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石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47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石质
分类号: TS933.2
页数: 9
页码: 515—523
摘要: 本章主要讲述卓尼县洮砚的石质,介绍了洮砚的特性、石理、石膘、石色、和石病等内容。
关键词: 卓尼县志 洮砚志 石质

内容

第一节特性
  洮砚石料的特性是:
  其一,结构细密。洮砚石料具有所有沉积岩中粘土岩类的基本结构,颗粒极细,粒径在0.01毫米以下,密度3.04克/厘米,左右,结构以紧密见长。且石料中兼含多种金属离子,不仅发墨快,而且墨汁细而有光泽。具有滑不拒墨,涩不滞笔的优点。
  其二,滋润滑腻。洮砚石料矿带濒临洮水,由温润之气精养,矿体中水份充足,石料抛光后手感滑腻,呵之即出水珠。由于它的石质结构紧密,水份不易散发,构成它既不渗水,又贮墨日久不干的特性,故以虽酷暑而倾墨不干之盛誉称雄于砚林。
  其三,硬度适中。洮砚石料的硬度为摩氏三度。作为砚材,恰到好处:既能抵御外来摩擦力而经久耐用,又软硬适中而便于雕琢。加上它板页岩结构劈理发育,石性温和,质硬而不脆,更为理想的砚材。
  其四,色泽典雅。洮砚石料呈翠绿色和赤紫、暗红三种颜色,且以绿色为主。它的绿色,不论从色相、色度、纯度、色性任何方面,均居诸砚之首。
  第二节石理
  石理亦可称其为石料的矿体组织构成。因为洮砚石料带在岩层中并不是完整的一大块。它经过地壳无数次的动荡和变迁后,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块状、层状岩石。整个洮砚矿带就是由这些不同体积的岩石堆挤在一起而形成的。这层岩石原是整块的、较纯净的 ,沉积层岩,但在各个时期地壳的运动中发生断裂,并渗入同时期的岩浆,这些岩浆侵入体凝固后,形成各种薄厚不同、颜色不同、软硬不同、走向不同的膘、纹、脉、点,给原来纯净的石料肌理增加了新的成份。其中,有些在色彩上对石料起着点缀作用,经雕琢利用为俏色装饰,也不影响石料的使用价值;但有些却对石料有害无益,不仅它在某些方面降低了石料的使用价值,而且增加了雕琢难度。这里将洮砚石料的石理结构分 “肤、肌、筋骨”来喻述:
  洮砚石料块层表皮有膘,色分黄、白、黑、紫、绿。状如鱼鳞、松皮、蜂蜡、油脂等,可喻为石“肤”;
  洮石肌体细密丰润,色分绿、红,结构紧密,可喻为石“肌”;石中所布脉络线条、杂质、铜钉,色有红、白、黄、黑,犹如玉中之瑕疵,可喻为石“筋”。
  肤肌是石之本,肤为章,肌为质。洮石料中有绿质黄章、绿质白章、红质黄章、红质绿章、紫质黄章、紫质白章、黑章等。其中最以绿质黄章者驰名中外。其余如绿质白章、紫质黑章者也甚为名贵。
  筋骨为石之疵、瑕。它虽然对鉴定石料真伪、品级高下起着重要的佐证标识作用,但毕竟对石无益,属石中杂质。洮砚石料中有硬筋、断瑕,有墨溅点、金星点等。
  喇嘛崖石又称“窝子石”、“崖石”,其石理结构最大的特征是膘肥肌嫩,而且越近河边越润朗。色泽明艳,筋骨稀少,偶尔有玉瑕夹杂其中。最显明的瑕疵是金星点一一铜钉。它象端砚的“眼”一样是辨认崖石的标志。一般来说,崖石中并非块块都含铜钉,可含铜钉的石料基本上都是崖石。崖石质肌翠绿,膘色金黄,且含大量水纹、云纹、气纹。有些石料中多种纹络相间,天然绘成奇幻的图案。洮石中,崖石品级最高,制成的砚台也最名贵。崖石又有老窟新窟之分,老窟在下,新窟在上;老窟离水近,新窟离水远;老窟石质优于新窟石。
  水泉石肌肤细嫩温润,色泽比崖石稍深,石膘也多为白色、奶油色或土黄色中带有小黑点。石膘层较崖石薄,纹络较清淡,有细线型水纹和淡色气纹。由于石料多接近地表,所含杂质也比崖石稍多,大多为白色玉筋瑕,其中也偶尔出现红、黄细线。
  纳儿石石肤表面的膘色焦黄,大多带有小黑点,亦称这类膘为“墨溅霞”。肤层较薄,色泽也较暗。石肌结构不甚均匀,硬度分布也有差别,尤其是水纹石料,色深处硬于色浅处。石料的色泽稍浅于水泉石,翠绿中夹有青灰成份,石中的杂质“筋骨”量也多于崖石和水泉石,“筋骨”中有黑红断瑕、白硬筋。石肌分红、紫、绿三色。
  卡古直沟石与青岭山砚洼咀石石质相差无几,前者略优于后者。原因是后者所在海拔高达三千多米,且多为风吹日晒,润气泄尽;前者虽亦受风化,但有溪水滋润,质地还算洮石中的中品,卡古直沟石色泽中,绿石稍带湖蓝、尚夹杂青灰成分。这两处石料的肤肌略显干燥,筋丝纵横交错,层理较紊乱。
  洮河紫石的肌理更为细腻,以喇嘛崖和纳儿村边的石料为最佳。紫石储量极少,仅夹杂在绿石矿带边缘,偶尔只能碰上一两窝子。紫石亦有膘,色分黄、白、绿。以地而异,喇嘛崖紫石有绿膘的最妙。紫石脉络小,发墨亦如绿石,但其暗红带紫如羊肝的色泽不如绿石生机盎然,且储量有限,得之不易。当今所出红紫石砚,尤物十难得一,多为劣等紫石刻成。
  第三节石膘
  洮砚石料的表层,通常带有天然的石膘。这些石膘牢牢地附着在石料的表层,其颜色、质地、硬度都与石料有显著的差别。一般说来,石膘的结构比石料的松散,质地硬度均不如石料坚密,色泽呈米黄、桔红、土黄、金黄、淡紫、玉白等。在许多历史文献资料中将石膘记为石标,意为附在石表的一种标记。当地俗称:“膘”,并以“膘”论级差、优劣。认为膘在石中,犹如动物体内之脂肪。石质肌理越丰润细嫩,它的膘层就厚一些,光彩也就更鲜艳一些。所以,膘不仅是洮砚石料上的一种特殊标志,而且可以用它的“肥、瘦”来论石质的档次级差。用“膘”字表示,似乎更接近民间俗称的原意。
  石膘与石料并非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石膘是夹杂在石料矿体中的侵入物体。按地矿学的解释,主矿体在变质期间,受地壳的强力运动,形成了许多垂直于沉积层的断裂缝隙,而岩浆在地壳深部的巨大压力下,迅速渗透、充填了这些缝隙,岩浆冷却后,凝结成固体状附着在矿体表层,这样就形成了 “石膘”。它的矿物成份与原矿体截然不同。
  石膘多属细晶岩类。是一种晶粒微细、偶成斑状的酸性脉岩。主要矿物为酸性斜长石、正长石和石英,一般呈浅黄色和灰白色。但它经围岩和矿体的互相矿化侵染,色泽也会呈金黄、桔红、纯白等。这些充当石膘的岩类,虽然呈脉状侵入深成岩体的裂隙中,但偶尔也存在于它的边缘及浅成岩中,再加上地壳运动变迁的因素,许多深成岩上升外露,有些石膘经风化、矿化后还会呈紫、褐、绿、土黄等杂色。石膘主要增加了砚石的观赏价值,它以其光泽、俏色与石料形成色泽上的对比。石膘的晶面多呈玻璃光泽,断面呈油脂光泽。硬度在摩氏2〜4度之间,解理中等。
  洮砚石料中的石膘,既是识别洮石真伪的标签,也是鉴别石质等级的依据之一。一般来说,膘肥层厚色泽鲜丽者,石质较优;反之,石质较劣。所以,石膘不仅是一方砚台的色彩点缀,也是衡量一方砚台石质等级和鉴别石料真伪的依据。
  洮河石料中的石膘按其自然状态和层理结构,大体可分以下几种:油脂状、松皮状、鱼鳞状、鱼卵状,脂玉状、墨溅霞(即蛇皮状)等。
  油脂状形如脂膏凝成,表面油腻光滑,丰腴若脂。目视感觉酷似在石料上涂了一层油漆。附着层厚约2毫米左右,无解理,硬度在摩氏1〜3度之间,断面呈贝壳光泽。油脂状石膘的附着力较强,本身质地柔韧。色有金黄、浅黄、奶油色、纯白等。以黄白二色为油脂状石膘的代表色。
  油脂状石膘附着于洮河绿石、紫石上。产于喇嘛崖宋、明、清各代洞窟中。石料储量较多。
  松皮状形如古松树皮,与石料纹理走向呈平行的片理构造,解理完全。片层半透明,色分金黄、土黄、淡黄等色。断面呈玻璃光泽,片理面呈松脂光泽。附着层薄厚不均,平均层厚约4毫米左右,硬度为摩氏2度。松皮状石膘的色泽以黄色为代表色,附着力较强,但其片层较松脆,雕琢利用时,奏刀易脱落。
  松皮状石膘仅附着于洮河绿石之中,产于喇嘛崖的新、老窟中,尤以宋代老窟中的最为驰名,石料储量大。
  鱼鳞状形如鱼鳞,呈定向斜面交错的片理构造,解理较完全,片层半透明,断面呈玻璃光泽,片理面呈丝绢光泽。色分白、淡黄、肉红。附着层厚约2~5毫米。这种石膘表面光泽的折射能力强,色彩斑烂多姿,其片状结构像鳞片附着在石料表层,层层迭迭,错落有致,更增添了砚台妩媚多姿的风韵。但这种石膘的附着力较差,雕琢利用时容易脱落,可谓其美中不足。这种石料储量较稀,仅产于喇嘛崖老窟之中,今已不多见。
  鱼卵状形如鱼卵,色如蜂蜡、蒸粟,呈鲕状结构凝结胶着于石料表面。膘层厚约4毫米左右,无解理,硬度仅在摩氏1〜2度之间。断面呈贝壳光泽,表面呈松脂光泽。色呈金黄、米黄、土黄、乳白数种,此种膘表面不平整,呈排列不规则的小米粒、蜂窝状。膘质柔软、附着力较强,便于雕琢利用。凡带此种石膘的石料,绝大多数色翠质嫩,有希罕的色纹,品级极高,是洮石中最名贵、最罕见的珍品,原产于喇嘛崖脚的水边石窟中。今洞窟虽已升出水面许多,但石料已近稀绝,储量极少。
  脂玉状形如羊脂玉,呈花岗变晶结构,由颗粒大致相等、镶嵌紧密的粒状物组成,解理不完全,硬度在摩氏4~6度之间。层厚1〜5毫米,色纯白如玉,呈珍珠光泽。这种石膘质地坚硬,附着力很强,与石料几成一体,能很好地雕琢利用。带此种石膘的石料仅产于水泉湾,储量较少。
  蛇皮状蛇皮状的石膘亦称为墨溅霞。膘如墨溅附于石表,底色多为紫、土黄、桔红、青灰不等,以土黄为主。蛇皮状石膘仅为一层薄膜平敷于石表,上面均匀密布墨点,点形有大有小,小如针尖,大如谷粒,大小相间,形如蛇皮。墨溅霞是由储藏在沉积层中的沉积型砂岩铜矿在岩石表层形成的矿物相。它是金属矿物黄铁矿和黄铜矿在岩石裂隙两壁上共同形成的薄膜状和星点状。黄色、土黄色薄膜是黄铁矿,墨色点为黄铜矿。带有墨溅霞蛇皮状石膘的石料在洮石矿带中分布最广,盛产于矿带的各个露头的采石点中。品级比前几种石膘的石料逊色,分别为洮石中的中下品。
  除以上几类膘形以外,尚有洮河紫石中带有的绿膘和紫红膘。表现的状态又有各式各样的,质地与普通脂玉、油脂膘差异不大。紫石中较常见的是白色石膘,绿色和紫红色膘的石料最为珍稀,是洮石中的珍品。
  洮砚石料中石膘的形状、质地、颜色各异,其形态多介于这种与那种之间,有些与原类形态的表相又不十分相似,只是概象而已,不必过分拘泥于规格、标准去识别。黄膘是洮石中最基本、最有代表性的膘色,带有黄膘的石料是质优量广的洮砚石料,它与翠绿的石料共同构成了绚烂多姿、珍奇典雅的色彩。正是:“洮砚贵如何!黄膘绿水波”。自宋代起,文人墨士就誉洮河绿石砚为“黄膘绿砚”。可见黄膘在砚台中的地位和身价不同凡响。
  第四节石色
  绿色是洮砚石料的代表色。虽然它因色彩的浓度不同而形成了深浅不同的墨绿、碧绿、辉绿、翠绿、淡绿、灰绿等色相,但它们统属色彩三间色中的绿色色系。
  一接触绿色,马上就会使人联想到碧绿的洮水和岸边的苍松翠柏。洮砚石料的色纹, 活脱脱一块洮水凝结的固体。它的绿色给人以素雅、健康、舒适、飘逸的感觉,象征着生机盎然的生命和郁郁葱葱的春天。
  洮砚石色按其色相来分类,大体可分墨绿、碧绿、辉绿、翠绿、淡绿、灰绿、暗红、淡紫八种:
  墨绿墨绿亦分深浅两种浓度。深色石料原曾产于卡古直沟,石质较细润,带有较多的杂质脉络及朱砂点,储量极少,古称曰“玄璞”,石料中因含不少断瑕、硬筋等杂质, 所以影响发墨和雕琢,石质仅为洮石中的中、下品,但因其色泽晶莹如玉,深受收藏家们的宠爱。
  呈浅色墨绿色相的石料极少,只在纳儿村北的石料矿点中偶尔采岀,它在矿层中仅夹有5〜6公分厚的一层,而且时断时现,并不经常碰到。这种稍浅的墨绿色相,大部分则呈现在喇嘛崖石的各种石料之中,它并不是石料通体的色相,而以石料肌理纹线的形式出现,以各种形象的线条,与石料浅纯度的绿色相对比,醒目地构成石料中多种奇幻的纹色图案。如镜盒中驰名的“墨海藏身”、砚盖上的“天女散花”、“云啸风头”,便是由这种墨绿色与碧绿石料天然搭配构画的杰作。
  碧绿绿色中稍显一点湖蓝成份,俗称曰:“鸭头绿”,色如鸭头绿羽,艳丽优雅,雍容大度。石质极细嫩,苍翠欲滴,呵之石面即出水珠,发墨效果最佳,贮墨时日最久。石色极似碧水一潭,石表普遍带有油脂、鱼鳞、松皮状的石膘,石理间多呈组合式粗线水波涟漪纹。石性秀嫩柔韧,极易随意雕琢。这种石料产于喇嘛崖下层石料矿的宋代老窟中,曾一度断苗,近年又从老窟旁边的新洞窟中发现,但储量不多,呈一薄层状夹在辉绿石料之中。碧绿石料是洮石中的珍品。
  辉绿俗称“鹦哥绿”,比碧绿色相纯度较高,色稍深而透亮,色彩平静素雅。石表通常带有鱼鳞、油脂、鱼卵、松皮等状的黄膘,间或还带有土黄色墨溅霞。石理间带有雾气、团濡状的云气纹,纹色若隐若现,图案奇幻无比。辉绿石料的优点还在于石理间很少有杂质岀现。即就是崖石最显眼的铜钉,也多岀现在碧绿石料中。再加上辉绿石的储量最广,多产于水泉湾,喇嘛崖新窟、卡布鹰子咀各点也有储藏。为洮石中的上、中品。
  翠绿色如碧叶,又似湖水,绿色中稍泛天蓝淡色,色彩柔和平稳,纯度稍淡于碧绿石料。石理较纯净,石表多带白色、土黄色石膘和墨溅霞。石间多呈细线型水波纹,也有带淡色朦胧状雾气纹的。翠绿石料间通常夹杂有较多的白玉瑕和土黄色断瑕,是石料的缺陷所在。这种石料主产于纳儿村、羊沙口、直沟等处,储量稍丰,石质居洮石之中。
  淡绿色似柳叶,绿中泛白,俗称“柳叶青”。色彩淡雅素静,娇而不艳。石质细嫩纯净,石理间极少杂质,亦无各式纹理,通体一色。石表以白色石膘和奶油色脂玉膘为明显特征。淡绿石料特产于水泉湾底晨的泉水洞窟之中,储量稀少,是洮砚石料中的珍稀品种。石质介于碧绿、辉绿石料之间。
  灰绿色泽绿中泛灰,呈石青色,色相浑浊,其绿色纯度最低。石理结构较粗糙,杂质筋线含量多,硬度较高,石表普遍带墨溅霞,很少有带黄、白石膘的。石理中间或也有水波纹、云气纹岀现。灰绿石料的发墨、贮墨效果较差,雕琢难度也较大,唯石料储量最丰,采掘最易,分布于整个洮砚石料矿带的各个边缘和露头处,石质为洮砚石料中的下品。
  喑红色如羊肝而稍显血红,俗称“䴙䴘血”。䴙䴘,音piti,一种水鸟,形状极象鸭,也称水鸭子,因它脖子处有一圈暗红微紫的斑纹,据说就是它的血色,洮河紫红石色与此相似,就以它命名。这种石料的颜色与端溪石色非常接近,但比端溪石稍艳丽,红色的成份稍大,含紫的成份稍小,调子稍显明快热烈。暗红石料结构细密,发墨快细有光泽,不耗墨,不损笔。石料除带有金黄色、白色、奶油色松皮、油脂膘外,偶尔还有带绿色石膘的。石理间均带有暗淡隐约之云气团濡石纹,形状奇幻,千姿百态。暗红石储量极少,曾一度产于喇嘛崖宋代老窟右侧。暗红石为洮石中的上品,可与辉绿石媲美。
  淡紫石产于纳儿村附近,石色淡紫,通体为均匀的水波纹,石料肌理较细密,仅次于暗红色石料。石表多带白色油脂膘。淡紫石料的杂质含量甚微,硬度适中,极便雕琢。石料石性温和,发墨快而贮墨不易干涸。石料储量小,是理想的制砚石料,石质居洮石之中。淡紫石料与暗红石料在石色上不易截然区分,它们历来被统称为洮河紫石。
  第五节石纹
  石纹指显现在石体间的各种自然纹路。洮砚之所以名闻遐迩,与它石料中美妙奇幻的石纹有着很大关系。从古到今,许多名人雅士对洮砚的赞赏除绿质黄章外,叹为观止的就是洮砚的石纹。宋黄庭坚诗曰:“洮州绿石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现代书法大师赵朴初先生也赞道:“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洮砚自宋代驰名以来,就被冠以“绿漪石”的美称。这里的“风漪”、“绿漪”即指洮砚的石纹。“漪”即水波浪纹, 再加上“风”,显现出那涟漪千层,碧痕历历的天然景致。洮砚的石纹大部分呈水波纹状,有千变万化、奇幻无穷的自然形态,虽说不能将洮砚石料中所有的天然形态严格地划分类别,但根据其大概相似之群像,分为以下几种纹理类型。
  水波纹型水波纹是洮砚石料中的代表型石纹。按其细密粗疏的程度,又有细纹和粗纹之分。细纹呈现岀微风徐起、水纹平缓,或密密的皱缬
  、或滑滑地舒展;粗纹则呈现出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线条。
  细纹的线条间隔较密,线条弧度不大,平滑舒展,纹线好像刚刚透脱于石理,又欲隐匿于石肌,纹与理的对比不强烈,反差较小,给人以恬静幽雅的情趣。带此种石纹的石料质地温润,同时普遍伴有油脂状黄膘,喇嘛崖新老窟中均产。近年水泉湾、纳儿新洞中也有生产。
  粗纹线条伸展的弧度较大,有些粗纹是由条状、块状和点状组合而成,浑然一体。组合层理的规律是:由下而上为条状——块状——点状纹合为一层。这种纹路的线条与石料肌体形成的反差大,对比强烈。画面粗犷奔放,波澜壮阔,倒海翻江。带这种纹理的石料储量较少,其名贵程度也比细纹石要稍高一些。它的石表几乎都带有鱼鳞、松皮、油脂状金黄色石膘,有时还带有金星点。这种石料多产于喇嘛崖宋、明代老窟中。
  水波纹型石料石质细嫩滑润。条纹的颜色多呈墨绿、深绿色。它与碧绿、辉绿、翠绿的石体肌理形成了一种同类色系间别致而又和谐统一的色彩对比。
  云纹型云纹型在石料中多呈不规则形的块状、带状和团絮状。它们或如薄云飘浮天际,或似乌云随风翻滚。有的像羽毛、.轻纱飘飞;有的像鱼鳞整齐排列;有的像牛群来往;有的像巉岩耸立;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猛虎,像奔马……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云纹型石纹还常常形成天然的图案。已出现于砚中较名贵的有“虎啸风头”、“恶龙入云”、“天上人间"、“天女散花”、“鹊桥待渡”、“雨湖泛舟”等。这些图案有些全为自然形成;有些则利用石膘、石纹的自然纹路创作而成。云纹的团状纹色深浅不一,它与石料肌理的基色形成了由浅入深的过渡,层次反差较小,整体感很强。云纹石的色泽虽说也是由辉、碧、翠绿色逐渐加深至墨绿,但艺术效果却与水波纹大不一样,犹如国画中的泼墨技法,给人以浑然一体,高深莫测,幻化无穷的神秘之感,从而更增强了它的艺术观赏价值。
  云纹型石料产于喇嘛崖老窟中,它伴生很薄的油脂状、鱼卵状黄膘。石质比粗线水波纹稍硬,劈理比水波纹石料稍差。但通体结构均匀,所含杂质极少,是较名贵的砚材。
  气纹型气纹型石料的纹路与云纹有些相似。区别之处在于:云纹的线条边缘与基色有明显差异,而气纹则无。气纹的纹线模糊不清,与石理基色间毫无色调线条型层次。犹如雾气弥漫,呈现出蒙蒙的块状、带状、团絮状的纹色,若隐若现,如水气浮津。气纹的颜色反差对比很小,纹色的饱和度比云纹、水波纹还要浅、淡。带气纹的石料几乎都伴生有鱼卵状石膘和墨溅霞斑点膘,石质也稍硬于水波纹石,石色均浅于绿色各石。它多产于水泉湾、喇嘛崖新窟、纳儿村北等矿带中。品级位列洮石之中。
  洮河暗红紫石料中的石纹多以气纹为主,云纹次之,水波纹型除存在于淡紫石之中外,极少出现在暗红石中。
  点状纹型石纹呈斑点状,点的颗粒有大有小。民间俗称曰:“墨溅石”或“墨点石”。斑点状纹呈现于红、绿二石中,它一般与其它石纹并存于石间。点纹的颜色不尽相同:暗红石中纹色呈深紫色、棕色、黑色;绿石中呈墨绿、黑色不等。点状纹石料与其它纹型的石料在石质上并无太多的差别,仅其中含有较多的杂线。斑点处的石料较硬。所以发墨和贮墨则稍逊于其它石料,但因其石理间斑斑点点的趣纹,增强了其观赏收藏价值。“墨溅石”产于卡古沟、纳儿村北、喇嘛崖新窟中,为洮石中的中品。
  洮石中也有一种通体无石纹的石料,产于水泉湾洞窟中。这是水泉湾石料的一大特征。它以纯净、细嫩、颜色浅淡见长。石表带白色、乳白色鱼卵石膘者更佳,带玉白色油脂玉状石膘者次之,均为洮石中的上品石料。除水泉湾外,哈古直沟石、青岭山石、圈滩沟石中也有无纹型石料,但石膘多呈“墨溅霞”型,且含杂质脉线过多,仅为洸石中之下品。
  第六节石病
  正如“玉有瑕疵,金无足赤”一样,洮砚石料也跟端溪下岩诸砚石料患有某些同病:石料中带有天然的瑕疵、脉络杂线之类的石病。它们或呈树枝状;或呈蛛网状;或是毫无规则地贯穿于石料之中。在这些瑕疵、脉络线条中,有些经过砚工的巧手雕琢利用,变废为宝,反而增强了砚台的观赏、收藏价值。但无须讳言,由于这些石病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砚台的使用价值。在洮砚石料品级鉴定的各种因素中,石料所含杂质的多寡是决定石质优劣的重要的因素。
  洮砚石料的石病类型概括有以下几种,其类别名称仍沿用当地砚工的习惯称谓。
  硬筋又称冰雪石、玉瑕。色纯白,半透明或不透明。石质坚硬如玉,硬度约在摩氏3~5度之间。以2毫米左右的层状组织横亘于石料之中。结构坚密无层理,断面呈玻璃光泽,磨光后犹如羊脂白玉,因又名曰“玉瑕”。
  白色玉瑕与白色石膘不同。虽说色相俱为白色,但石理走向各异。带有白色玉瑕的石料储藏于洮砚石料矿带的各个采石点。它的特征是本身石理走向不规则,硬度明显高于其所依附的石料母体,横亘石料之中,附着力极强,与母体劈理不明显,胶合坚固,整体如一。
  洮砚中的硬筋,犹如端石之眼,确为一大石病,但如能巧妙利用,进行艺术处理,仍可使其隐恶扬善,变丑为美,在艺术上取得岀人意料的效果。
  断瑕又称杂线,是存在、显现于石料中纵横交错的细线,粗细宽窄约在一毫米以下,线色分红、黄、黑、青不等。这些杂线因走向正好与石理走相交叉,犹如石之裂缝,隔断纹理,所以称其为“断瑕“断瑕中呈现形式最多的要数树枝状和蛛网状。树枝状断瑕线条呈黑色、青灰色,分布面积较大。蛛网状断瑕有红、棕、黄、白等色,分布面积次之。其余的断瑕都呈零星线条、无组合规律。带有断瑕的石料一般产于矿床接近地表的部分。其石质粗糙干燥,发墨、贮墨功效与所含断瑕线条的数量成反比,断瑕越多者石料品级越差。
  斑点石病中的斑点与石纹中的斑点有质的不同。石纹中的斑点与石料基本属同一色系,只是颜色的深浅有别,其质地跟石料大体上一致,硬度相似,肌理相同。石病中的斑点与石料本身形成明显的杂色对比,多呈黑、铁灰、青白、土黄等色相。斑点的石理结构也跟石料母体不同,不仅纹路走向不一致,硬度也比母体高得多,犹如树木身上的节疤,不论雕刻、使用,都不理想。
  铜钉又称为金星点,是一种夹杂在石料中的自然铜矿的矿物相。如铜丝、米粒夹在石中,直径约在2〜5毫米之间,矿物品位高,含量纯。铜钉经加工后,断面闪闪发光,除非经长期氧化后,才会呈现出灰黑色和铜锈绿色。铜钉若出现于堂底,同样会影响发墨。精明的砚工们通常以它作为点缀物,处理为图案画面中的龙睛、凤冠等,效果恰似镶嵌在石雕上闪闪耀目的金玉。铜钉的含量不多,剖面积不大,比较容易处理。如手艺高超,还会给画面增色不少。带有铜钉的石料产于喇嘛崖宋、明、清各代洞窟中,是当地所称谓的地道的“窝子石”。铜钉本身虽为石病,可它所借以依存的母体却是洮砚石料中的珍品。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