏族小学创建于1974年,原名卓尼县城关第二小学,为五年制完全小学。1975年有学生225人,班级5个,教职工12人。1985年,为了卓尼县藏族中学教育系统的上下衔接,相互配合,更名为卓尼县藏族小学,并拨专款修建了一幢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大楼,改学制为六年制。1989年有学生164人,班级6个,教职工15人,占地面积4.5亩,建筑面积876平方米。
  卓尼县小学(村学)校名录续表一续表二续表三续表四
  说明:1.小学(村学)校名录中教职工数中包含民办教师和社请教师。
  2.八年一贯制学校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中各小学部与初中部的数据混合计算。
  3.表内全部数据为1988年统计年报。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