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传统图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48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传统图案
分类号: J314.3
页数: 3
页码: 528—530
摘要: 洮砚经过近千年的雕刻历史,创作流传下来成千上万种精美的传统图案。尤其是洮砚产地周围,汇集了历代各少数民族,他们聚居同化后形成更为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这些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诸方面的文化遗产又形成了丰富的洮砚图案创作素材。有以民间神话传说为素材的;有以宗教器物为素材的;也有以谐音寓意内容为素材的;还有以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故事、环境为素材的……。但其中更具特色、广为流行的还是象征着强大生命力、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具有活泼、升腾、雄威、矫健等特性的龙凤图案。
关键词: 洮砚志 雕刻 传统图案

内容

洮砚经过近千年的雕刻历史,创作流传下来成千上万种精美的传统图案。尤其是洮砚产地周围,汇集了历代各少数民族,他们聚居同化后形成更为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这些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诸方面的文化遗产又形成了丰富的洮砚图案创作素材。有以民间神话传说为素材的;有以宗教器物为素材的;也有以谐音寓意内容为素材的;还有以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故事、环境为素材的……。但其中更具特色、广为流行的还是象征着强大生命力、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具有活泼、升腾、雄威、矫健等特性的龙凤图案。
  —、龙凤图案
  以龙凤为创作素材流传下来的传统图案是洮砚雕刻的代表性图案,盛传至今近千年而不衰。较岀名的图案有:“龙凤朝阳”、“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独龙探海”、“四龙竞雨”、“五龙闹海”、“九龙戏日”、“凤穿牡丹"、“龙凤双飞”等等。龙的形象有飞龙、坐龙、立龙;其动态有入云龙、下海龙、出洞龙、戏水龙……。洮砚雕刻艺人对龙的形象塑造达到了出神入化、随心所欲的境界。
  二、宗教器物图案
  由于洮砚产地卓尼在历史上曾一度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全民信仰佛教。佛教幻想色彩在民间有着相当深厚的思想基础。渗透于洮砚的雕刻图案中。流传最普遍的有“佛八宝”、“仙八宝”、“八吉祥”、“观音送子”、“八仙庆寿”等。
  三、谐音寓意图案
  此类图案源于口语同音,民间艺人称:“口采”图案,它们是用物体称谓的谐音•寄于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图谱极多,采撷一二如:
  五福捧寿:由砚头或砚盖上的老寿星像与砚边的五个蝙蝠组成。也有在砚盖上雕一篆体“寿”字。蝠、福同音,寓意福贵长寿、康宁善终。
  恋子双鱼:是由莲子双鱼组成的图案,多用来装饰洮砚石料镜盒。
  福寿延年:由蝙蝠、桃、鹿、鹤组成,也有蝠、桃、鹿、鹤分别构成图案寓意长寿。
  福荣有余:由莲花(芙蓉)和鱼组成。
  喜上眉梢:用喜鹊和折枝梅花作图案,取喜与眉(梅)的谐音,表示喜讯即将到来,是洮砚谐音图案中应用最普及、最广泛的一种。
  四、借物寓意类图案
  用某些物体的特征来寓意,图案飘逸清高,多为雕刻者和收藏家双方所钟意。这类图案几乎都有一个相当俊逸潇洒的雅号。
  四君子:梅、兰、菊、竹。梅,取其坚韧不拔、敢与寒冬鏖战,与世无争,不随波逐流的品格,人称卧雪高士、兰,生长于深山幽谷之中,独放清香,不求名利,不谋豪华富贵。在陶渊明集序中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芳”。菊,能傲霜雪,正当万花凋谢之时,它才吐艳争芳,显示精神,有隐逸之风。竹,象征清高,有气节,不屈不挠,且有虚心向上的精神。
  岁寒三友:松、竹、梅。松四季长青,不畏严寒;竹亦然;梅放花于冬末迎春,正是隆冬严寒之时,三位堪称患难之交。岁寒三友也是洮砚中大多数砚工喜爱的图案。松菊延年:松为长青树,菊可傲霜雪,象征延年益寿,永葆青春。
  另外还有“松鹤延年”、“三星高照”、“三阳开泰”、“花好月圆”、“鱼跃龙门”、“鱼龙戏水”等。
  五、传说故事类图案
  这类图案的创作题材最广泛,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就常见的概括起来,基本上来源于以下儿个方面:
  (一)源于历史小说。如:“桃园三结义”、“文王访太公”、“武松打虎”、“瓦岗寨”、“康熙访贤”等。
  (二)源于民间神话传说。如“牛郎织女”、“天仙配”、“哪吒闹海”、“大闹天宫”、“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瑶池会”等。
  (三)源于民间戏曲。有“文成公主”、“牧童放牛”、“白蛇传”、“苏武牧羊”、“花亭会”、“游西湖”、“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
  (四)源于民间故事的。有“麻姑献寿”、“吹箫引凤”、“跨虎入山”、“踏雪寻梅”、“龙女牧羊”、“八鹿庆寿”等。
  除此之外,名山胜景、僧院古刹、楼台殿阁、奇石怪树、虫鸟花卉、家禽走兽、琴棋书画、文房四宝……等等,都是洮砚图案采用的创作题材。洮砚在近千年的雕刻历史中,利用这些丰富的民间传统素材,创作出许多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珍品,这些优秀的传统图案,是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