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卓尼县志》 图书 |
唯一号: | 292520020230000489 |
颗粒名称: |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教育管理机构 |
分类号: | G46 |
页数: | 2 |
页码: | 535—536 |
摘要: | 卓尼古代屡有郡县建置.曾置学官负责教育,但因其属民多为羌、吐谷浑、吐蕃等少数民族聚居,他们由于历史环境和生活所迫,历来重武轻文,再加历代统治者对各少数民族的歧视,使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教育事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清末民初,定居于卓尼的藏族人民,在外界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开始有了读书识字的强烈欲望,但除进寺院当和尚,习学经文这条唯一道路之外,另无求学之门。民国后期,国民政府虽在口头上大喊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口号,但并无切实可行的措施,除个别土司官僚之子弟外出求学外,平民百姓仍无条件求学。所开办的寥寥几所学校,因教学经费和师资力量的缺乏,服务对象仍围绕在地方官僚富户子弟周围。 |
关键词: | 教育志 教育管理 成立前 |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