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砚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47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砚工
分类号: TS951.2
页数: 4
页码: 523—526
摘要: 本章主要讲述了洮砚的砚工,介绍了洮砚的砚工传承和民问砚工分布等内容。
关键词: 卓尼县志 洮砚志 砚工

内容

第一节砚工传承
  洮砚雕琢技艺的传承,现已无法细考其源流,既无史书文献记载,又无碑刻留世。但民间对此却有一段美妙的传说。
  据说大宋朝在九甸峡口的守城中,有一山西籍卢姓配军。自幼酷爱雕刻技艺,时常雕刻一些木、石、铜、玉工艺品馈赠他人。虽身在军旅,却练就了一身出类拔萃的雕刻手艺。一天,他巡哨于洮河边用手掬水解渴时,发现水中有一片翠绿晶莹的石头,绿质黄章,绚丽异常。遂带回营中逐日琢磨,按其形态雕成了一幅喇嘛佛像。逐日打磨把玩,石面光滑如玉,当石表被汗水津湿时,石中竟透出缕缕神奇的纹理,才知道这是块宝石,决心私离兵营沿洮河东岸溯流而上,去寻找石料矿带。直寻至一座似喇嘛帽形的峻峰脚下,才发现了石料的矿床。用兵刃采掘了一皮袋石料,兴致勃勃地返回兵营。先用上好的石料雕刻了几块砚台奉献给主帅,才免去其擅离职守的罪责,守军将领命他在军中授徒刻砚,以供其仕途所用。久而久之,军中大小将官,时常向他索要石刻制品。供奉不及,便遭欺凌,他深厌其烦,一怒之下,辞军退役,在石料矿地北边山坡上修了一座小寺出家,作了真正的喇嘛。卢喇嘛在诵经修身之余,也刻几方砚台馈赠布施粮米的施主。久而久之,他刻制的砚台慢慢流传各地,成了稀世珍品。他还收了许多僧俗徒弟,既传经卷教义,又传授刻砚技艺。喇嘛爷圆寂后,这些僧俗徒弟们大部分定居于此,专以刻砚诵经,兼以牧、耕为生。据说今天的洮砚石矿附近喀日山、纳儿、上达窝、卡古、丁尕等村落就是由当年的徒弟们繁衍的。后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刻砚的祖师,将他原驻扎、刻过砚的峡口古城称为宝石口;将他采过石的悬崖称为喇嘛崖。又照师父生前所刻制的小佛像,在采石洞口凿了一尊大佛像。规定每逢进洞采石,先在刻有喇嘛爷神像的洞口献上一只绵骗羊,将祭肉分送于采石的本土乡民共食后才能进洞采石。
  金、元时代,由于此地连年兵燹不息,居民迁徙无常,加之此地土民中的砚工对祖传刻砚技艺非常保守,传承方式也极怪僻:只传子孙,不传外姓。致使能操刀刻砚者愈来愈少。每年仅有数十近百方砚台出售。
  洮砚民间砚工普及性的传承活动展开于明洪武期,时沐英征服洮州,大量屯兵,军垦、民垦业迅速发展,原先荒凉的洮西地区,顿时一片繁华景象。人们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对文化教育的追求也日趋强烈。对砚台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砚工们除要给朝廷刻制贡品外,还要完成土司、官府作为馈赠礼品的方物砚台。另外,他们还要自售一些砚台养家糊口。砚工们原先子承父业的传承方式显然不能适应这种供求形势。师父们低抗不住经营市场昂贵砚价的诱惑,扩大授徒范围到亲戚、挚友,以增加产量。收徒地域也从本地逐渐传向外围。
  明清时代,洮砚雕刻艺人的发展呈两支主线,承师流派也随这两支主线沿袭传承。一支主线即产地附近村寨中的民间砚工,历代刻制贡品砚。名师以纳儿、喀日山、丁尕、卡古等地为中心,逐渐向石门峡外的东岸村寨哇儿沟、古路坪、峡底一带发展。这一时期,峡外移民涌至,古路坪、杜家川一带居民大增,人口丰盈,劳力过剩,制砚的功夫比人口稀少、劳力不足的纳儿等砚石产地的村民充裕。更加上峡口外村寨各民族融合聚居,文化教育素质有了根本的改观。另外,峡外不受土司辖属,每年没有那么多义务性的差赋砚要制。自己刻的砚即可从中寨、岷县等地就近销售,得利颇丰。由于以上因素,峡外诸村的民间制砚业发展很快,技艺反而超出峡内师辈们许多。这时的峡内砚石产地的师辈们自惭自卑,反而销声匿迹,很少刻砚,其子孙后裔,也不再师承父辈的手艺而专心卖石求值了。从清朝中期,由洮河东岸洮砚产地这一主线发展的民间砚工,其中心从纳儿转移到了古路坪,这一流派的砚工以藏族为主,图案以贡品龙砚为主,尤其擅长对龙凤图案的创作、设计、雕刻,以刀工细腻、石形自然、选料严格见长。另一条主线沿洮河西岸以新城为中心而发展。据说始于明永乐中,师承于城内药王庙的道长。他原来亦为一名擅长雕刻艺术的屯军,因年迈退役,出家修道,就居于药王庙中,每逢集日,收得数枚洮水东岸徒工所制之粗坯砚台,重新修凿打磨,使之面貌焕然后再行出售。他传授的徒弟主要分布在党家沟、刘旗、李家庄、扁都、下川一带。洮河西岸流派的主要砚工名匠均源于屯军之中,他们不拘泥于传统图案,构思大胆新颖,奏刀粗犷豪放有篆刻风,擅长于各种奇特款式与花鸟鱼虫的雕刻。这一民间砚工流派的发展极快,队伍也非常庞大,遍及今临潭境内的新城、羊沙、石门、陈旗、扁都、流顺数乡范围。其盛名在民国末年时甚至超过洮河东岸流派,许多名砚工的精湛技艺至今尚被人们传颂。
  清同治年起,砚乡遭受兵祸,石料产地附近百姓纷纷迁徙。移居于武都、宕昌、舟曲一带,时约20余年,老艺人病夭,年青砚工的手艺也因无石料加工而日趋荒废。以致上庄时,原已普及的民间砚工十不存一,使民间制砚业大伤元气。曾一度扩大授徒范围的传承方式又恢复到子承父业的传统方式上。砚石产地的乡民们,也只好以出卖石料的微薄收入来补贴家庭生活。砚工们由于刻砚技艺平平,传授的徒弟有限,无甚建树,民间砚工的刻砚业处于停滞低潮阶段。而此时的洮西流派,因地域遭受的兵乱稍轻,受的损失也不大,恢复起来又很快,再加上石料供应充足,致使西岸的民间制砚业在此阶段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对民间工艺事业的重视,砚工队伍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尤其是70年代末,党和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乡镇、个体企业崛起,各类联合体的工厂、车间式授徒方式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子承父业祖辈沿袭的授徒方式。这种新的授徒方式的优越性在于:(1)徒工多为自愿从艺,爱好刻砚技艺。具备了“教者爱教"、“学者爱学”的条件,保证了徒工的出师率。(2)徒工的先天素质较高,普遍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艺术天赋,接受快、周期短。学岀来的砚工,技艺都较精湛,加上视野开阔、思想解放,能大胆接受新事物,又具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其作品普遍透出一种典雅新奇的时代气息。这些民间砚工已从普通工匠开始跻身于艺术家的行列,与洮砚一起登上工艺美术品的大雅之堂。
  第二节民问砚工分布
  砚工分布的密度和普及程度首推洮砚产地——卓尼县洮砚乡。据1990年统计:
  洮砚乡现共辖拉扎、古路坪、结拉、纳儿、杜家川5个村委会、43个自然村,36个村民小组。共1327户,6311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査数)。其中:拉扎村委会位于乡境之东,离石料矿点最远。所辖坟湾、加麻沟、路巴、毛家山、坑乍、下拉路、水沟、陈家、拉扎、别那山、尕路、牙里等19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362户、1537人。其中从事刻砚的有80余户,有4人参与贩运,年产砚台约800余方。民间砚工发展到100〜150人左右。
  古路坪村委会,辖古路沟、古路坪、石门寺、哇儿沟、大古山7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共336户,1681人,是洮砚民间砚工分布最密集的地区。距采石点喇嘛崖约15公里。全村委会约有75%以上的家庭从事制砚,约有一、二十人参与贩运,此村委会中,尤以古路坪、峡底、哇儿沟的家庭制砚业最为普及,几乎户户刻砚,人人动手。这几个小自然村也是历代名砚工的摇篮。仅现代名砚工中就有包含文、李茂棣、张建材、包新生等人。古路坪村有54户人,从事刻砚的就近50户。
  纳儿村委会,共辖丁尕、卡古、纳儿、喀日山、上、下达窝6个自然村的6个村民小组,共143户、802人。这个村委会是洮砚石料矿的占有者。从事刻砚的有60余户,5人参与贩运,有50余户从事采石业,采、刻兼营,年产石料20余吨,砚台500余方。这个村因占有石料上的优势,以经营石料为主,刻砚队伍发展较慢,近年才逐渐普及家庭制砚业。
  杜家川村委会,共辖7个村民小组:杜家川、小湾、阴山、石旗、尚午那、鹿角山、古峪7个自然村,共356户、1651人。辖区位于乡境之南部的洮河上游东岸,也是洸砚民间砚工汇集地之一。仅杜家川、鹿角山、小湾三村,从事制砚的就有100余户。仅次于古路坪村委会。另如洮河西岸的结拉村委会,亦辖有4个村民小组:结拉、沙扎、羊沙口、寺下川4个自然村,约130户、640余人。此地与洮砚石料产地喇嘛崖等矿点隔河相望,近年已有人从事刻砚业,民间砚工队伍正在崛起。
  民间家庭砚工雕刻洮砚在本地极为普及,就如民间刺绣、剪纸、编织一样。洮砚产地周围,方圆三十里地的村民们,家家户户、老幼妇孺,大多皆能操刀制砚。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