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卓尼县志》 图书 |
唯一号: | 292520020230000474 |
颗粒名称: | 第二节 石理 |
分类号: | TS933.2 |
页数: | 2 |
页码: | 516—517 |
摘要: | 石理亦可称其为石料的矿体组织构成。因为洮砚石料带在岩层中并不是完整的一大块。它经过地壳无数次的动荡和变迁后,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块状、层状岩石。整个洮砚矿带就是由这些不同体积的岩石堆挤在一起而形成的。这层岩石原是整块的、较纯净的,沉积层岩,但在各个时期地壳的运动中发生断裂,并渗入同时期的岩浆,这些岩浆侵入体凝固后,形成各种薄厚不同、颜色不同、软硬不同、走向不同的膘、纹、脉、点,给原来纯净的石料肌理增加了新的成份。其中,有些在色彩上对石料起着点缀作用,经雕琢利用为俏色装饰,也不影响石料的使用价值;但有些却对石料有害无益,不仅它在某些方面降低了石料的使用价值,而且增加了雕琢难度。 |
关键词: | 洮砚志 石质 石理 |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