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雕刻工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48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雕刻工序
分类号: J314.3
页数: 4
页码: 531—534
摘要: 洮砚的雕刻工序包括一、选料,二、出坯,三、下堂,四、取盖,五、合口,六、落图,七、透空,八、精雕,九、打磨,十、上油,一共十道工序。
关键词: 洮砚志 雕刻 雕刻工序

内容

一、选料
  洮砚雕刻中把选料视为重要的环节。
  选料的方法是先外后里,然后水津、听音。
  在外形上,先察看石料的厚度,石料越厚越好,既可以安排多层次的高透雕图案,又可取下砚盖,使底盖石质、石色、石纹统一。石料边缘部分选择不规则的自然巉岩形状。斧凿采掘的痕迹越少越好,整体形状以离奇、不规则者为妙,可塑性强。再察看石表的石膘分布,面积越广、膘色越鲜艳、膘层越厚者石质越理想。将已选中的石料整体浸泡于水中,用毛刷洗净石料表面的泥土垢污,待石料吃透水后,即捞出逐块观察选择。选择石料的细腻程度和它的纹路,检査石头的瑕疵的多少和它在石料中的位置。一些瑕疵如玉瑕、硬筋、黑、红、黄断瑕只要延伸距离较长,都可从浸水后的外表观察清楚。待石料浸水后表面稍凉干时,要即刻检査石料有无采掘时震裂的裂缝。如有暗缝,别处的水干了,但缝中的水迹不会马上干的,即使是再细小的裂缝也不会漏掉。
  选料最后的一道工序是叩石听音,据砚工介绍:声音清越透亮,发出的仿佛细泥瓷器的音色者,石质纯净细腻;发声低沉松散,明显带有破碎音色,犹如破瓦片声响者,石质粗糙,且通常都有断瑕,甚至还有裂痕。
  二、出坯
  岀坯亦称拓坯。拓坯相当于画家勾画轮廓线。坯是砚的雏形。同一块石料,由于砚工艺术造诣的高低,可以拓出截然不同的砚坯。拓坯时,第一步观察石料在形状上潜在的艺术性。就是当地砚工说的“像什么”或者“能做成什么”,最适合拓成什么形状。并不急于凿剥去舍,经反复观察、构思,将一块死石头看成一幅优美雅致的石雕工艺品。
  拓坯的第二步是考虑砚台的布局章法。一般先用刀尖划下粗线条及草图的大体轮廓线。然后根据石料的薄厚;表面积的形状;石膘的位置、薄厚、颜色;石纹线条的形状等因素构思图案。构思好的草图先勾画在纸上,以供落图工艺中修改后使用。
  三、下堂
  洮砚砚工将研墨和盛水的池子分别称为墨堂和水堂。水堂大多伏在透雕图案之下,透空后自然形成。
  洮砚的墨池以圆形为主,原因是洮砚的盖多半都是盖在墨池上的,要想底盖扣合严密,可用圆规控制形状,盖子不论怎样盖,都能吻合。下堂以圆池最易,次为矩形墨池。矩形可用直角尺作量具,不易出现误差,底盖也易扣合。最难下的堂是不规则形状的,要比圆、方堂子多费两倍以上功夫。
  墨堂的深度一般为1〜2厘米。堂浅则磨墨易外溢,太深则堂底太薄宜磨穿。按一般规律,砚台直径大则下堂深些,砚径小则下堂浅些,石料厚则下堂深,石料薄则下堂浅。
  四、取盖
  洮砚款式以双砚居多,以带石盖著称,讲究底、盖石料质地统一,以一块石料裁为底、盖者更为理想。但多数砚台要用两块石料分别作底、盖。洮砚制作工序的“取盖”就包括“取”与“配”。“取”为整块裁开;“配”指合二为一。整体取盖一般选在石料较厚的部位,先把圆周凿出一道深1厘米的槽,然后凿去外围,再用小透锯截裁。裁下的圆形片状石料即为砚盖,截盖的下部楂口即为堂面,略平整后下堂。
  配盖时,以出坯后平好的堂面作参考,将选得的砚盖刻画好记号存放或按下堂的堂口圆圈裁成备用。配盖省工,又能利用一些薄片石料和下堂取出的堂心废料,同样会产生合二而一,珠玉联璧的效果。
  五、合口
  合口亦称合扣,是使砚台底盖相扣合的一道工序,标准是达到启合自如,严实无缝。合口的紧松、吻合的程度,是检验一个砚工刻砚技艺的水平标准。一些名老艺人合的扣, 开启时虽然感觉很紧而不嗑碰,不费力,底盖摇动时不晃动。这样的合口有贮墨不易蒸发,子母扣沿不会损伤诸优点。洮砚雕刻艺人授徒时,就用合口的吻合程度作标准来考核学徒的成绩,衡量学徒技艺的优劣,尤其用来作为是否出师的标准尺度。可见合口工序在洮砚雕刻工程中的艰难性。
  洮砚合口讲求:平、光、严。
  平:怎样转动砚盖,都很平稳而无翘角。检验的方法是在盖子的不同角度用手指轻扣,如果稍有不平,即会产生轻微的碰撞。真正平稳的合口,不论怎样盖盖,还是在砚盖的任何角度,都按不岀一点声响。
  光:盖的边沿凸出部分称为母扣,墨池边沿的凸岀部分称为子扣。扣合时,子扣外缘套入母扣内缘。两个凸起的石圈,不论哪个圈的边沿不光,都会影响扣合。
  严:严实紧密,这是合口的最终目的,经洮砚名砚工合的口,底盖扣合严实而无叩卡感,开启自如而无松动感,堪称洮砚一绝!
  六、落图
  落图是将岀坯时构思好的图案用笔或刀尖画在砚上。一般砚工都是先将要刻的图案草稿勾画在纸上,落图时略略修改后用复写纸拓在砚面上。也有照原稿用铅笔、毛笔临摹在砚面上的。即使技艺高超的砚工,不用画稿,即兴奏刀雕刻的,也要用刀尖在石上勾画岀粗略的图案线条。因为这些图案一经落在石上,即成为雕刻依据。
  七、透空
  透雕是洮砚雕刻的独特技艺,而透空则是完成这个技艺的主要工序。经过三个步骤来完成:钻、凿、铲。
  钻:砚坯在经过落图后,要用各种不同直径的钻头,将应雕空的部分用钻钻通。
  凿:透空部分打通孔后,将孔周的残余部分用小凿刀凿去,凿刀的击打工具很轻巧,相当于鞋钉小锤大小,击凿刀量很小,凿面更小,是一点点冲击的。
  铲:是将凿出的毛坯铲光,为下步精雕打好基础。铲去平孔和斜孔中残留的多余部分,还得清理透空图案下的凹地,将所有平孔修通,以作水池。
  透空是洮砚雕刻中最细微,也是最容易损伤砚坯的一道工序。据砚工介绍,透空时使用钻子的劲要轻巧,不能左右晃动。使用凿刀、铲刀时更要精力集中、稳凿稳铲,不能生凿硬撬。透空工艺是洮砚不同于其它石雕的独到之处。它虽与玉雕的难度相似,但玉料硬度高、结构坚密,劈理不发育,不易折损、破裂。这样相比,洮砚的透空工艺难度更大。八、精雕
  砚坯经下堂、配盖、合口、透空后,即进行精雕细刻。
  精雕前,还要在已成雏形的图案粗坯上再按图稿刻画、勾勒细微部分,相当于工笔画的线条奏刀。精雕的顺序是先主题、后装饰;先砚底,后砚盖;先图案,后文字。主题图案精雕中的次序规律是先大后小、先粗后细。如人物鸟虫,总是先刻身体,后刻衣饰、褶皱,羽毛、鳞甲,再刻五官表情。花卉树木先刻主杆,后刻枝叶、花瓣及至花蕊。
  洮砚的精雕刀工非常讲究,刀法有唐代石雕遗风,物体圆润丰满、形象逼真。构图受宋代玉雕的影响,讲求玲珑剔透。洮砚精雕工艺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身粗犷中见细腻,苍劲中透柔韧,线条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
  九、打磨
  打磨工序分两步,一是清除刀铲凿刻的痕线;二是为打磨后清晰地显现出洮砚石料的各种纹理。这些纹理线条,打磨得越光滑越醒目。
  粗磨是将雕刻好的砚台的大平面部分,如砚底、砚边、堂底、盖里、无装饰的盖面等部分锉平;图案上多余的线条锉掉;彻底消除那些不必要的斧凿痕迹。
  细磨是用细锉刀、细油石、各种型号的砂布、纸进行打磨。细磨的标准是彻底清除砚台表面的与图案无关的细微线条,包括粗磨留下的痕迹。细磨后,石面手感滑腻、平整,石纹呈现清晰。
  十、上油
  为使砚台打磨后石料的纹路、色彩更加夺目艳丽,洮砚雕刻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给砚台上油。过去,洮砚曾一度吸收了古砖瓦砚敷蜡的习惯,砚每制成后,放近火边煨热,用蜂蜡涂抹,使其先溶后凝,整体浑然无迹。洮砚经敷蜡后,就象上了一层透明漆,色泽、石纹也颇美砚,也便于长久擦拭灰尘,色泽经久不衰。但“砚本德水,今乃火攻,芳润之性,十损其九”。砚经敷蜡之后,润泽之气泄尽,现已摒弃不用,改为砚面涂油。涂油与敷蜡的效果一样,而油于砚台本身无任何损伤。洮砚涂的油有毛桃油、胡麻油、菜油、缝纫机油、变压器油等。
  洮砚上油时采用面团涂抹和毛刷涂刷。面团柔软,随意揉搓,毛刷上油速度快,只要适量蘸油,耐心细致,效果也较理想。
  一方洮砚,待上油后,才算大功告成,整个制作工序全部结束。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