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487
颗粒名称: 教育志
分类号: G40
页数: 28
页码: 535—562
摘要: 本志主要讲述了卓尼县的教育志,介绍了卓尼县的教育管理机构沿革、学校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
关键词: 卓尼县志 教育志

内容

第一章教育管理机构沿革
  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教育管理机构
  卓尼古代屡有郡县建置.曾置学官负责教育,但因其属民多为羌、吐谷浑、吐蕃等少数民族聚居,他们由于历史环境和生活所迫,历来重武轻文,再加历代统治者对各少数民族的歧视,使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教育事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清末民初,定居于卓尼的藏族人民,在外界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开始有了读书识字的强烈欲望,但除进寺院当和尚,习学经文这条唯一道路之外,另无求学之门。民国后期,国民政府虽在口头上大喊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口号,但并无切实可行的措施,除个别土司官僚之子弟外出求学外,平民百姓仍无条件求学。所开办的寥寥几所学校,因教学经费和师资力量的缺乏,服务对象仍围绕在地方官僚富户子弟周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制定了一系列优抚政策,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首次被提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上,各级各类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许多兄弟省、地的有识之士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纷纷投身于各地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为培育少数民族各类人才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各级教育管理机构亦日趋健全和完善。
  一、土司衙门时期的教育管理机构
  卓尼自明代实行土司统治以来,文化教育也由政教合一制度所控制,仅实施宗教寺院教育,官方、民间学校教育呈空白趋势。直至清末民初,土司衙门由于外事往来和行文事宜的实际需要,开办了一所私塾,从岷县请来一位举人担任校长兼教师,土司亲任监督,此即卓尼教育的起点。
  二、设治局时期的教育管理机构
  1937年,卓尼设治局成立。1939年,在设治局内设立教育科(初称第三科,后改为第四科),统管设治局教育至1949年底。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的教育管理机构
  一、卓尼自治区教育管理机构
  1950年10月1日,卓尼自治区行政委员会成立,下设四科,其中第三科即文教科,设科长1人,副科长1人,科员1人,会计1人。文教科统管全区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诸项行政业务。
  二、县文教局(文教科)机构沿革
  1955年5月,卓尼县人民委员会成立,人委下设文教科。1956年文教科与文化卫生分家,单设教育科。1957年6月6日合并文化、教育两科为文教科,后更名为文教部并入宣传部。1962年临、卓分县后改称文卫科。1966年以后文卫科撤并,于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下设文教组。1973年改为县革命委员会文教局。1978年革命委员会撤销,成立县人民政府,仍设文教局为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三、督导室
  1946年教育部通令各民族地区“增设边教机构,加强督导”。卓尼设治局教育科于是年设立督导室,抽调小学教师姬建鼎任督学,以视察所属教育行政机构及学校的工作。1949年9月11日卓尼和平解放后,督学制度也随之消失。
  1978年在县文教局恢复督导室督学制度,对全县学校工作进行视察和督导。
  四、教研室
  1963年以前卓尼县文卫科无教研室设置。1963年文卫科抽调中学教师成立了视导教研组,从事全县教育调查研究工作,1964年冬停止。
  1984年后县文教局调教师组成了教研室。期间主要进行教师教法考核和初中招生统考,四率统计及其他杂务,教研室工作尚未规范化。
  五、招生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卓尼无招生机构。学生小学毕业后,参加兰州师范、临洮师范、临夏师范、岷县师范、岷县中学、肃州(酒泉)师范、夏河职业学校等学校的招生升学考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执行升学考试制度,县内由各招生学校择优录取考生。外地大中专招生则由文教科临时抽调干部负责此项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取消招生升学考试制度,学生随年龄升级。招生采取推荐和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县上曾临时成立相应的招生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自招生制度改为自愿报名,群众评议推荐,体格检査,政治审查,文化考查,预选等几个阶段后。县上又成立了相应的招生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公社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一名负责同志分管招生工作,并抽调公社文教干事、团干等协助。
  1977年底,国家教育部决定革除文革以来推行的推荐上大、中专学校的制度,恢复全国统一的大、中专招生考试制度。为此县上成立了由主管教育的副县长或副书记为主任,文教局长为副主任的招生委员会,委员由公安、粮食、财政、宣传部、计委、监察等部门的负责同志组成,文教局长兼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文教局内,抽调2〜4名人员具体办公。其业务主要有考生报名登记、组织预选考试、公布预选名单、组织正式统考、送卷、建档登分、招生工作总结等。
  第三节教学改革
  一、学制变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境中、小学学制基本上沿用小学四二制(初小一至四年级,高小五至六年级),中学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学制。
  文革中,根据毛泽东“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小学改为五年一贯制 (至今农牧区小学均为五年制);中学为二二制(初中、高中各二年)。1969年各级学校学制分别改为九年一贯制、七年一贯制、五年制、初小。1984年后,城镇小学改为六年制,中学恢复三三制(初中、高中各三年)。
  二、管理体制变革
  卓尼设治局成立前,除柳林小学因部分经费由省教育厅拨付而兼管外,其他学校均由设治局土司衙门管理。1937年成立卓尼设治局后,所有学校均由设治局教育科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除柳林小学属卓尼师范直属外,录竹、洮北、洮南、多坝、迭部、插岗每区一所高小,均由区政府代管。1958年公社化时期,各学校受人民公社和文教科双重领导,教学经费亦由公社统一核销。1962一1966年经费分开,由各学区向文卫科统一核销。1967年后管理及经费除县一中、柳林小学由县文教组、文教局管理外,其余乡村学校的管理权限归公社。1969年各级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由社、队革委会负责人、贫下中农、武干(民兵)代表和革命师生组成。生产队办的学校(即初小)学生较少,由生产队直接管理,称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1979一1985年由各学区直接向文教局负责。1980年实行教育责任制、教导主任责任制、班主任责任制和教师责任制。1983年教育人事权限下放到乡政府(本乡范围内学校教师的调动由乡政府负责)。1985年后除县一中、藏中、二中、柳林小学、藏小、教师进修学校由县文教局管理外,各乡村学校接受乡教委会与县文教局的双重领导,教育经费、教师调动权限统一归县文教局。
  三、教材改革
  1950年,小学教材用陕甘宁边区课本。1951年后用西北军政委员会教材编写组编写的教材。1953年后用甘肃教育厅的统编教材。1953〜1965年,初小开设语文、算术、音乐、美术、体育5门课,五年级增加开设历史、地理、自然3门课。初中开设文学、汉语(I960年合并为语文)、代数、平面几何、物理、化学、地理(自然地理)。卓尼师范增设教育学、语文教学法、数学教学法、藏文、藏语、人体生理解剖学。1958年增加省编乡土教材。1966年至1978年,中小学均用省编教材,小学开设科目未变,中学除语文、数学外,有政治、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1979年后全县各级学校开始使用国家教委统编教材。
  第二章学校教育
  第一节幼儿教育
  1955年之前县内无幼儿教育机构,学龄前儿童主要依靠家庭教育。
  1956年,在县城成立了第一所幼儿园,入园儿童24人(均系职工子女),选调教员1人,保育员2人。幼儿园除主要开展儿童游戏外,开设了幼儿启蒙识字课。
  1958年大跃进时期,全县突击建立幼儿园178所,入园幼儿5818人;托儿所196所,入托婴儿1879人,保姆319人。由于设备简陋,只起了看管孩子的作用,后陆续停办。
  1983年8月,在县委、县政府、县妇联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开始筹建县幼儿园,将原县文工队队址作为园址,建筑面积为620平方米,建筑教室等28间。明确了幼儿教育的任务、内容与要求。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启蒙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为入小学打好基础。教育内容为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8个方面。要求通过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来完成。按照3至6岁的年龄分小、中、大3个班进行教育,配备保教人员6名。
  园内历年购置的游戏设施有:攀登架1副,滑梯2个,浪船2个,转亭1个,转椅2个,五人飞机1个,四人跷跷板1个,木马4个,儿童自行车6辆。卓尼县1984〜1990年入园幼儿及保教队伍单位:人
  第二节小学教育
  一、小学教育发展情况
  清末民初,卓尼仅有一所私塾。1922年,由土司杨积庆将私塾改为卓尼第一高等小学(即今柳林小学前身),有学生60余人。并先后创办初级小学2所。这3所小学的创建是卓尼藏区兴办近代教育事业的开始。
  1928年以后,卓尼第一高等小学改为公立卓尼柳林小学,由省教育厅接办,在校学生100余人。至1931年,3所小学共有学生154人,其中:高小30人,历年毕业生15人;初小124人,历年毕业生35人。1932年学生人数由269人减至144人。1935年起,学校数略有增加,时有小学5所,其中完小1所,初小4所,共有教学班14个,其中高级2个,初级12个,共有教职员7人。1936年3月,兴办短期小学3所,班级6个,教职员3人,在校学生149人,毕业生58人。1939年有小学10所,班级15个,教职员16人,学生437人。次年柳林小学有班级6个,教职员6人,学生124人,内有女生5人,为当地女子入学之先例。另有初小、短期初小20所,在校学生不足600人。同年7月创建了车巴沟、迭当、拉力沟、〓儿、龙元山、朝勿6所小学,共有教职员6人,在校学生220人。1941年设立女子初小1所,有学生20余人,教职员1人。1942年柳林中心小学改为省立。1947年,有小学24所,班级71个,教职员47人,在校学生1420人。至1949年,学校数下降到20所,在校学生下降到686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卓尼自治区行委文教科根据《共同纲领》中规定的教育政策,对全区内的小学进行了改革和恢复。从陇西、天水招收了一批教师来卓尼任教,建立和恢复小学38所,教职员76人,在校学生180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764人,占总数的42%,在校学生较前增加3倍多。至1957年,小学增加至51所,在校学生3196人,教职工98人。期间,国家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委派教师,兴办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可享受助学金等,并对民族地区的学生免费供应课本,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孤儿供给其衣食及学习生活费用,并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和要求开设了藏语文课。
  1958年,卓尼县用搞政治运动的手段盲目地发展了一大批各级各类学校,初等教育在“苦战三昼夜,实现小学教育普及化”的口号和错误思想支配下,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就出现了队队有小学的畸形发展局面。全县突击建立小学92所,在校学生7341人,教职工103人。但时隔不长,大部分学校陆续停办。1962年临、卓分县后,卓尼县人委对全县各级小学进行了调整,撤销了1所牧场初小,停办了24所初小,保留了完校13所,初小20所。调整后的学校和1958年相比减少了4.5%,接近了1956年的水平。但由于精简工作过粗,致使许多骨干教师、老教师被下放、改行、外调,削弱了师资力量。1963年,全县有小学39所(其中初小26所),其中公办33所(初小20所),民办6所(均属初小),教职工103人(民办7人),班级86个,学生1917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896人,入学率43%。1964年,全县因地制宜地执行了《全日制中小学工作条例》,巩固小学55所,在校学生2872人,班级165个, 教职工112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学校变成批斗“走资派”的战场,教学秩序混乱,许多教师被批斗,砍掉了民族语言课,取消了民族助学金,以搞政治运动的手段办教育,其结果,学生数和学校数虽有增加,但教学质量却日趋下降。据1975年统计,全县有小学260所,学生11645人,入学率97.2%。
  1976年粉碎“四人帮”,学校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改设5所八年制学校为寄宿制学校,国家给寄宿学生每人每月发给生活费6元,供给口粮。1985年,全县开设民族语文课的学校统计:小学44所,92个教学班,招生497人,是年毕业121人,在校学生2100人,专任教师47人。对少数民族学生一律免费供应课本,发放助学金,并对牧区学生按城镇学生供给口粮。是年,各公社建立了学区,文教局成立了招生办公室和教学研究室。给过去历次政治运动中错整的70多名教师落实了政策。截止1990年底,全县有小学88所,初小49所,共409个班级。全县适龄儿童总数8569人,已入学6006人,入学率70%,巩固率89.2%,合格率87%。在校学生总数7478人,当年招生1288人,毕业595人。以藏文课为主的学校有尼巴、刀告、完冒、恰盖4个,开设藏文课的学校43所,学生1541人,其中以藏文为主的807人,以汉文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学生734人。全县有教职工425人,其中小学教师400人,行政人员23人,工勤人员2人。高级教师88人,一级教师168人,二级教师106人,三级教师44人。
  二、重点小学简介
  (一)卓尼县柳林小学1921年卓尼土司杨积庆将原开设的一所私塾更名为卓尼初级小学(即柳林小学前身)。1922年,更名为卓尼第一高等小学。1928年,改为公立,由国民政府接办。1938年,更名为卓尼柳林高级小学校。1942年,更名为甘肃省立卓尼柳林中心学校,学校经费由省教育厅拨发。1966年10月,更名为卓尼县永红小学。1974年更名为卓尼县城关第一小学。1982年,更名为卓尼县柳林小学沿用至今。1990年,有学生678人,班级19个,教师43人,占地面积13.8亩,建筑面积1780平方米。
  卓尼县柳林小学是卓尼藏区创办最早的一所小学,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兴衰浮沉,历尽坎坷。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在推动卓尼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立了一整套提高教学质量的规章制度,四率逐年上升,多次被评为州县的先进集体,也涌现岀不少先进教职工,其中部分人员被收入《中国当代教育辞典•民族教育》分册。
  (一)卓尼县藏族小学藏族小学创建于1974年,原名卓尼县城关第二小学,为五年制完全小学。1975年有学生225人,班级5个,教职工12人。1985年,为了卓尼县藏族中学教育系统的上下衔接,相互配合,更名为卓尼县藏族小学,并拨专款修建了一幢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大楼,改学制为六年制。1989年有学生164人,班级6个,教职工15人,占地面积4.5亩,建筑面积876平方米。
  卓尼县小学(村学)校名录续表一续表二续表三续表四
  说明:1.小学(村学)校名录中教职工数中包含民办教师和社请教师。
  2.八年一贯制学校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中各小学部与初中部的数据混合计算。
  3.表内全部数据为1988年统计年报。
  第三节中学教育
  一、中学教育发展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无中学教育设施,学生完成小学学业后,只有到外地去求学。
  1926年,卓尼土司杨积庆与临潭县县长彭契圣协商,在临潭联办一所初级中学。土司衙门筹款白洋1000元,临潭筹款5200元,于1928年成立。当年招收学生44人。
  1956年8月,在甘肃省卓尼县初级师范学校内附设了一个初中班。1958年8月,经县人委改建,将初中班另立为甘肃省卓尼县初级中学(现卓尼县第一中学前身)。
  1958年,大跃进中突击创办初中9所,学生175人,其中除1所为县初级中学,有学生50人外,其余为民办农民业余中学,校址分别在纳浪、博峪、大族、达子多、阿子滩、申藏、新堡、洮砚。
  1959年,临、卓两县合并后,将县初级中学更名为甘肃省临潭县第三中学。1961年8月,将临潭县师范学校和第三中学合并为临潭县师范学校,同年12月初,又改设为甘肃省卓尼县中学。1962年,在校学生93人,教职工26人,并设立了语文、数理、政史三个教研组。
  1967年6月9日,文化大革命阶段,红卫兵夺了学校领导权,用大字报围攻教师,停课闹革命。1968年6月,经县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卓尼中学革命委员会。1970年春,卓尼中学增设了高中部,改为完全中学。1971年,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提出了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将学校交由贫下中农管理,派“工宣队”、“贫宣队”、“军宣队”开进学校,严重干扰了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学质量。
  1972年以来,在上好社会主义文化课的号召下,教育形势有所好转。是年底全县有普通中学17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初中16所(均为戴帽中学,即七年制或八年制)。共招收中学生516人,其中:高中招收169人;初中招收347人;当年毕业生348人,其中:高中56人,初中292人;在校学生864人,其中高中225人,初中639人;教职工60人,其中高中33人,初中27人。是年洮河林业局九年制职工子弟学校成立。
  1976年在麻路成立完全中学一所,改卓尼县中学为卓尼县第一中学,麻路中学称卓尼县第二中学。是年底全县有中学18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九年一贯制的3所,七年一贯制的13所。在校学生1667人,教学班52个,教职员工76人。是年底,改新堡八年制学校为十年一贯制学校,称卓尼县第三中学。
  1978年全县有中学19所,其中完全中学3所,十年一贯制学校1所,八年一贯制学校15所,在校学生2406人,教学班62个,教职员工105人。
  1980年,“本着加强县一中,努力办好县二中,为过渡到民族中学打好基础”的精神和县内师资力量及办学条件尚不具备的实际情况,决定对县三中的高中班暂时停办,其高中学生并入县一中,学校名称不变。撤销完冒、大族、康多3所八年制戴帽初中班,改为完全小学。完冒初中学生并入县二中,大族初中学生并入卡车八年制学校,康多初中学生并入恰盖八年制学校。停办上卓、多坝2所八年制学校初中班,学生并入县一中。洮砚、申藏2所八年制学校初中班学生分别并入县三中和阿子滩八年制学校。
  1985年9月,在县城创办了一所藏族中学,招收学生82人,分两班:即藏文班和以汉文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班。
  截止1990年,全县有完全中学3所,独立初中1所,八年制学校8所。共有初高中教学班54个,在校学生1775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225人。在校初中学生1504人,高中学生291人。教职员工213人,其中专任教师170人,行政人员25人,工勤人员18人。有中学高级教师4人,一级教师21人,二级教师81人,三级教师12人。
  二、重点中学简介
  卓尼县第一中学1956年8月,在甘肃省卓尼县初级师范学校附设了一个初中班(即县一中前身)。1958年8月,将初中班另立为甘肃省卓尼县初级中学。临、卓两县合并期间,改称甘肃省临潭县第三中学。1961年8月,将临潭县第三中学和临潭县师范学校合并为临潭县师范学校。同年12月初,又更名为甘肃省卓尼县中学(初中三年制)。1970年春,增设高中部。1976年10月,更名为甘肃省卓尼县第一中学。1978年学制变改为全日制五年制中学,1984年改为六年制完全中学。全校占地面积38.8亩,建筑面积9984平方米。至1990年底,有1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90人,教职员工63人,教学仪器780类,2927件,图书15406册。从1981年至1990年的10年内,初中毕业生累计达到1583人,接近过去20年初中毕业生的总和,高中毕业生达到2135人。在校学生最多时达930人。自恢复考试制度以来,历年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总数名列全县第一。仅1989年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就达64人。
  卓尼县藏族中学1984年3月筹建,1985年9月正式开学,有教职员工11人,招收学生82人,分2班,以“以汉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形式教学。1987年,由于生源不足,仅招收了一个民族班和一个普通班。1988年,在第一届初中毕业生中,为国家输送了7名合格人才。前后两年招收了有藏文基础和无藏文基础的小学生分初中快慢班分别授课。1989年,高中无生源而停招。199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动员下,从尼巴八年制学校招收了14名中专招生落榜者,这是唯一的一班以藏文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高中班。至此,藏中便构成了单科加授汉语文、单科加授藏语文和普通班三种体制的办学形式。该校占地面积64.4亩,建筑面积3824平方米。至1990年有教学班6个(高中班3个,初中班3个),有教职员工40人,其中少数民族28人,在校学生264人,其中藏族学生222人,占学生总数的84%,有教学仪器189件,图书181册。卓尼县中学校名录
  说明:表内全部数据来自1988年统计年报。
  第三章成人教育
  第一节职工业余教育
  1949年11月,为了培养干部开展工作,举办了干训班两期,培训干部47人,陆续分配到各机关工作。1950年8月,举办了一期干部训练班,1951年4月结业,参加学员50余人。1951年9月1日,成立干部学校,配班主任,助教股长,总务股长各1人开展工作,第一批招收学员60人,主要学习“青年修养”、“对知识分子的改造”、“中国共产党三十年”、“论人民民主专政”、“社会发展简史”等文献,学习的同时,还对不识字的学员补习了文化课。1952年3月,举办了第二批干部训练班,参加学员70余人,1953年3月结业。
  1956年11月,设立卓尼县干部业余学校,配备专职教师2人,初设初中班和高小班,学员162人,初中班开设汉语、文学、算术、地理、历史5门课;高小班开设语文、算术2门课。学校校长由文教部长何建基兼任,副校长2人,第一副校长由组织部长芦舒玄兼任,第二副校长由教育科长姚天骥兼任。校务委员由正副校长及教员等8人组成。上课时间每星期8小时,修业期限定为:初中班3年,高小班1年半。同年举办干部扫盲班一期,配备教员2人,参加学员58人,扫盲结果:能识1800字的有18人,识1500字的有25人,识1300字的有15人。
  1958年6月25日,中共卓尼县委党校成立,由县委书记曹文蔚兼任校长,同时区、乡成立业余党校,由区委书记、乡总支书记兼任校长。
  1969年3月10日,县办麻路“五•七”干校开学,先后有200多名干部入学劳动。同年县上办起了“五•七”红专学校一所,第一期招收学员50人,课程设《毛泽东思想》课、革命文艺课、军体、财会、师资训练等业务学科,每期培训3个月。
  1990年全县参加各级各类职工学校和岗位培训(技术、业务培训)人员达5498人,其中工人3942人,干部1556人。参加资格培训18人,技术等级培训115人,适应性培训31人;参加高等教育39人,中等教育137人,文化基础教育(高中)103人,毕、结业人员达245人。
  第二节社会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土司衙门为了上报下达行文工作、军事安全防御、民众生活需要,开办学校3所,职员6人;通俗讲演所3处,职员3人。1937年设阅报处3处,职员3人,代笔处3处。
  1950年由政府倡导,地方热心教育人士的自动捐助,征集了一笔经费(旧人民币600万元),购买了一部分书籍杂志,在3月份成立了新华书店卓尼代销处,并附设人民教育馆,借用出卖的书籍杂志,供群众阅览。但民教馆在卓尼还是初创,实际经验不足。1955年县办常年妇女识字班一处,学员35人(主要是干部家属)。
  1956年由于贯彻了“不忙多学,小忙少学,大忙放学”的原则,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立了农、市民业余学习组织,在县城办有两处市民业余学校,全县参加学习的农民、市民达1435人。1957年全县办业余扫盲初小38所,在校学员1696人,其中农民1584人,市民33人,职工79人。另有业余高小1所,学员43人,其中市民33人,机关工作人员10人。
  卓尼县1972-1976年政治文化夜校教育情况表单位:个、人
  第三节农村扫盲运动
  1953年举办冬学12处,参加学员600余人。
  1955一1956年全县各乡办起了农民业余文化班,参加学习人员2376人,其中藏族471人,回族39人,女学员953人。除城关镇有专职教师外,其余都是从有文化的群众中推选的,当年达到扫盲标准的有87人。
  1956年全县扫盲工作拟定了工作计划,规定年末至次年初每个文盲达到会讲、会写、会认300个生字的任务。柳林区突破了计划,并且组织了农民业余学校6处,人数达200余人,于12月中旬和下旬开学上课,课本是1952年兰州版《农民识字课本》,除冬学教师外,还培养了7人,由扫盲校长负责给业余教师备课。
  1957年根据群众的要求和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在有条件的柳林、新堡、洮南、洸北、城关镇5个农业区和其他录竹、北山、插岗3个有条件的地区重点的作了试办,掀起了农民业余学习高潮,将原来的冬学改为长年民校38所,有学员1584人,其中男953人,女631人,各校结业61人。
  1958年县人民委员会、团县委、妇联等单位组成了“扫除文盲协会”,负责全县扫盲工作,同时配备扫盲校长1人,教师3人,由扫盲校长与一名教师负责巡回各区乡作重点指导,其余2名教师在城关镇教学。区乡由文教助理员负责,各社由社支书和社长负责督促。教学方法采取“不忙多学,小忙少学,大忙放学”的原则。采取“以民教民,联系实际”的速成教学方法。在条件好的地区进行班级教学,在条件差的地区,采用单个包教保学或识字组教学。扫盲专职人员的费用,从教育经费中开支,其他业余教师属义务兼职。对纯藏区和困难户的课本费亦从教育经费中开支,.并且补助油灯费,农区的课本和油灯费均从社队公积金内开支。
  据1958年扫盲情况统计:全县有青壮年10589人,其中文盲9887人,半文盲650人,识字的仅有61人。参加扫盲人数9017人,其中工人23人,农民8953人,家属12人。脱盲人数7596人,其中工人17人,农民7542人,干部29人,家属8人。
  1963年设扫盲夜校识字班1处,参加学员32人,主要以识字扫盲为主。
  第四节僧侣教育
  位于卓尼县城的禅定寺,从元代起就是安多地区的宗教中心,僧侣教育在当地有优越的生存土壤和条件。仅以卓尼禅定寺的经文学习为例,它有4个学院,即:显宗哲学院(参尼扎仓):1714年创立,专修显宗教义,历代著名学者多出于此学院,学僧也最多,学院分11级,有初、高之分,从初级毕业(当地俗称搭衣,指学业修满结业)继续修学,修习内容为“五部大论”,即《释量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戒律本论》和《俱舍论》。高级班的编班也是按“五部大论”的顺序编的,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续部学院(居巴扎仓):专修密宗,1729年由“大国师”俄项陈勒加措创立,建立严格的讲辩经活动,主修《密宗教义》,不分学级。天文历算学院(撒里瓦扎仓):主要习修天文历算,推绘坛城。分有学级,终生专习此职,不能改入其它学院。法舞学院(歉巴扎仓):修习法舞和必读之经。
  1939年3月,卓尼禅定寺丹珠呼图克图的经师宋堪布开寺院僧侣文化学习之先河,创办了“卓尼禅定寺喇嘛半日制”学校,规定凡禅定寺僧童年满15岁以下者,一律入学,修业期为6年。1942年,该校更名为“甘肃卓尼喇嘛教义国文讲习所”,改隶教育部。其创办宗旨:培植幼年喇嘛识普通国文,粗具科学知识,期能养成汉藏通译人才。该所行政组织:设校董4人,所长1人,教务主任1人兼授国文,督导主任1人兼授藏文。有学生70余人,分3个年级,采用复式教学。课程设置除增授藏文外,大体与国民学校课程相同。该所经费由省教育部拨助,唯以环境特殊,招留学生困难,于1948年停办。
  第四章职业教育
  第一节初级师范教育
  1951年8月,卓尼自治区行政委员会报请甘肃省文教厅批准,在柳林小学附设了“甘肃省卓尼简易师范班”,定学制为三年,省上直接拨发经费,调派教师(大专以上程度)。省厅统一命题招收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到全州各县任教。学生来源于卓尼、临潭、岷县和会川等地。:1953年夏,简易师范班临时迁入木耳桥教堂(现教师进修学校)。1956年8月定址于柳林镇马莲滩(现卓尼一中),正式更名为“甘肃省卓尼县初级师范学校”,改学制为四年。自1956年8月起,在初级师范学校内附设了一个初中班。到1957年底时,全校已有5个班级,280多名学生,教职工人数也由建校初的8人增加到19人。学校涌现出了许多优秀教师,如青年教师许振业,被县人委推荐为参加全国小学优秀教师代表大会的代表。学校在年内还创办出自己的刊物《卓师青年》。临、卓两县合并期间,初级师范学校改设为“甘肃省临潭县师范学校”。1961年8月,临潭县师范学校和临潭县第三中学(原卓尼县初级中学)合并。同年12月初,临潭县师范学校改设为“甘肃省卓尼县中学”。同年师范学校停止招生,于1964年送出了最后一届毕业生。师范学校在这11年中,先后招收十届学生,共毕业393人,为当地培养出了一大批骨干教师。
  卓尼县初级师范学校历年班级数、学生数、教职工数一览表续表一
  第二节成人电化教育
  1988年3月,为了提高教师文化素质,增进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巩固,柳林小学组织了卫星电视教学中师班,学员36人,每周星期三下午学习一次。此举为全县成人电化教育之始。
  1989年,县文教局成立了电化教育工作站,安装了设备,配备了工作人员,并派人前往省电教中心进行了业务培训。截止年底,全县已建立乡级电教点8个,即藏中、柳林小学、卡车、尼巴、完冒、恰盖、康多、洮砚。其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点4个,自筹资金建点4个。
  柳林小学电教点的电教中师班坚持每周按时放像学习,全体教师参加,并形成了严格的制度。其余电教点也逐步开展学习,观看了《怎样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讲座和反映改革以来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奋进的十年》等录像带,组织了1000多人次观看学习。
  1990年卓尼县电化教学点基本情况
  第三节中学职业教育
  1966年秋,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在卓尼中学开设了“耕读班”,招收学生17人,实行半工半读的职业技术教育,授课内容主要是在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的基础上传授有关作物生长发育知识。
  1975年,卓尼中学在讲授普通文化课的同时,将高中部的学生编为两个短训班和四个专业班,以便毕业后能有效地为农村三大革命服务。其中两个短训班分“三员”(通讯员、广播员、故事员)短训班和会计短训班,课程从高二第二学期授起;四个专业班是农业机械班、农业技术班、赤脚医生班和赤脚兽医班,课程从高二级授起,职业教师分别从县农机厂、县医院、县兽医站等有关单位临时聘请。
  1984年根据有关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文件规定和州教育局通知,“有三所以上普通中学的县必须改一所,完全中学少于三所的,要在某所中学开设职业技术课”的规定,县上将县二中更名为“卓尼县职业中学”,从高一开始开设畜牧兽医专业技术课,逐年增加专业课程时数,其它课程和普通中学相同。同时,县一中开设医士专业班,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38名职业班学生,课程名称“医务课”,主要学习内容为:人体解剖常识、疾病的基本概念、体格检查、药物、内科常见病与临床实践、针灸、中医中药等常识。
  1987年秋,县教师进修学校受县经计委、县劳动人事局、县文教局委托,在全县高中毕业的知识青年中招收了45名财会职业班学员,学制1年;23名幼儿师范职业班学员,学制2年。通过学习,财会班的部分毕业学员找到了职业,部分回到了农村。幼师班的23名学员毕业后,由县文教局录用。同时县教师进修学校从是年开始至1990年举办了八期裁剪缝纫职业班,共培训男女知识青年160人。1989〜1990年还举办了两期家俱制作与油漆职业班,学员29人。
  由于县教师进修学校在设备方面和专业班学员的容纳数量方面受到限制,因而职业技术教育只得在初中举办“三加一”(即初中三年毕业后,再加一年职业班)班挖掘潜力。1989年,全县“三加一”职业技术班发展为8个班,招收初中辍学和未能升入高中的学生,根据当地实际,选定了有特色的专业项目。如新堡八年制三加一职业班的果树栽培专业;县二中三加一职业班的家电维修专业;尼巴八年制学校三加一职业班的畜牧兽医专业;纳浪、卡车八年制学校三加一职业班的医疗专业;洮砚八年制三加一职业班的砚石粗加工专业等。另在完冒学校设立了 “培训、就业、致富”一体化的早期结合班,学习人工牛黄埋核技术,为当地牧民群众种植牛黄810头,帮助牧民群众科学致富。是年县财政为职业技术教育安排资金3.5万元。
  1990年全县有职业技术班11个,其中专业班1个,早期结合班2个,三加一职业班8个。有学生274人,其中专业班24人,早期结合班37人,三加一职业班213人。卓尼县1990年职业教育情况单位:个、人
  第五章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节教师待遇
  一、教师来源与待遇
  卓尼的教师在1937年以前,多从临潭、临洮、岷县、陇西等地聘请,学校均为私塾。聘请教师的薪金由土司衙门供给,本地教师没有薪金,依靠家庭供给,教学是给土司衙门当差。1938〜1949年,卓尼设治局实行保甲制后,每保办起一所保国民学校,教师仍从外地聘请,待遇由设治局教育科供给,月薪10元(大洋),地方供小麦一斗(25公斤)。
  1950一1953年,全区有40余名教师,一部分由天水、陇西支援,一部分是从当地吸收,全部实行供给制。1953一1955年,全县学校数和教师数逐年增加,待遇实行工资分。1956年全县教师数进一步增加,其来源主要是卓尼师范、兰州师范、夏河师范毕业生,待遇实行工资制。1963年后,除国家统一分配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外,从县内初、高中毕业的回乡知识青年中陆续吸收了一部分民办教师,其待遇是民办公助,本地教师国家月补助15元,在生产队按同等劳力参加分配,外地教师国家月补助25元,同时参加学校所在地社队年终分配。到1978年,全县民办教师有336人,约占全县教师总数的52%。1981年,这部分民办教师经考评,一部分转为公办,部分发了任用和留用证,基础太差不能胜任工作者被辞退。
  1980年后,为提高教师素质和解决缺门教师,州、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采用请进来(聘请外地教师)和派岀去(选派教师去省内外大专院校及州内师范进修深造)的方法弥补缺门教师。先后聘请教师10人,中师学历达标进修10人,县内教师进修培训325人,使教师队伍的学科门类逐年健全,业务素质也不断提高。
  二、教师人数
  卓尼教师人数1936年之前无详细记载,现将1936-1990年教师数列表于下:
  卓尼县1936〜1990年教师数单位,人
  第二节教师进修
  为了提高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为初、高中培养师资,在教师进修培训上采取自培和外培相结合的办法。
  一、县内教师进修
  县内教师进修培训始于1975年,主要对小学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法进行培训。培训时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算术基础理论、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教学法、数学教学法等课程。培训对象大多是1978年以前从民办教师转正而未接受教育理论学习的小学教师,经过培训,使其教学业务素质具有明显的提高。同时县内对中学教师也进行了短期数、理、化及外语培训,先后举办中教短训班5期,参加培训教师74人。截止1990年,县教师进修学校举办各类培训班18期,共培训教师460人。
  卓尼县教师进修学校历届培训情况
  二、县外教师进修
  (一)州内教师进修全县各小学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每年经考试合格者,选进甘南师范民教班学习两年,毕业后转为公办教师,并承认中师学历。截止1990年全县历年在甘南师范民教班毕业教师57人。
  (一)州外教师进修为了提高中学教师的文化素质,从1978年起,向西北师大、西北民族学院、省教育学院、中央民院、无锡教育学院等大专院校派遣部分汉语文教师进修培训。1985年后通过考试进入以上大专院校进修培训。仅1980年至1985年在各大专院校离职进修的教师达77人,其中大学进修的65人,大专进修的12人。1989年后,将藏文教师派遣到青海教育学院及民族学校进修藏语文,参加进修的教师共6人。
  第三节教师队伍构成
  一、教师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及民族构成
  1950年有教职员33人,其中大学本科2人,专科1人,高师1人,简师16人,初中5人,小学10人,其中女教师仅1人。
  至1955年教职工队伍已经发展到76人,其中藏族5人,党员1人,团员11人,达到高等学校程度者3人,高级中等学校程度者18人,初级中等学校程度者49人,小学程度者6人。
  1963年有教职工122人,其中党员13人,团员54人,藏族11人,回族5人,满族1人,文化素质均较低。
  1985年有教职工745人,其中女教师122人,藏族387人;党员107人,团员199人;大学15人,大专69人,中专362人,高中81人,初师115人,初中63人;民办教师58人。民办教师经逐年统考进入甘南师范民教班和县内进修后,合格率不断提高。
  1990年卓尼县教职工职称、文化程度、民族和政治面貌构成表
  说明
  共有教职工615人,其中藏族393人,党员92人,团员84人。不包括代课教师 (临时)。
  二、教师节
  193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虽提出6月6日为教师节,但每逢节日卓尼官方毫无活动迹象,未形成惯例。
  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以教育家孔子的诞辰8月27日为教师节,卓尼仅举行过数次纪念活动。
  1951年5月1目,教育部和全国教育总工会商定,废除旧的教师节,将教师节与“五•一”国际劳动节并在一起。自1957年以后,在当时频繁的政治运动影响下,教师节无形中销声匿迹,从未开展过教师节纪念活动。
  1985年全国人大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是年9月10日,县直机关及中小学教师、学生在县影剧院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县委、县政府表彰奖励了一批模范学校和优秀教师。此后,每逢9月10日教师节时,县上均进行纪念活动,并表彰奖励每学年度涌现岀的模范学校和优秀教师,同时县委、县政府在教师节来临之际,重点解决教育工作和教师的部分实际困难。
  第六章学校建设
  第一节教育经费
  1937年以前卓尼的教育经费均由卓尼土司衙门供给,只有卓尼第一高等小学(即柳林小学)在1928年改为公立后,其教育经费由省教育厅供给。1937年卓尼设治局成立后,各公立学校的教育经费由省教育厅拨给。1939年教育经费由省教育厅直接拨给设治局教育科,并由教育科具体核支。1941年后,教育经费之百分之五十由省库补助,其余款项由地方筹支。1942年,国民党中央统一财政收支,边疆教育经费并入国民教育经费内,少数民族小学分别改编为中心小学和保国民学校。
  中华民国时期卓尼部分年度教育经费统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至1953年教育经费由省教育厅直接拨给。1953年10月1日后,教育经费由甘南自治区拨给卓尼县财政科(即二科),再由县财政科拨给教育科(即三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经费由县财政局拨给各公社,由公社会计管理各公社所设学校经费。1970年后,文教局设会计,教育经费由县财政局直拨文教局,由文教局统一管理。1980年县财政局根据“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对县教育经费实行“预算包干,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办法。有利于发挥各学校领导和师生共同理财的积极性,对合理安排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卓尼县1953-1990年教育经费收支情况表
  第二节校舍设备
  —、校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除柳林小学有初具规模的校舍外,大部分学校校舍借用民房或寺院庙宇。1921年土司杨积庆将设在唐尕川的私学迁到关帝庙楼上,随之在昔日古城堡以南,洮河北岸柳林中的嘛呢滩上选定新校址、用衙门经费购置建筑用料,从外地驮运砖瓦,由临夏请来工匠,又从各旗下抽调民工修建校舍。至年底建成三幢高大、宽敞的瓦房为6个教室,房屋结构为筒瓦、砖柱、土坯墙,墙壁用石灰粉刷,并制作了连在一起的黄色单人桌椅。长方形的校址分为前中后三院,前两幢中间和两侧有过道通里院,第三幢为楼房,也称“看花楼”。南北各15间单檐瓦房为师生宿舍、贮藏室、工友室、伙房等。临校门前院有花园,看花楼后有一大块菜地,前院北面是学校操场,临街的围墙都是砖砌的花墙,并隐在柳林之中。1922年将学校从关帝庙搬进了新校舍。这所学校在民国18年(1929)不幸被马仲英部烧毁。1931年在原址上修建校舍时,再无财力恢复原来面貌,只修复了中院一幢瓦房,南北共修了30间土平房,前院南北各修了两间单檐瓦房。1940年设治局拨款修建了前院第一幢教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县有校舍建筑面积16940平方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校舍条件逐步改善,校舍建设投资逐年增加,校舍不足和破旧的局面得到改观。1952一1965年全县校舍基本建设投资38.8万元,其中小学30.5万元,初中8.3万元。1963年底,全县小学有教室1201间,房屋建筑面积达25200平方米,其中新建8447平方米,内有砖木结构校舍20幢,建筑面积670平方米,土木结构13幢,建筑面积14920平方米,租借房屋8处,使用面积754平方米,在学校使用的房屋中,有利用旧庙宇改修的845平方米。1966年至1977年基本建设投资23万元,其中小学7万元,初中8.5万元,高中7.5万元,新建校舍面积10450平方米。
  1975年全县学校占有土地面积366.75亩(中学36.25亩,小学330.5亩),校舍建筑面积29460平方米(中学3810平方米,小学25650平方米)。
  1978年全县有校舍27454.19平方米,其中土平房10816.9平方米。
  1986年全县学校占地面积34880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5632平方米,其中小学占地面积192459平方米,建筑面积27543平方米;中学占地面积156345平方米,建筑面积18089平方米。
  卓尼县各乡镇校舍面积一览表单位:平方米近年来县内对校舍维修采取分级筹措资金、分级负责维修的方式。村学由村委会负责维修,乡中心小学由乡政府负责维修,乡以上的学校由县、乡共同负责维修,对维修任务大的学校由州、县、乡三级负责维修。对于一般危房掉瓦漏水、墙皮脱落裂缝、门窗松动破损、课桌凳子坏旧等类小型检修由各学校通过勤工俭学创收、学杂费收入、损坏校产赔偿等收入中自筹资金维修。
  二、设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教学设备逐步得到充实,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学设备初具规模,部分现代化教学设备也开始运用于教学工作。截止1990年底,全县教学仪器价值为:物理5.4万元,化学2.06万元,生物1.15万元,音乐1.18万元,体育3.54万元,电教4.4万元,图书17082册,4.14万元。
  三、“一无两有”政策的落实
  “一无两有”即学校无危房,学生有教室,有课桌、凳。县内“一无两有”的落实工作开始于1988年。截止1990年一无两有总投资达254.4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39.23万元,群众集资115.25万元。至1990年底,全县80%以上的学校达到了一无两有目标。
  卓尼县1988-1990年“一无两有”投资表单位:万元、平方米
  第三节
  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具体方式,也可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
  —、校办农场
  1958年全县中小学勤工俭学活动开始后,自种自收各种农田580亩,产值20804元,其中试验田16亩,产值583元。大跃进运动中,卓尼初级师范致力于开垦荒地的活动,在卡什山、大操场(原为草滩)以及操场南边一带的马莲滩中,共开荒地200多亩。其中10亩土地归校办农场,种小麦2亩,洋芋8亩。是年仅洋芋收入80000多斤,折合人民币3200元。1959年又扩建农场35亩,种小麦10亩,洋芋15亩,蔬菜10亩(设立洋芋、小麦卫星田各1亩)。截止1990年底,全县各类学校有学农基地10.5亩,其中卓尼二中2亩,阿子滩八年制学校1亩,藏族小学2亩,柳林镇学区3亩,申藏学区1.5亩,大族学区1亩。年收入达2500余元。
  二、校办工厂
  1958年卓尼初级师范办起了动物养殖场(养有兔子6只、鸽子8只、猪12口、鸡17只)、文具制作(教具、粉笔、信封纸)、绿肥、油漆、雕刻、竹器编织、木器制作、石灰、泥工和副食加工等15个小型场、厂,曾制出各种图表、器械150种,模型20种,以太阳灶、水车、脚踏鼓风机和风箱等。
  1959年又新建化工厂一座,周产化肥3000斤,兼制粉笔、墨水和墨汁等教学用品,并筹建造纸厂一座。
  1987年3月卓尼县一中建成建材厂,以学校西南的两幢旧教室和小体育场作为基地开展生产,主要产品有水泥预制六边形铺地砖和空心砖。三年来,除还清原本外,获纯利润11000元,其中1988年收入4000元,1989年收入7000元,基本上奠定了校办厂的资金基础。1990年有工作人员5人,年收入16500元,学生人均收入24元。
  三、经济实体
  1988年柳林小学用贷款和吸收个体户资金的方式,在临街面破旧的围墙地址上修起商业店铺45间,为本校的勤工俭学闯出了一条新路。仅1990年收入20376.10元(包括收购废旧瓶2次),学生人均收入36.91元。
  1990年,完冒学区开展门市部勤工俭学年收入600元,学生人均收入3.50元。
  四、其它
  自1958年开始,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拾烧柴、采集药材、割毛竹、收购啤酒瓶、挖蕨麻等勤工俭学活动。
  截止1990年,卓尼藏族中学拾烧柴收入834元,人均收入3元;卓尼二中拾烧柴、种蔬菜收入550元,人均收入4.50元;洮砚八年制拾烧柴、采集药材收入1360元,人均收入4.50元;新堡八年制拾烧柴、割毛竹收入1400元,人均收入4.50元;卡车八年制采集收入913元,人均收入4.50元;恰盖八年制拾烧柴等收入495元,人均收入4.50元;尼巴八年制拾烧柴收入1332元,人均收入4.50元;桥南小学收购啤酒瓶等收入530元,人均收入4.50元;柏林学区拾烧柴、挖蕨麻等收入550元,人均收入4.50元;刀告中心小学拾烧柴收入463.50元,人均收入4.50元;杓哇小学拾烧柴收入320元,人均收入3.10元;多坝中心小学拾烧柴、挖药材收入524元,人均收入4.50元;麻路中心小学收集啤酒瓶等收入663元,人均收入4.50元;康多中心小学拾烧柴、挖药材等收入682元,人均收入5.80元;进修学校缝纫、木工班,年收入2526元,人均收入78元。
  仅1990年,全县各类学校的勤工俭学总收入达54963元,学生人均收入11元,这笔收入分别用于改善教学条件、扩大再生产及师生福利。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