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造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48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造型
分类号: J314.3
页数: 3
页码: 526—528
摘要: 自然形洮砚素有美誉曰“石形带盖”。其“石形”就是指保持了原石料的自然形状,因石造势。既保留了石料边缘部分天然带有的各种石膘,又避免了砚台周边娇揉造作的斧凿之痕迹。自然形石料与石料之间的缝隙弯曲斗折,充填在缝隙间的石膘亦随其形,不但边缘巉岩奇峻,况且层理薄厚不均,更赋于构图的想象力。独具慧眼的出色砚工会将它死石变活,雕刻成一件珍奇的艺术品,若将它强加斧凿,则会失去质朴天姿。
关键词: 洮砚志 雕刻 造型

内容

—、外形
  洮砚的外形,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即:自然形和规矩形。
  自然形洮砚素有美誉曰“石形带盖”。其“石形”就是指保持了原石料的自然形状,因石造势。既保留了石料边缘部分天然带有的各种石膘,又避免了砚台周边娇揉造作的斧凿之痕迹。自然形石料与石料之间的缝隙弯曲斗折,充填在缝隙间的石膘亦随其形,不但边缘巉岩奇峻,况且层理薄厚不均,更赋于构图的想象力。独具慧眼的出色砚工会将它死石变活,雕刻成一件珍奇的艺术品,若将它强加斧凿,则会失去质朴天姿。
  自然形砚多为不规则的任意四边、五边及六边形;不规则的菱形、梯形、扇形等。
  规矩形由于洮砚石料的劈理比较发育,大多数石料采下后,就无形中形成大大小小的长方形平板料,稍加规矩矫正即可。所以,洮砚石料的外形中,方形、长方形的形状居多,而且薄厚也较均匀。规矩形类砚中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具有这些外形的砚台,它的一边或数边是天然劈理、带有各类石膘,其余的边均须进行锯、凿、磨工艺才形成各类规矩的几何图形。
  圆形洮砚比方形的还要流行。是砚的最原始的图形。洮砚除它的墨池到现在大多仍为圆形外,整个砚台的外形也多呈各种圆形。较流行的有:圆、椭圆、鸭蛋形、梨形、瓜形、树叶形等,其中鸭蛋形洮砚最为流行。
  二、构造
  砚的功能是观赏和使用。洮砚的构造和布局不仅充分具备了使用的优越条件,而且还非常讲究这些构造的布局章法,它已从一件单纯的文房使用工具升华为一件布局相当考究的艺术品。洮砚各部分的构造都有严谨、科学的组合方式,又有艺术性很强、布置得宜的章法,主要构造部分有墨池、水池和砚盖。
  (一)墨池当地砚工俗称墨堂子或堂子。它是砚台最主要的部分,约占砚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形状以圆形为主,方形、长方形次之,深度一般在2公分左右。墨池的池壁几乎都是垂直的。洮砚的墨堂底部形状一般可分三种类型:
  平底型:墨堂底部呈一平面,堂壁线垂直于底部水平线,整个墨池底部平整如镜。这种堂底的优点是:磨墨手感舒适,墨汁浓淡均匀。
  罗锅型:墨堂轮廓也多为圆形,底部中心凹进,堂壁稍向外倾斜。罗锅型墨池的优点是:研墨速度快、研磨时墨锭不会嗑碰池壁,研岀的墨汁会自动流向砚心,形状美观自然,增添了砚的观赏价值。
  托盘型:托盘型堂底又称为双层底墨池,俗称“双堂子”。它的堂底中心部分凸岀,周围凿成一深糟为贮墨槽,凸出的圆面才是磨墨台,其台面又呈罗锅底型,边缘高,中间低,能防止研墨时墨锭滑向边槽。托盘底墨池美观大方,使用方便,优点是边研墨即可边使用,中间研好的墨流入贮墨槽后供先使用,中间的磨墨台尚可继续磨墨。
  除托盘型双堂子砚外,洮砚中还有一种双堂子型墨池。它是在墨池靠边的一端,又铲下一块比整个墨池还低的小坑,既可存水,又能贮墨,这种双堂子,更多见于单片砚中。
  (二)水池洮砚不同于其它砚型,水池与墨池截然分开,磨墨或调墨的浓度时,不用临时倒水或滴水,只须在水池中蘸水。洮砚的水池亦称为水堂或者浅堂子,顾名思义,水池比墨池要浅得多,做工也不像墨池那样考究,占据的面积小。洮砚的水池在砚行中最具特色,布局最合理。它既不占据砚面而独成一池,又不缺其实际使用价值,它与砚台的主题图案构成一体。在透雕技艺的图案底基部分凹下处构成理想的水池。
  (三)盖洮砚“石形带盖”中的“盖”不是包装盒、匣中各种其它材料做的盖,而是由整块石料分凿成的天然石盖,它与砚是同一石料雕成,在艺术上又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带盖的砚又称作双砚,双砚的砚盖又可分堂盖和整盖。
  堂盖是仅将墨堂盖住,其余的图案装饰和盖面装饰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画面,展现在外。它可使人一目了然、直接观赏到整个砚台的风韵。堂盖式砚台的外形千姿百态,但石盖和其所盖的墨池绝大多数是圆形的,砚石的图案多采用透雕技艺刻成。
  整盖是将砚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互相扣合而成。整盖的盖面即为砚的主题图案的分布处,砚底部分一般仅有墨堂、水池及一些装饰性的图案。整盖式砚台的外形多为规则形状,如方、长方、圆、三角等形,它的图案,仅用浅、高浮雕技艺刻成。
  洮砚的砚盖是十分考究的,盖面、盖里和盖扣都作了精致地雕刻处理。盖面要求与整个画面统一谐调,有些画面甚至与砚体形成不可分离的整体。盖面也是制砚者进行篆刻或名家题词和落款的部位。它犹如图画的天庭,疏而不空,在整个砚面的艺术构图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三、款式
  洮砚的款式分两大类,即:单砚和双砚。
  单砚只有一片,又称单片砚。单片砚本是砚祖,任何款式的砚台都是从单砚发展而来。洮砚也不例外,如宋代“插手单砚”在天水出土后,即推翻了“洮砚自古就有盖”的说法。从而证明洮砚也是循蹈“砥砺一一砚石片一一单砚一一双砚”的发展途径进化成现在的模样。洮砚在问世不久后就发现了有盖可以防止耗墨的优点,捷足先登,首先抛开了单片砚的陈规,用石料做盖。洮砚带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代。自双砚流行以来,洮砚中的单片砚几乎绝迹。近年来,洮砚又吸取端、歙等砚的单片款式,创作了不少精美的单片砚。单砚的图案多以浮雕技艺刻成,其优点是省工省料、造价低、自然大方,实惠耐用;但缺点是耗墨快,不宜长时间贮墨,且灰尘侵扰,墨质易受损。
  双砚由底盖两部分组成,是洮砚最具特色的款式。双砚中的底盖有两类情况:一类是以砚底为主体,砚盖仅为附属品,砚的主要使用、观赏价值都在于砚底。另一类则是底盖平分秋色,砚底承担使用功能,砚盖担负观赏功能,所有的图案、装饰都集中在砚盖上,这类双砚的砚盖一般都是整体盖。
  双砚的优越性远远大于单砚,它既可防止耗墨,具有长期贮墨不干的优点;又能保持墨汁的清洁、新鲜。更主要的是双砚的透雕图案引人入胜,尤其是透雕图案之下洼地空间的水池,集实用和观赏于一身。
  四、装饰
  洮砚除石料间自然形成的黄膘、白膘、金星点、溅墨点、各种波纹与石料本身的色彩形成对比和点缀外,还要进行一系列图案、文字、包装方面的人工装饰。
  (一)图案装饰有主题图案和搭配图案。主题图案是砚石的主要装饰,它占据在砚石的主要部位,是砚工创作的一幅完整的美术作品,创作主题图案的素材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有龙凤、花草、虫鸟、人物、山水等。
  装饰图案中的搭配图案一般处理在砚台的空闲区域,如光背式砚盖、墨堂的边缘等。主要景物有云水、树木、花鸟、鱼虫等。选用哪些,要视主题图案而定,物体间要与主题形成一种互相烘托的效果。图案装饰是洮砚的主要装饰,它直接决定着一方砚台的艺术价值。千百年来,当地砚工和从事这项雕刻艺术的人们共同创造出了许多优秀图案,尤其是那些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图案,更是令人美不胜收。
  (二)文字装饰有刻字和款识两种内容。刻字内容有:名诗句摘录、砚工题词等,几乎全刻在砚盖上。字体有楷、草、行、隶、篆。刻字的方法是先用笔写好后,拓在石上再奏刀刻成。款识有题词者的落款和刻奏刀者的落款。分上款、下款和边款。
  洮砚的包装材料以木盒为主,普通木盒的木质有松、榆、柳、野丁香、梨、核桃、杏木等。也有用它们的树根制成的木盒。盒中一般垫以锦缎、丝绒或海绵、塑料泡沫类的防震材料。木胎的盒面上,也多用文字装饰,有些采用木板刻字,有些则直接书写在上面,后用清漆或桐油刷面上光。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