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石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47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石膘
分类号: TS933.2
页数: 3
页码: 517—519
摘要: 洮砚石料的表层,通常带有天然的石膘。这些石膘牢牢地附着在石料的表层,其颜色、质地、硬度都与石料有显著的差别。一般说来,石膘的结构比石料的松散,质地硬度均不如石料坚密,色泽呈米黄、桔红、土黄、金黄、淡紫、玉白等。在许多历史文献资料中将石膘记为石标,意为附在石表的一种标记。当地俗称:“膘”,并以“膘”论级差、优劣。认为膘在石中,犹如动物体内之脂肪。石质肌理越丰润细嫩,它的膘层就厚一些,光彩也就更鲜艳一些。所以,膘不仅是洮砚石料上的一种特殊标志,而且可以用它的“肥、瘦”来论石质的档次级差。用“膘”字表示,似乎更接近民间俗称的原意。
关键词: 洮砚志 石质 石膘

内容

洮砚石料的表层,通常带有天然的石膘。这些石膘牢牢地附着在石料的表层,其颜色、质地、硬度都与石料有显著的差别。一般说来,石膘的结构比石料的松散,质地硬度均不如石料坚密,色泽呈米黄、桔红、土黄、金黄、淡紫、玉白等。在许多历史文献资料中将石膘记为石标,意为附在石表的一种标记。当地俗称:“膘”,并以“膘”论级差、优劣。认为膘在石中,犹如动物体内之脂肪。石质肌理越丰润细嫩,它的膘层就厚一些,光彩也就更鲜艳一些。所以,膘不仅是洮砚石料上的一种特殊标志,而且可以用它的“肥、瘦”来论石质的档次级差。用“膘”字表示,似乎更接近民间俗称的原意。
  石膘与石料并非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石膘是夹杂在石料矿体中的侵入物体。按地矿学的解释,主矿体在变质期间,受地壳的强力运动,形成了许多垂直于沉积层的断裂缝隙,而岩浆在地壳深部的巨大压力下,迅速渗透、充填了这些缝隙,岩浆冷却后,凝结成固体状附着在矿体表层,这样就形成了 “石膘”。它的矿物成份与原矿体截然不同。
  石膘多属细晶岩类。是一种晶粒微细、偶成斑状的酸性脉岩。主要矿物为酸性斜长石、正长石和石英,一般呈浅黄色和灰白色。但它经围岩和矿体的互相矿化侵染,色泽也会呈金黄、桔红、纯白等。这些充当石膘的岩类,虽然呈脉状侵入深成岩体的裂隙中,但偶尔也存在于它的边缘及浅成岩中,再加上地壳运动变迁的因素,许多深成岩上升外露,有些石膘经风化、矿化后还会呈紫、褐、绿、土黄等杂色。石膘主要增加了砚石的观赏价值,它以其光泽、俏色与石料形成色泽上的对比。石膘的晶面多呈玻璃光泽,断面呈油脂光泽。硬度在摩氏2〜4度之间,解理中等。
  洮砚石料中的石膘,既是识别洮石真伪的标签,也是鉴别石质等级的依据之一。一般来说,膘肥层厚色泽鲜丽者,石质较优;反之,石质较劣。所以,石膘不仅是一方砚台的色彩点缀,也是衡量一方砚台石质等级和鉴别石料真伪的依据。
  洮河石料中的石膘按其自然状态和层理结构,大体可分以下几种:油脂状、松皮状、鱼鳞状、鱼卵状,脂玉状、墨溅霞(即蛇皮状)等。
  油脂状形如脂膏凝成,表面油腻光滑,丰腴若脂。目视感觉酷似在石料上涂了一层油漆。附着层厚约2毫米左右,无解理,硬度在摩氏1〜3度之间,断面呈贝壳光泽。油脂状石膘的附着力较强,本身质地柔韧。色有金黄、浅黄、奶油色、纯白等。以黄白二色为油脂状石膘的代表色。
  油脂状石膘附着于洮河绿石、紫石上。产于喇嘛崖宋、明、清各代洞窟中。石料储量较多。
  松皮状形如古松树皮,与石料纹理走向呈平行的片理构造,解理完全。片层半透明,色分金黄、土黄、淡黄等色。断面呈玻璃光泽,片理面呈松脂光泽。附着层薄厚不均,平均层厚约4毫米左右,硬度为摩氏2度。松皮状石膘的色泽以黄色为代表色,附着力较强,但其片层较松脆,雕琢利用时,奏刀易脱落。
  松皮状石膘仅附着于洮河绿石之中,产于喇嘛崖的新、老窟中,尤以宋代老窟中的最为驰名,石料储量大。
  鱼鳞状形如鱼鳞,呈定向斜面交错的片理构造,解理较完全,片层半透明,断面呈玻璃光泽,片理面呈丝绢光泽。色分白、淡黄、肉红。附着层厚约2~5毫米。这种石膘表面光泽的折射能力强,色彩斑烂多姿,其片状结构像鳞片附着在石料表层,层层迭迭,错落有致,更增添了砚台妩媚多姿的风韵。但这种石膘的附着力较差,雕琢利用时容易脱落,可谓其美中不足。这种石料储量较稀,仅产于喇嘛崖老窟之中,今已不多见。
  鱼卵状形如鱼卵,色如蜂蜡、蒸粟,呈鲕状结构凝结胶着于石料表面。膘层厚约4毫米左右,无解理,硬度仅在摩氏1〜2度之间。断面呈贝壳光泽,表面呈松脂光泽。色呈金黄、米黄、土黄、乳白数种,此种膘表面不平整,呈排列不规则的小米粒、蜂窝状。膘质柔软、附着力较强,便于雕琢利用。凡带此种石膘的石料,绝大多数色翠质嫩,有希罕的色纹,品级极高,是洮石中最名贵、最罕见的珍品,原产于喇嘛崖脚的水边石窟中。今洞窟虽已升出水面许多,但石料已近稀绝,储量极少。
  脂玉状形如羊脂玉,呈花岗变晶结构,由颗粒大致相等、镶嵌紧密的粒状物组成,解理不完全,硬度在摩氏4~6度之间。层厚1〜5毫米,色纯白如玉,呈珍珠光泽。这种石膘质地坚硬,附着力很强,与石料几成一体,能很好地雕琢利用。带此种石膘的石料仅产于水泉湾,储量较少。
  蛇皮状蛇皮状的石膘亦称为墨溅霞。膘如墨溅附于石表,底色多为紫、土黄、桔红、青灰不等,以土黄为主。蛇皮状石膘仅为一层薄膜平敷于石表,上面均匀密布墨点,点形有大有小,小如针尖,大如谷粒,大小相间,形如蛇皮。墨溅霞是由储藏在沉积层中的沉积型砂岩铜矿在岩石表层形成的矿物相。它是金属矿物黄铁矿和黄铜矿在岩石裂隙两壁上共同形成的薄膜状和星点状。黄色、土黄色薄膜是黄铁矿,墨色点为黄铜矿。带有墨溅霞蛇皮状石膘的石料在洮石矿带中分布最广,盛产于矿带的各个露头的采石点中。品级比前几种石膘的石料逊色,分别为洮石中的中下品。
  除以上几类膘形以外,尚有洮河紫石中带有的绿膘和紫红膘。表现的状态又有各式各样的,质地与普通脂玉、油脂膘差异不大。紫石中较常见的是白色石膘,绿色和紫红色膘的石料最为珍稀,是洮石中的珍品。
  洮砚石料中石膘的形状、质地、颜色各异,其形态多介于这种与那种之间,有些与原类形态的表相又不十分相似,只是概象而已,不必过分拘泥于规格、标准去识别。黄膘是洮石中最基本、最有代表性的膘色,带有黄膘的石料是质优量广的洮砚石料,它与翠绿的石料共同构成了绚烂多姿、珍奇典雅的色彩。正是:“洮砚贵如何!黄膘绿水波”。自宋代起,文人墨士就誉洮河绿石砚为“黄膘绿砚”。可见黄膘在砚台中的地位和身价不同凡响。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