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雕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482
颗粒名称: 第四章 雕刻
分类号: J314.3
页数: 9
页码: 526—534
摘要: 本章主要讲述了卓尼县洮砚的雕刻工艺,介绍了洮砚的造型、传统图案和雕刻技艺等内容。
关键词: 卓尼县志 洮砚志 雕刻

内容

第一节造型
  —、外形
  洮砚的外形,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即:自然形和规矩形。
  自然形洮砚素有美誉曰“石形带盖”。其“石形”就是指保持了原石料的自然形状,因石造势。既保留了石料边缘部分天然带有的各种石膘,又避免了砚台周边娇揉造作的斧凿之痕迹。自然形石料与石料之间的缝隙弯曲斗折,充填在缝隙间的石膘亦随其形,不但边缘巉岩奇峻,况且层理薄厚不均,更赋于构图的想象力。独具慧眼的出色砚工会将它死石变活,雕刻成一件珍奇的艺术品,若将它强加斧凿,则会失去质朴天姿。
  自然形砚多为不规则的任意四边、五边及六边形;不规则的菱形、梯形、扇形等。
  规矩形由于洮砚石料的劈理比较发育,大多数石料采下后,就无形中形成大大小小的长方形平板料,稍加规矩矫正即可。所以,洮砚石料的外形中,方形、长方形的形状居多,而且薄厚也较均匀。规矩形类砚中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具有这些外形的砚台,它的一边或数边是天然劈理、带有各类石膘,其余的边均须进行锯、凿、磨工艺才形成各类规矩的几何图形。
  圆形洮砚比方形的还要流行。是砚的最原始的图形。洮砚除它的墨池到现在大多仍为圆形外,整个砚台的外形也多呈各种圆形。较流行的有:圆、椭圆、鸭蛋形、梨形、瓜形、树叶形等,其中鸭蛋形洮砚最为流行。
  二、构造
  砚的功能是观赏和使用。洮砚的构造和布局不仅充分具备了使用的优越条件,而且还非常讲究这些构造的布局章法,它已从一件单纯的文房使用工具升华为一件布局相当考究的艺术品。洮砚各部分的构造都有严谨、科学的组合方式,又有艺术性很强、布置得宜的章法,主要构造部分有墨池、水池和砚盖。
  (一)墨池当地砚工俗称墨堂子或堂子。它是砚台最主要的部分,约占砚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形状以圆形为主,方形、长方形次之,深度一般在2公分左右。墨池的池壁几乎都是垂直的。洮砚的墨堂底部形状一般可分三种类型:
  平底型:墨堂底部呈一平面,堂壁线垂直于底部水平线,整个墨池底部平整如镜。这种堂底的优点是:磨墨手感舒适,墨汁浓淡均匀。
  罗锅型:墨堂轮廓也多为圆形,底部中心凹进,堂壁稍向外倾斜。罗锅型墨池的优点是:研墨速度快、研磨时墨锭不会嗑碰池壁,研岀的墨汁会自动流向砚心,形状美观自然,增添了砚的观赏价值。
  托盘型:托盘型堂底又称为双层底墨池,俗称“双堂子”。它的堂底中心部分凸岀,周围凿成一深糟为贮墨槽,凸出的圆面才是磨墨台,其台面又呈罗锅底型,边缘高,中间低,能防止研墨时墨锭滑向边槽。托盘底墨池美观大方,使用方便,优点是边研墨即可边使用,中间研好的墨流入贮墨槽后供先使用,中间的磨墨台尚可继续磨墨。
  除托盘型双堂子砚外,洮砚中还有一种双堂子型墨池。它是在墨池靠边的一端,又铲下一块比整个墨池还低的小坑,既可存水,又能贮墨,这种双堂子,更多见于单片砚中。
  (二)水池洮砚不同于其它砚型,水池与墨池截然分开,磨墨或调墨的浓度时,不用临时倒水或滴水,只须在水池中蘸水。洮砚的水池亦称为水堂或者浅堂子,顾名思义,水池比墨池要浅得多,做工也不像墨池那样考究,占据的面积小。洮砚的水池在砚行中最具特色,布局最合理。它既不占据砚面而独成一池,又不缺其实际使用价值,它与砚台的主题图案构成一体。在透雕技艺的图案底基部分凹下处构成理想的水池。
  (三)盖洮砚“石形带盖”中的“盖”不是包装盒、匣中各种其它材料做的盖,而是由整块石料分凿成的天然石盖,它与砚是同一石料雕成,在艺术上又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带盖的砚又称作双砚,双砚的砚盖又可分堂盖和整盖。
  堂盖是仅将墨堂盖住,其余的图案装饰和盖面装饰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画面,展现在外。它可使人一目了然、直接观赏到整个砚台的风韵。堂盖式砚台的外形千姿百态,但石盖和其所盖的墨池绝大多数是圆形的,砚石的图案多采用透雕技艺刻成。
  整盖是将砚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互相扣合而成。整盖的盖面即为砚的主题图案的分布处,砚底部分一般仅有墨堂、水池及一些装饰性的图案。整盖式砚台的外形多为规则形状,如方、长方、圆、三角等形,它的图案,仅用浅、高浮雕技艺刻成。
  洮砚的砚盖是十分考究的,盖面、盖里和盖扣都作了精致地雕刻处理。盖面要求与整个画面统一谐调,有些画面甚至与砚体形成不可分离的整体。盖面也是制砚者进行篆刻或名家题词和落款的部位。它犹如图画的天庭,疏而不空,在整个砚面的艺术构图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三、款式
  洮砚的款式分两大类,即:单砚和双砚。
  单砚只有一片,又称单片砚。单片砚本是砚祖,任何款式的砚台都是从单砚发展而来。洮砚也不例外,如宋代“插手单砚”在天水出土后,即推翻了“洮砚自古就有盖”的说法。从而证明洮砚也是循蹈“砥砺一一砚石片一一单砚一一双砚”的发展途径进化成现在的模样。洮砚在问世不久后就发现了有盖可以防止耗墨的优点,捷足先登,首先抛开了单片砚的陈规,用石料做盖。洮砚带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代。自双砚流行以来,洮砚中的单片砚几乎绝迹。近年来,洮砚又吸取端、歙等砚的单片款式,创作了不少精美的单片砚。单砚的图案多以浮雕技艺刻成,其优点是省工省料、造价低、自然大方,实惠耐用;但缺点是耗墨快,不宜长时间贮墨,且灰尘侵扰,墨质易受损。
  双砚由底盖两部分组成,是洮砚最具特色的款式。双砚中的底盖有两类情况:一类是以砚底为主体,砚盖仅为附属品,砚的主要使用、观赏价值都在于砚底。另一类则是底盖平分秋色,砚底承担使用功能,砚盖担负观赏功能,所有的图案、装饰都集中在砚盖上,这类双砚的砚盖一般都是整体盖。
  双砚的优越性远远大于单砚,它既可防止耗墨,具有长期贮墨不干的优点;又能保持墨汁的清洁、新鲜。更主要的是双砚的透雕图案引人入胜,尤其是透雕图案之下洼地空间的水池,集实用和观赏于一身。
  四、装饰
  洮砚除石料间自然形成的黄膘、白膘、金星点、溅墨点、各种波纹与石料本身的色彩形成对比和点缀外,还要进行一系列图案、文字、包装方面的人工装饰。
  (一)图案装饰有主题图案和搭配图案。主题图案是砚石的主要装饰,它占据在砚石的主要部位,是砚工创作的一幅完整的美术作品,创作主题图案的素材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有龙凤、花草、虫鸟、人物、山水等。
  装饰图案中的搭配图案一般处理在砚台的空闲区域,如光背式砚盖、墨堂的边缘等。主要景物有云水、树木、花鸟、鱼虫等。选用哪些,要视主题图案而定,物体间要与主题形成一种互相烘托的效果。图案装饰是洮砚的主要装饰,它直接决定着一方砚台的艺术价值。千百年来,当地砚工和从事这项雕刻艺术的人们共同创造出了许多优秀图案,尤其是那些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图案,更是令人美不胜收。
  (二)文字装饰有刻字和款识两种内容。刻字内容有:名诗句摘录、砚工题词等,几乎全刻在砚盖上。字体有楷、草、行、隶、篆。刻字的方法是先用笔写好后,拓在石上再奏刀刻成。款识有题词者的落款和刻奏刀者的落款。分上款、下款和边款。
  洮砚的包装材料以木盒为主,普通木盒的木质有松、榆、柳、野丁香、梨、核桃、杏木等。也有用它们的树根制成的木盒。盒中一般垫以锦缎、丝绒或海绵、塑料泡沫类的防震材料。木胎的盒面上,也多用文字装饰,有些采用木板刻字,有些则直接书写在上面,后用清漆或桐油刷面上光。
  第二节传统图案
  洮砚经过近千年的雕刻历史,创作流传下来成千上万种精美的传统图案。尤其是洮砚产地周围,汇集了历代各少数民族,他们聚居同化后形成更为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这些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诸方面的文化遗产又形成了丰富的洮砚图案创作素材。有以民间神话传说为素材的;有以宗教器物为素材的;也有以谐音寓意内容为素材的;还有以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故事、环境为素材的……。但其中更具特色、广为流行的还是象征着强大生命力、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具有活泼、升腾、雄威、矫健等特性的龙凤图案。
  —、龙凤图案
  以龙凤为创作素材流传下来的传统图案是洮砚雕刻的代表性图案,盛传至今近千年而不衰。较岀名的图案有:“龙凤朝阳”、“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独龙探海”、“四龙竞雨”、“五龙闹海”、“九龙戏日”、“凤穿牡丹"、“龙凤双飞”等等。龙的形象有飞龙、坐龙、立龙;其动态有入云龙、下海龙、出洞龙、戏水龙……。洮砚雕刻艺人对龙的形象塑造达到了出神入化、随心所欲的境界。
  二、宗教器物图案
  由于洮砚产地卓尼在历史上曾一度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全民信仰佛教。佛教幻想色彩在民间有着相当深厚的思想基础。渗透于洮砚的雕刻图案中。流传最普遍的有“佛八宝”、“仙八宝”、“八吉祥”、“观音送子”、“八仙庆寿”等。
  三、谐音寓意图案
  此类图案源于口语同音,民间艺人称:“口采”图案,它们是用物体称谓的谐音•寄于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图谱极多,采撷一二如:
  五福捧寿:由砚头或砚盖上的老寿星像与砚边的五个蝙蝠组成。也有在砚盖上雕一篆体“寿”字。蝠、福同音,寓意福贵长寿、康宁善终。
  恋子双鱼:是由莲子双鱼组成的图案,多用来装饰洮砚石料镜盒。
  福寿延年:由蝙蝠、桃、鹿、鹤组成,也有蝠、桃、鹿、鹤分别构成图案寓意长寿。
  福荣有余:由莲花(芙蓉)和鱼组成。
  喜上眉梢:用喜鹊和折枝梅花作图案,取喜与眉(梅)的谐音,表示喜讯即将到来,是洮砚谐音图案中应用最普及、最广泛的一种。
  四、借物寓意类图案
  用某些物体的特征来寓意,图案飘逸清高,多为雕刻者和收藏家双方所钟意。这类图案几乎都有一个相当俊逸潇洒的雅号。
  四君子:梅、兰、菊、竹。梅,取其坚韧不拔、敢与寒冬鏖战,与世无争,不随波逐流的品格,人称卧雪高士、兰,生长于深山幽谷之中,独放清香,不求名利,不谋豪华富贵。在陶渊明集序中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芳”。菊,能傲霜雪,正当万花凋谢之时,它才吐艳争芳,显示精神,有隐逸之风。竹,象征清高,有气节,不屈不挠,且有虚心向上的精神。
  岁寒三友:松、竹、梅。松四季长青,不畏严寒;竹亦然;梅放花于冬末迎春,正是隆冬严寒之时,三位堪称患难之交。岁寒三友也是洮砚中大多数砚工喜爱的图案。松菊延年:松为长青树,菊可傲霜雪,象征延年益寿,永葆青春。
  另外还有“松鹤延年”、“三星高照”、“三阳开泰”、“花好月圆”、“鱼跃龙门”、“鱼龙戏水”等。
  五、传说故事类图案
  这类图案的创作题材最广泛,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就常见的概括起来,基本上来源于以下儿个方面:
  (一)源于历史小说。如:“桃园三结义”、“文王访太公”、“武松打虎”、“瓦岗寨”、“康熙访贤”等。
  (二)源于民间神话传说。如“牛郎织女”、“天仙配”、“哪吒闹海”、“大闹天宫”、“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瑶池会”等。
  (三)源于民间戏曲。有“文成公主”、“牧童放牛”、“白蛇传”、“苏武牧羊”、“花亭会”、“游西湖”、“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
  (四)源于民间故事的。有“麻姑献寿”、“吹箫引凤”、“跨虎入山”、“踏雪寻梅”、“龙女牧羊”、“八鹿庆寿”等。
  除此之外,名山胜景、僧院古刹、楼台殿阁、奇石怪树、虫鸟花卉、家禽走兽、琴棋书画、文房四宝……等等,都是洮砚图案采用的创作题材。洮砚在近千年的雕刻历史中,利用这些丰富的民间传统素材,创作出许多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珍品,这些优秀的传统图案,是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第三节雕刻技艺
  洮砚的雕刻技艺中,包含着它所有姊妹艺术的某些成份。如有玉雕、牙雕中的圆雕技法;砖雕、石雕中的高浅浮雕技法及木、石刻字中的篆刻技法。洮砚雕刻技艺,由它的姊妹艺术帮助形成并充实了自己独特、系统的艺术风格。
  —、透雕
  透雕是介于圆雕和浮雕之间的一种雕刻技法。即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有单面透雕和双面透雕之分。透雕是洮砚雕刻艺术中的一种最具有特色的技艺,也是与其它砚种在雕刻方面的最显著的区别。洮砚的主题图案都采用透雕技法。透雕图案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立体感。最典型的是洮砚中的龙凤图案,每条龙或是龙头部分都经过镂空后盘旋于云朵之中,忽隐忽现,就连细微的龙须也是经过透空圆雕的。每一片云朵也是与龙体同时悬空于水堂之上,仅在边缘部分的几个支撑点上才与砚体底座相连。其它图案中的松树枝及斑驳的树皮、细微的枝叶、竹叶、梅兰瓣、蕊、鸟虫的羽翅、鳞爪等,都用透雕技艺去完成。
  洮砚采用透雕技艺,除艺术上独具特色外,它的另一目的是增加了实用价值。它给透雕镂空后的凹底又安排了砚台的水池。巧妙地将艺术与实用揉为一体。如透雕的荷花下贮满清水,恰以一幅从大自然中剪裁而来的莲池图。
  洮砚的透雕技艺源于何时!现尚难准确的肯定,但从故宫博物院所藏宋洮河石《蓬莱山砚》和宋文绣院《洮河绿石砚》中砚面的雕刻图案来看,就开始运用了部分透雕技法。那时,我国的玉器雕饰业虽然已很发达,但玉雕中的透雕技艺的鼎盛时期是在南宋,可见洮砚透雕技艺与玉雕圆雕技艺之间并不是一种模仿承袭的关系,而是一对互相借鉴、同步发展的姊妹艺术。
  二、浮雕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岀凸起形象的一种雕塑技艺。按其表面凸岀的厚度不同而分称高浮雕和浅浮雕。洮砚雕刻技艺中采用浮雕的部分,多以高、浅二者相结合的形式岀现。尤其是主题图案中,一般都采用逐渐过渡的雕刻技艺,它的顺序是:边缘石基部一浅浮雕一高浮雕一透雕一圆雕。一棵古松,通常的处理方法为:根基和部分主杆是浅浮雕;中部是高浮雕;枝叶悬空作透雕;间或还将树梢的松果、松鼠处理为圆雕。在一幅鱼龙戏水的图案中,龙身半隐天上云端,而头探海面,鱼儿也将要跳出水面,若即若离。砚工将云龙处理成透雕、鱼儿处理为高浮雕、海浪、水波则为浅浮雕。
  洮砚中的部分单片砚和一些长方形整盖双砚的图案中也有一些浮雕作品,刀法以细腻见长,构图巧妙;层次明显,错落有致,并不拘泥于死板的技法格局。洮砚中的浮雕技艺是借鉴和发展了石、木、砖雕的艺术特点而形成的,它保留了石雕的雄浑力度、木雕的奇妙工笔写意和砖雕柔和流畅的线条诸特色。它适合于刻画图案中的人物、远景和大面积且附着力较强的部分。
  洮砚刻字技艺约始于宋代,是吸收借鉴碑帖和篆刻艺术形成的。它先是在浮雕图案的楼亭殿阁上题写匾额,如宋洮河石《蓬莱山砚》中殿阁上的“蓬莱山”三字和龟负碑面上的“雪堂”二字。后来,洮砚落入书画金石大师们的手中,他们喜在砚盖上题词作赋,并亲自奏刀留迹,开创了洮砚刻字的先河。这些刻字,并无一定格局,完全由奏刀者各尽其能,扬众家之长。由于这些刻字砚的流通,使砚台刻字艺术的信息又反馈到砚工那里,他们或自题自刻,或请人代笔,拓于砚盖而后奏刀。
  第四节雕刻工序
  一、选料
  洮砚雕刻中把选料视为重要的环节。
  选料的方法是先外后里,然后水津、听音。
  在外形上,先察看石料的厚度,石料越厚越好,既可以安排多层次的高透雕图案,又可取下砚盖,使底盖石质、石色、石纹统一。石料边缘部分选择不规则的自然巉岩形状。斧凿采掘的痕迹越少越好,整体形状以离奇、不规则者为妙,可塑性强。再察看石表的石膘分布,面积越广、膘色越鲜艳、膘层越厚者石质越理想。将已选中的石料整体浸泡于水中,用毛刷洗净石料表面的泥土垢污,待石料吃透水后,即捞出逐块观察选择。选择石料的细腻程度和它的纹路,检査石头的瑕疵的多少和它在石料中的位置。一些瑕疵如玉瑕、硬筋、黑、红、黄断瑕只要延伸距离较长,都可从浸水后的外表观察清楚。待石料浸水后表面稍凉干时,要即刻检査石料有无采掘时震裂的裂缝。如有暗缝,别处的水干了,但缝中的水迹不会马上干的,即使是再细小的裂缝也不会漏掉。
  选料最后的一道工序是叩石听音,据砚工介绍:声音清越透亮,发出的仿佛细泥瓷器的音色者,石质纯净细腻;发声低沉松散,明显带有破碎音色,犹如破瓦片声响者,石质粗糙,且通常都有断瑕,甚至还有裂痕。
  二、出坯
  岀坯亦称拓坯。拓坯相当于画家勾画轮廓线。坯是砚的雏形。同一块石料,由于砚工艺术造诣的高低,可以拓出截然不同的砚坯。拓坯时,第一步观察石料在形状上潜在的艺术性。就是当地砚工说的“像什么”或者“能做成什么”,最适合拓成什么形状。并不急于凿剥去舍,经反复观察、构思,将一块死石头看成一幅优美雅致的石雕工艺品。
  拓坯的第二步是考虑砚台的布局章法。一般先用刀尖划下粗线条及草图的大体轮廓线。然后根据石料的薄厚;表面积的形状;石膘的位置、薄厚、颜色;石纹线条的形状等因素构思图案。构思好的草图先勾画在纸上,以供落图工艺中修改后使用。
  三、下堂
  洮砚砚工将研墨和盛水的池子分别称为墨堂和水堂。水堂大多伏在透雕图案之下,透空后自然形成。
  洮砚的墨池以圆形为主,原因是洮砚的盖多半都是盖在墨池上的,要想底盖扣合严密,可用圆规控制形状,盖子不论怎样盖,都能吻合。下堂以圆池最易,次为矩形墨池。矩形可用直角尺作量具,不易出现误差,底盖也易扣合。最难下的堂是不规则形状的,要比圆、方堂子多费两倍以上功夫。
  墨堂的深度一般为1〜2厘米。堂浅则磨墨易外溢,太深则堂底太薄宜磨穿。按一般规律,砚台直径大则下堂深些,砚径小则下堂浅些,石料厚则下堂深,石料薄则下堂浅。
  四、取盖
  洮砚款式以双砚居多,以带石盖著称,讲究底、盖石料质地统一,以一块石料裁为底、盖者更为理想。但多数砚台要用两块石料分别作底、盖。洮砚制作工序的“取盖”就包括“取”与“配”。“取”为整块裁开;“配”指合二为一。整体取盖一般选在石料较厚的部位,先把圆周凿出一道深1厘米的槽,然后凿去外围,再用小透锯截裁。裁下的圆形片状石料即为砚盖,截盖的下部楂口即为堂面,略平整后下堂。
  配盖时,以出坯后平好的堂面作参考,将选得的砚盖刻画好记号存放或按下堂的堂口圆圈裁成备用。配盖省工,又能利用一些薄片石料和下堂取出的堂心废料,同样会产生合二而一,珠玉联璧的效果。
  五、合口
  合口亦称合扣,是使砚台底盖相扣合的一道工序,标准是达到启合自如,严实无缝。合口的紧松、吻合的程度,是检验一个砚工刻砚技艺的水平标准。一些名老艺人合的扣, 开启时虽然感觉很紧而不嗑碰,不费力,底盖摇动时不晃动。这样的合口有贮墨不易蒸发,子母扣沿不会损伤诸优点。洮砚雕刻艺人授徒时,就用合口的吻合程度作标准来考核学徒的成绩,衡量学徒技艺的优劣,尤其用来作为是否出师的标准尺度。可见合口工序在洮砚雕刻工程中的艰难性。
  洮砚合口讲求:平、光、严。
  平:怎样转动砚盖,都很平稳而无翘角。检验的方法是在盖子的不同角度用手指轻扣,如果稍有不平,即会产生轻微的碰撞。真正平稳的合口,不论怎样盖盖,还是在砚盖的任何角度,都按不岀一点声响。
  光:盖的边沿凸出部分称为母扣,墨池边沿的凸岀部分称为子扣。扣合时,子扣外缘套入母扣内缘。两个凸起的石圈,不论哪个圈的边沿不光,都会影响扣合。
  严:严实紧密,这是合口的最终目的,经洮砚名砚工合的口,底盖扣合严实而无叩卡感,开启自如而无松动感,堪称洮砚一绝!
  六、落图
  落图是将岀坯时构思好的图案用笔或刀尖画在砚上。一般砚工都是先将要刻的图案草稿勾画在纸上,落图时略略修改后用复写纸拓在砚面上。也有照原稿用铅笔、毛笔临摹在砚面上的。即使技艺高超的砚工,不用画稿,即兴奏刀雕刻的,也要用刀尖在石上勾画岀粗略的图案线条。因为这些图案一经落在石上,即成为雕刻依据。
  七、透空
  透雕是洮砚雕刻的独特技艺,而透空则是完成这个技艺的主要工序。经过三个步骤来完成:钻、凿、铲。
  钻:砚坯在经过落图后,要用各种不同直径的钻头,将应雕空的部分用钻钻通。
  凿:透空部分打通孔后,将孔周的残余部分用小凿刀凿去,凿刀的击打工具很轻巧,相当于鞋钉小锤大小,击凿刀量很小,凿面更小,是一点点冲击的。
  铲:是将凿出的毛坯铲光,为下步精雕打好基础。铲去平孔和斜孔中残留的多余部分,还得清理透空图案下的凹地,将所有平孔修通,以作水池。
  透空是洮砚雕刻中最细微,也是最容易损伤砚坯的一道工序。据砚工介绍,透空时使用钻子的劲要轻巧,不能左右晃动。使用凿刀、铲刀时更要精力集中、稳凿稳铲,不能生凿硬撬。透空工艺是洮砚不同于其它石雕的独到之处。它虽与玉雕的难度相似,但玉料硬度高、结构坚密,劈理不发育,不易折损、破裂。这样相比,洮砚的透空工艺难度更大。
  八、精雕
  砚坯经下堂、配盖、合口、透空后,即进行精雕细刻。
  精雕前,还要在已成雏形的图案粗坯上再按图稿刻画、勾勒细微部分,相当于工笔画的线条奏刀。精雕的顺序是先主题、后装饰;先砚底,后砚盖;先图案,后文字。主题图案精雕中的次序规律是先大后小、先粗后细。如人物鸟虫,总是先刻身体,后刻衣饰、褶皱,羽毛、鳞甲,再刻五官表情。花卉树木先刻主杆,后刻枝叶、花瓣及至花蕊。
  洮砚的精雕刀工非常讲究,刀法有唐代石雕遗风,物体圆润丰满、形象逼真。构图受宋代玉雕的影响,讲求玲珑剔透。洮砚精雕工艺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身粗犷中见细腻,苍劲中透柔韧,线条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
  九、打磨
  打磨工序分两步,一是清除刀铲凿刻的痕线;二是为打磨后清晰地显现出洮砚石料的各种纹理。这些纹理线条,打磨得越光滑越醒目。
  粗磨是将雕刻好的砚台的大平面部分,如砚底、砚边、堂底、盖里、无装饰的盖面等部分锉平;图案上多余的线条锉掉;彻底消除那些不必要的斧凿痕迹。
  细磨是用细锉刀、细油石、各种型号的砂布、纸进行打磨。细磨的标准是彻底清除砚台表面的与图案无关的细微线条,包括粗磨留下的痕迹。细磨后,石面手感滑腻、平整,石纹呈现清晰。
  十、上油
  为使砚台打磨后石料的纹路、色彩更加夺目艳丽,洮砚雕刻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给砚台上油。过去,洮砚曾一度吸收了古砖瓦砚敷蜡的习惯,砚每制成后,放近火边煨热,用蜂蜡涂抹,使其先溶后凝,整体浑然无迹。洮砚经敷蜡后,就象上了一层透明漆,色泽、石纹也颇美砚,也便于长久擦拭灰尘,色泽经久不衰。但“砚本德水,今乃火攻,芳润之性,十损其九”。砚经敷蜡之后,润泽之气泄尽,现已摒弃不用,改为砚面涂油。涂油与敷蜡的效果一样,而油于砚台本身无任何损伤。洮砚涂的油有毛桃油、胡麻油、菜油、缝纫机油、变压器油等。
  洮砚上油时采用面团涂抹和毛刷涂刷。面团柔软,随意揉搓,毛刷上油速度快,只要适量蘸油,耐心细致,效果也较理想。
  一方洮砚,待上油后,才算大功告成,整个制作工序全部结束。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