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学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49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教学改革
分类号: G420
页数: 2
页码: 537—538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境中、小学学制基本上沿用小学四二制(初小一至四年级,高小五至六年级),中学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学制。卓尼设治局成立前,除柳林小学因部分经费由省教育厅拨付而兼管外,其他学校均由设治局土司衙门管理。1937年成立卓尼设治局后,所有学校均由设治局教育科管理。
关键词: 教育志 教育管理 教学改革

内容

一、学制变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境中、小学学制基本上沿用小学四二制(初小一至四年级,高小五至六年级),中学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学制。
  文革中,根据毛泽东“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小学改为五年一贯制(至今农牧区小学均为五年制);中学为二二制(初中、高中各二年)。1969年各级学校学制分别改为九年一贯制、七年一贯制、五年制、初小。1984年后,城镇小学改为六年制,中学恢复三三制(初中、高中各三年)。
  二、管理体制变革
  卓尼设治局成立前,除柳林小学因部分经费由省教育厅拨付而兼管外,其他学校均由设治局土司衙门管理。1937年成立卓尼设治局后,所有学校均由设治局教育科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除柳林小学属卓尼师范直属外,录竹、洮北、洮南、多坝、迭部、插岗每区一所高小,均由区政府代管。1958年公社化时期,各学校受人民公社和文教科双重领导,教学经费亦由公社统一核销。1962一1966年经费分开,由各学区向文卫科统一核销。1967年后管理及经费除县一中、柳林小学由县文教组、文教局管理外,其余乡村学校的管理权限归公社。1969年各级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由社、队革委会负责人、贫下中农、武干(民兵)代表和革命师生组成。生产队办的学校(即初小)学生较少,由生产队直接管理,称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1979一1985年由各学区直接向文教局负责。1980年实行教育责任制、教导主任责任制、班主任责任制和教师责任制。1983年教育人事权限下放到乡政府(本乡范围内学校教师的调动由乡政府负责)。1985年后除县一中、藏中、二中、柳林小学、藏小、教师进修学校由县文教局管理外,各乡村学校接受乡教委会与县文教局的双重领导,教育经费、教师调动权限统一归县文教局。
  三、教材改革
  1950年,小学教材用陕甘宁边区课本。1951年后用西北军政委员会教材编写组编写的教材。1953年后用甘肃教育厅的统编教材。1953〜1965年,初小开设语文、算术、音乐、美术、体育5门课,五年级增加开设历史、地理、自然3门课。初中开设文学、汉语(I960年合并为语文)、代数、平面几何、物理、化学、地理(自然地理)。卓尼师范增设教育学、语文教学法、数学教学法、藏文、藏语、人体生理解剖学。1958年增加省编乡土教材。1966年至1978年,中小学均用省编教材,小学开设科目未变,中学除语文、数学外,有政治、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1979年后全县各级学校开始使用国家教委统编教材。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