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石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47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石纹
分类号: TS933.2
页数: 3
页码: 520—522
摘要: 石纹指显现在石体间的各种自然纹路。洮砚之所以名闻遐迩,与它石料中美妙奇幻的石纹有着很大关系。从古到今,许多名人雅士对洮砚的赞赏除绿质黄章外,叹为观止的就是洮砚的石纹。宋黄庭坚诗曰:“洮州绿石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现代书法大师赵朴初先生也赞道:“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洮砚自宋代驰名以来,就被冠以“绿漪石”的美称。这里的“风漪”、“绿漪”即指洮砚的石纹。“漪”即水波浪纹,再加上“风”,显现出那涟漪千层,碧痕历历的天然景致。洮砚的石纹大部分呈水波纹状,有千变万化、奇幻无穷的自然形态,虽说不能将洮砚石料中所有的天然形态严格地划分类别,但根据其大概相似之群像,分为以下几种纹理类型。
关键词: 洮砚志 石质 石纹

内容

石纹指显现在石体间的各种自然纹路。洮砚之所以名闻遐迩,与它石料中美妙奇幻的石纹有着很大关系。从古到今,许多名人雅士对洮砚的赞赏除绿质黄章外,叹为观止的就是洮砚的石纹。宋黄庭坚诗曰:“洮州绿石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现代书法大师赵朴初先生也赞道:“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洮砚自宋代驰名以来,就被冠以“绿漪石”的美称。这里的“风漪”、“绿漪”即指洮砚的石纹。“漪”即水波浪纹,再加上“风”,显现出那涟漪千层,碧痕历历的天然景致。洮砚的石纹大部分呈水波纹状,有千变万化、奇幻无穷的自然形态,虽说不能将洮砚石料中所有的天然形态严格地划分类别,但根据其大概相似之群像,分为以下几种纹理类型。
  水波纹型水波纹是洮砚石料中的代表型石纹。按其细密粗疏的程度,又有细纹和粗纹之分。细纹呈现岀微风徐起、水纹平缓,或密密的皱缬
  、或滑滑地舒展;粗纹则呈现出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线条。
  细纹的线条间隔较密,线条弧度不大,平滑舒展,纹线好像刚刚透脱于石理,又欲隐匿于石肌,纹与理的对比不强烈,反差较小,给人以恬静幽雅的情趣。带此种石纹的石料质地温润,同时普遍伴有油脂状黄膘,喇嘛崖新老窟中均产。近年水泉湾、纳儿新洞中也有生产。
  粗纹线条伸展的弧度较大,有些粗纹是由条状、块状和点状组合而成,浑然一体。组合层理的规律是:由下而上为条状——块状——点状纹合为一层。这种纹路的线条与石料肌体形成的反差大,对比强烈。画面粗犷奔放,波澜壮阔,倒海翻江。带这种纹理的石料储量较少,其名贵程度也比细纹石要稍高一些。它的石表几乎都带有鱼鳞、松皮、油脂状金黄色石膘,有时还带有金星点。这种石料多产于喇嘛崖宋、明代老窟中。
  水波纹型石料石质细嫩滑润。条纹的颜色多呈墨绿、深绿色。它与碧绿、辉绿、翠绿的石体肌理形成了一种同类色系间别致而又和谐统一的色彩对比。
  云纹型云纹型在石料中多呈不规则形的块状、带状和团絮状。它们或如薄云飘浮天际,或似乌云随风翻滚。有的像羽毛、.轻纱飘飞;有的像鱼鳞整齐排列;有的像牛群来往;有的像巉岩耸立;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猛虎,像奔马……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云纹型石纹还常常形成天然的图案。已出现于砚中较名贵的有“虎啸风头”、“恶龙入云”、“天上人间"、“天女散花”、“鹊桥待渡”、“雨湖泛舟”等。这些图案有些全为自然形成;有些则利用石膘、石纹的自然纹路创作而成。云纹的团状纹色深浅不一,它与石料肌理的基色形成了由浅入深的过渡,层次反差较小,整体感很强。云纹石的色泽虽说也是由辉、碧、翠绿色逐渐加深至墨绿,但艺术效果却与水波纹大不一样,犹如国画中的泼墨技法,给人以浑然一体,高深莫测,幻化无穷的神秘之感,从而更增强了它的艺术观赏价值。
  云纹型石料产于喇嘛崖老窟中,它伴生很薄的油脂状、鱼卵状黄膘。石质比粗线水波纹稍硬,劈理比水波纹石料稍差。但通体结构均匀,所含杂质极少,是较名贵的砚材。
  气纹型气纹型石料的纹路与云纹有些相似。区别之处在于:云纹的线条边缘与基色有明显差异,而气纹则无。气纹的纹线模糊不清,与石理基色间毫无色调线条型层次。犹如雾气弥漫,呈现出蒙蒙的块状、带状、团絮状的纹色,若隐若现,如水气浮津。气纹的颜色反差对比很小,纹色的饱和度比云纹、水波纹还要浅、淡。带气纹的石料几乎都伴生有鱼卵状石膘和墨溅霞斑点膘,石质也稍硬于水波纹石,石色均浅于绿色各石。它多产于水泉湾、喇嘛崖新窟、纳儿村北等矿带中。品级位列洮石之中。
  洮河暗红紫石料中的石纹多以气纹为主,云纹次之,水波纹型除存在于淡紫石之中外,极少出现在暗红石中。
  点状纹型石纹呈斑点状,点的颗粒有大有小。民间俗称曰:“墨溅石”或“墨点石”。斑点状纹呈现于红、绿二石中,它一般与其它石纹并存于石间。点纹的颜色不尽相同:暗红石中纹色呈深紫色、棕色、黑色;绿石中呈墨绿、黑色不等。点状纹石料与其它纹型的石料在石质上并无太多的差别,仅其中含有较多的杂线。斑点处的石料较硬。所以发墨和贮墨则稍逊于其它石料,但因其石理间斑斑点点的趣纹,增强了其观赏收藏价值。“墨溅石”产于卡古沟、纳儿村北、喇嘛崖新窟中,为洮石中的中品。
  洮石中也有一种通体无石纹的石料,产于水泉湾洞窟中。这是水泉湾石料的一大特征。它以纯净、细嫩、颜色浅淡见长。石表带白色、乳白色鱼卵石膘者更佳,带玉白色油脂玉状石膘者次之,均为洮石中的上品石料。除水泉湾外,哈古直沟石、青岭山石、圈滩沟石中也有无纹型石料,但石膘多呈“墨溅霞”型,且含杂质脉线过多,仅为洸石中之下品。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