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石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47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石理
分类号: TS933.2
页数: 2
页码: 516—517
摘要: 石理亦可称其为石料的矿体组织构成。因为洮砚石料带在岩层中并不是完整的一大块。它经过地壳无数次的动荡和变迁后,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块状、层状岩石。整个洮砚矿带就是由这些不同体积的岩石堆挤在一起而形成的。这层岩石原是整块的、较纯净的,沉积层岩,但在各个时期地壳的运动中发生断裂,并渗入同时期的岩浆,这些岩浆侵入体凝固后,形成各种薄厚不同、颜色不同、软硬不同、走向不同的膘、纹、脉、点,给原来纯净的石料肌理增加了新的成份。其中,有些在色彩上对石料起着点缀作用,经雕琢利用为俏色装饰,也不影响石料的使用价值;但有些却对石料有害无益,不仅它在某些方面降低了石料的使用价值,而且增加了雕琢难度。
关键词: 洮砚志 石质 石理

内容

石理亦可称其为石料的矿体组织构成。因为洮砚石料带在岩层中并不是完整的一大块。它经过地壳无数次的动荡和变迁后,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块状、层状岩石。整个洮砚矿带就是由这些不同体积的岩石堆挤在一起而形成的。这层岩石原是整块的、较纯净的,沉积层岩,但在各个时期地壳的运动中发生断裂,并渗入同时期的岩浆,这些岩浆侵入体凝固后,形成各种薄厚不同、颜色不同、软硬不同、走向不同的膘、纹、脉、点,给原来纯净的石料肌理增加了新的成份。其中,有些在色彩上对石料起着点缀作用,经雕琢利用为俏色装饰,也不影响石料的使用价值;但有些却对石料有害无益,不仅它在某些方面降低了石料的使用价值,而且增加了雕琢难度。这里将洮砚石料的石理结构分“肤、肌、筋骨”来喻述:
  洮砚石料块层表皮有膘,色分黄、白、黑、紫、绿。状如鱼鳞、松皮、蜂蜡、油脂等,可喻为石“肤”;洮石肌体细密丰润,色分绿、红,结构紧密,可喻为石“肌”;石中所布脉络线条、杂质、铜钉,色有红、白、黄、黑,犹如玉中之瑕疵,可喻为石“筋”。
  肤肌是石之本,肤为章,肌为质。洮石料中有绿质黄章、绿质白章、红质黄章、红质绿章、紫质黄章、紫质白章、黑章等。其中最以绿质黄章者驰名中外。其余如绿质白章、紫质黑章者也甚为名贵。
  筋骨为石之疵、瑕。它虽然对鉴定石料真伪、品级高下起着重要的佐证标识作用,但毕竟对石无益,属石中杂质。洮砚石料中有硬筋、断瑕,有墨溅点、金星点等。
  喇嘛崖石又称“窝子石”、“崖石”,其石理结构最大的特征是膘肥肌嫩,而且越近河边越润朗。色泽明艳,筋骨稀少,偶尔有玉瑕夹杂其中。最显明的瑕疵是金星点一一铜钉。它象端砚的“眼”一样是辨认崖石的标志。一般来说,崖石中并非块块都含铜钉,可含铜钉的石料基本上都是崖石。崖石质肌翠绿,膘色金黄,且含大量水纹、云纹、气纹。有些石料中多种纹络相间,天然绘成奇幻的图案。洮石中,崖石品级最高,制成的砚台也最名贵。崖石又有老窟新窟之分,老窟在下,新窟在上;老窟离水近,新窟离水远;老窟石质优于新窟石。
  水泉石肌肤细嫩温润,色泽比崖石稍深,石膘也多为白色、奶油色或土黄色中带有小黑点。石膘层较崖石薄,纹络较清淡,有细线型水纹和淡色气纹。由于石料多接近地表,所含杂质也比崖石稍多,大多为白色玉筋瑕,其中也偶尔出现红、黄细线。
  纳儿石石肤表面的膘色焦黄,大多带有小黑点,亦称这类膘为“墨溅霞”。肤层较薄,色泽也较暗。石肌结构不甚均匀,硬度分布也有差别,尤其是水纹石料,色深处硬于色浅处。石料的色泽稍浅于水泉石,翠绿中夹有青灰成份,石中的杂质“筋骨”量也多于崖石和水泉石,“筋骨”中有黑红断瑕、白硬筋。石肌分红、紫、绿三色。
  卡古直沟石与青岭山砚洼咀石石质相差无几,前者略优于后者。原因是后者所在海拔高达三千多米,且多为风吹日晒,润气泄尽;前者虽亦受风化,但有溪水滋润,质地还算洮石中的中品,卡古直沟石色泽中,绿石稍带湖蓝、尚夹杂青灰成分。这两处石料的肤肌略显干燥,筋丝纵横交错,层理较紊乱。
  洮河紫石的肌理更为细腻,以喇嘛崖和纳儿村边的石料为最佳。紫石储量极少,仅夹杂在绿石矿带边缘,偶尔只能碰上一两窝子。紫石亦有膘,色分黄、白、绿。以地而异,喇嘛崖紫石有绿膘的最妙。紫石脉络小,发墨亦如绿石,但其暗红带紫如羊肝的色泽不如绿石生机盎然,且储量有限,得之不易。当今所出红紫石砚,尤物十难得一,多为劣等紫石刻成。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