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管理机构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48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教育管理机构沿革
分类号: G46
页数: 4
页码: 535—538
摘要: 本章主要讲述了卓尼县的教育管理机构沿革,介绍了卓尼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教育管理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教学改革等内容。
关键词: 卓尼县志 教育志 教育管理

内容

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教育管理机构
  卓尼古代屡有郡县建置.曾置学官负责教育,但因其属民多为羌、吐谷浑、吐蕃等少数民族聚居,他们由于历史环境和生活所迫,历来重武轻文,再加历代统治者对各少数民族的歧视,使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教育事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清末民初,定居于卓尼的藏族人民,在外界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开始有了读书识字的强烈欲望,但除进寺院当和尚,习学经文这条唯一道路之外,另无求学之门。民国后期,国民政府虽在口头上大喊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口号,但并无切实可行的措施,除个别土司官僚之子弟外出求学外,平民百姓仍无条件求学。所开办的寥寥几所学校,因教学经费和师资力量的缺乏,服务对象仍围绕在地方官僚富户子弟周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制定了一系列优抚政策,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首次被提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上,各级各类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许多兄弟省、地的有识之士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纷纷投身于各地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为培育少数民族各类人才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各级教育管理机构亦日趋健全和完善。
  一、土司衙门时期的教育管理机构
  卓尼自明代实行土司统治以来,文化教育也由政教合一制度所控制,仅实施宗教寺院教育,官方、民间学校教育呈空白趋势。直至清末民初,土司衙门由于外事往来和行文事宜的实际需要,开办了一所私塾,从岷县请来一位举人担任校长兼教师,土司亲任监督,此即卓尼教育的起点。二、设治局时期的教育管理机构
  1937年,卓尼设治局成立。1939年,在设治局内设立教育科(初称第三科,后改为第四科),统管设治局教育至1949年底。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的教育管理机构
  一、卓尼自治区教育管理机构
  1950年10月1日,卓尼自治区行政委员会成立,下设四科,其中第三科即文教科,设科长1人,副科长1人,科员1人,会计1人。文教科统管全区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诸项行政业务。
  二、县文教局(文教科)机构沿革
  1955年5月,卓尼县人民委员会成立,人委下设文教科。1956年文教科与文化卫生分家,单设教育科。1957年6月6日合并文化、教育两科为文教科,后更名为文教部并入宣传部。1962年临、卓分县后改称文卫科。1966年以后文卫科撤并,于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下设文教组。1973年改为县革命委员会文教局。1978年革命委员会撤销,成立县人民政府,仍设文教局为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三、督导室
  1946年教育部通令各民族地区“增设边教机构,加强督导”。卓尼设治局教育科于是年设立督导室,抽调小学教师姬建鼎任督学,以视察所属教育行政机构及学校的工作。1949年9月11日卓尼和平解放后,督学制度也随之消失。
  1978年在县文教局恢复督导室督学制度,对全县学校工作进行视察和督导。
  四、教研室
  1963年以前卓尼县文卫科无教研室设置。1963年文卫科抽调中学教师成立了视导教研组,从事全县教育调查研究工作,1964年冬停止。
  1984年后县文教局调教师组成了教研室。期间主要进行教师教法考核和初中招生统考,四率统计及其他杂务,教研室工作尚未规范化。
  五、招生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卓尼无招生机构。学生小学毕业后,参加兰州师范、临洮师范、临夏师范、岷县师范、岷县中学、肃州(酒泉)师范、夏河职业学校等学校的招生升学考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执行升学考试制度,县内由各招生学校择优录取考生。外地大中专招生则由文教科临时抽调干部负责此项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取消招生升学考试制度,学生随年龄升级。招生采取推荐和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县上曾临时成立相应的招生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自招生制度改为自愿报名,群众评议推荐,体格检査,政治审查,文化考查,预选等几个阶段后。县上又成立了相应的招生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公社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一名负责同志分管招生工作,并抽调公社文教干事、团干等协助。
  1977年底,国家教育部决定革除文革以来推行的推荐上大、中专学校的制度,恢复全国统一的大、中专招生考试制度。为此县上成立了由主管教育的副县长或副书记为主任,文教局长为副主任的招生委员会,委员由公安、粮食、财政、宣传部、计委、监察等部门的负责同志组成,文教局长兼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文教局内,抽调2〜4名人员具体办公。其业务主要有考生报名登记、组织预选考试、公布预选名单、组织正式统考、送卷、建档登分、招生工作总结等。
  第三节教学改革
  一、学制变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境中、小学学制基本上沿用小学四二制(初小一至四年级,高小五至六年级),中学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学制。
  文革中,根据毛泽东“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小学改为五年一贯制(至今农牧区小学均为五年制);中学为二二制(初中、高中各二年)。1969年各级学校学制分别改为九年一贯制、七年一贯制、五年制、初小。1984年后,城镇小学改为六年制,中学恢复三三制(初中、高中各三年)。
  二、管理体制变革
  卓尼设治局成立前,除柳林小学因部分经费由省教育厅拨付而兼管外,其他学校均由设治局土司衙门管理。1937年成立卓尼设治局后,所有学校均由设治局教育科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除柳林小学属卓尼师范直属外,录竹、洮北、洮南、多坝、迭部、插岗每区一所高小,均由区政府代管。1958年公社化时期,各学校受人民公社和文教科双重领导,教学经费亦由公社统一核销。1962一1966年经费分开,由各学区向文卫科统一核销。1967年后管理及经费除县一中、柳林小学由县文教组、文教局管理外,其余乡村学校的管理权限归公社。1969年各级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由社、队革委会负责人、贫下中农、武干(民兵)代表和革命师生组成。生产队办的学校(即初小)学生较少,由生产队直接管理,称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1979一1985年由各学区直接向文教局负责。1980年实行教育责任制、教导主任责任制、班主任责任制和教师责任制。1983年教育人事权限下放到乡政府(本乡范围内学校教师的调动由乡政府负责)。1985年后除县一中、藏中、二中、柳林小学、藏小、教师进修学校由县文教局管理外,各乡村学校接受乡教委会与县文教局的双重领导,教育经费、教师调动权限统一归县文教局。
  三、教材改革
  1950年,小学教材用陕甘宁边区课本。1951年后用西北军政委员会教材编写组编写的教材。1953年后用甘肃教育厅的统编教材。1953〜1965年,初小开设语文、算术、音乐、美术、体育5门课,五年级增加开设历史、地理、自然3门课。初中开设文学、汉语(I960年合并为语文)、代数、平面几何、物理、化学、地理(自然地理)。卓尼师范增设教育学、语文教学法、数学教学法、藏文、藏语、人体生理解剖学。1958年增加省编乡土教材。1966年至1978年,中小学均用省编教材,小学开设科目未变,中学除语文、数学外,有政治、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1979年后全县各级学校开始使用国家教委统编教材。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