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卓尼县志》 图书 |
唯一号: | 292520020230000480 |
颗粒名称: | 第一节 砚工传承 |
分类号: | TS951.2 |
页数: | 3 |
页码: | 523—525 |
摘要: |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对民间工艺事业的重视,砚工队伍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尤其是70年代末,党和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乡镇、个体企业崛起,各类联合体的工厂、车间式授徒方式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子承父业祖辈沿袭的授徒方式。这种新的授徒方式的优越性在于:(1)徒工多为自愿从艺,爱好刻砚技艺。具备了“教者爱教"、“学者爱学”的条件,保证了徒工的出师率。(2)徒工的先天素质较高,普遍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艺术天赋,接受快、周期短。学岀来的砚工,技艺都较精湛,加上视野开阔、思想解放,能大胆接受新事物,又具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其作品普遍透出一种典雅新奇的时代气息。这些民间砚工已从普通工匠开始跻身于艺术家的行列,与洮砚一起登上工艺美术品的大雅之堂。 |
关键词: | 洮砚志 砚工 砚工传承 |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