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问砚工分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48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民问砚工分布
分类号: TS951.2
页数: 2
页码: 525—526
摘要: 砚工分布的密度和普及程度首推洮砚产地——卓尼县洮砚乡,洮砚乡现共辖拉扎、古路坪、结拉、纳儿、杜家川5个村委会、43个自然村,36个村民小组。共1327户,6311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査数)。其中:拉扎村委会位于乡境之东,离石料矿点最远。所辖坟湾、加麻沟、路巴、毛家山、坑乍、下拉路、水沟、陈家、拉扎、别那山、尕路、牙里等19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362户、1537人。其中从事刻砚的有80余户,有4人参与贩运,年产砚台约800余方。民间砚工发展到100〜150人左右。
关键词: 洮砚志 砚工 民问砚工

内容

砚工分布的密度和普及程度首推洮砚产地——卓尼县洮砚乡。据1990年统计:
  洮砚乡现共辖拉扎、古路坪、结拉、纳儿、杜家川5个村委会、43个自然村,36个村民小组。共1327户,6311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査数)。其中:拉扎村委会位于乡境之东,离石料矿点最远。所辖坟湾、加麻沟、路巴、毛家山、坑乍、下拉路、水沟、陈家、拉扎、别那山、尕路、牙里等19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362户、1537人。其中从事刻砚的有80余户,有4人参与贩运,年产砚台约800余方。民间砚工发展到100〜150人左右。
  古路坪村委会,辖古路沟、古路坪、石门寺、哇儿沟、大古山7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共336户,1681人,是洮砚民间砚工分布最密集的地区。距采石点喇嘛崖约15公里。全村委会约有75%以上的家庭从事制砚,约有一、二十人参与贩运,此村委会中,尤以古路坪、峡底、哇儿沟的家庭制砚业最为普及,几乎户户刻砚,人人动手。这几个小自然村也是历代名砚工的摇篮。仅现代名砚工中就有包含文、李茂棣、张建材、包新生等人。古路坪村有54户人,从事刻砚的就近50户。
  纳儿村委会,共辖丁尕、卡古、纳儿、喀日山、上、下达窝6个自然村的6个村民小组,共143户、802人。这个村委会是洮砚石料矿的占有者。从事刻砚的有60余户,5人参与贩运,有50余户从事采石业,采、刻兼营,年产石料20余吨,砚台500余方。这个村因占有石料上的优势,以经营石料为主,刻砚队伍发展较慢,近年才逐渐普及家庭制砚业。
  杜家川村委会,共辖7个村民小组:杜家川、小湾、阴山、石旗、尚午那、鹿角山、古峪7个自然村,共356户、1651人。辖区位于乡境之南部的洮河上游东岸,也是洸砚民间砚工汇集地之一。仅杜家川、鹿角山、小湾三村,从事制砚的就有100余户。仅次于古路坪村委会。另如洮河西岸的结拉村委会,亦辖有4个村民小组:结拉、沙扎、羊沙口、寺下川4个自然村,约130户、640余人。此地与洮砚石料产地喇嘛崖等矿点隔河相望,近年已有人从事刻砚业,民间砚工队伍正在崛起。
  民间家庭砚工雕刻洮砚在本地极为普及,就如民间刺绣、剪纸、编织一样。洮砚产地周围,方圆三十里地的村民们,家家户户、老幼妇孺,大多皆能操刀制砚。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