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幼儿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49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幼儿教育
分类号: G61
页数: 2
页码: 538—539
摘要: 1955年之前县内无幼儿教育机构,学龄前儿童主要依靠家庭教育。 1956年,在县城成立了第一所幼儿园,入园儿童24人(均系职工子女),选调教员1人,保育员2人。幼儿园除主要开展儿童游戏外,开设了幼儿启蒙识字课。
关键词: 教育志 学校教育 幼儿教育

内容

1955年之前县内无幼儿教育机构,学龄前儿童主要依靠家庭教育。
  1956年,在县城成立了第一所幼儿园,入园儿童24人(均系职工子女),选调教员1人,保育员2人。幼儿园除主要开展儿童游戏外,开设了幼儿启蒙识字课。
  1958年大跃进时期,全县突击建立幼儿园178所,入园幼儿5818人;托儿所196所,入托婴儿1879人,保姆319人。由于设备简陋,只起了看管孩子的作用,后陆续停办。
  1983年8月,在县委、县政府、县妇联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开始筹建县幼儿园,将原县文工队队址作为园址,建筑面积为620平方米,建筑教室等28间。明确了幼儿教育的任务、内容与要求。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启蒙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为入小学打好基础。教育内容为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8个方面。要求通过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来完成。按照3至6岁的年龄分小、中、大3个班进行教育,配备保教人员6名。
  园内历年购置的游戏设施有:攀登架1副,滑梯2个,浪船2个,转亭1个,转椅2个,五人飞机1个,四人跷跷板1个,木马4个,儿童自行车6辆。卓尼县1984〜1990年入园幼儿及保教队伍单位:人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