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道路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45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道路建设
分类号: F540.3
页数: 4
页码: 503—506
摘要: 本章主要讲述了卓尼县的道路建设,介绍了卓尼县的主要街道和防洪渠道等内容。
关键词: 卓尼县志 城建环保志 道路建设

内容

第一节主要街道
  一、主要街道建设
  人民街北起石油公司加油点,南至洮河大桥北端,南北纵贯县城,全长1500米,桥南与木耳路、〓儿路呈丁字状相接。人民街是县城的主街道之一,始修于明嘉靖年间,原长320米,民国期间曾在部分路面铺设石板,街道亦曾延长80余米,总长约400米,但路面坎坷不平。
  1953年岷合公路卓尼支线修复后,与主街相接。1956年后县城市区逐渐向南北延伸,使该街延伸长达500余米。1971年底,洮河大桥通车,市区居民开始向南北两端发展,人民街亦随之延伸拓展和整修。初为土砂混铺路面,1977年改铺为油渣路面,1988年被洪水冲毁后重新整修,仍铺设为油路。但由于地形所限呈北宽南窄,北高南低状。人民街是县城的中心街,其它所有街道均与其相接。沿街县属主要单位有:煤炭公司、广播站、检察院、食品公司、民贸公司、农业银行、柳林小学及部分居民住宅等。
  民主街始修于1956年,初为土砂混铺路面,1979年铺设柏油路.1988年被洪水冲毁,后加高拓宽,重新铺设。
  民主街东起人民街十字路口,西至城关粮站门口,全长210米,宽12米,是县城内主要街道之一。南北沿街主要单位有:县人大、政协、县委、县政府、县总工会、县招待所、城关粮站等。
  盘旋西路始修于60年代,初为土砂混铺路面,1979年改铺柏油路,1988年被洪水冲毁,后加高拓宽,重新铺设。
  盘旋西路西起人民街十字路口,东到盘旋路十字,全长210米,宽12米,是县城内主要街道之一。沿街主要单位由西至东分别是:民贸公司、邮电局、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影剧院、粮食局、电力公司等。
  大族路始修于50年代末期,由洮河林业局拓建,当时为土砂混铺路面,1979年改铺柏油路,1988年被洪水冲毁,后加高拓宽,部分路段改道,重新铺设为土砂路面。
  大族路东与人民街相接,西止白塔山脚,全长1100米,宽12米。此街所经文化馆、洮河林业局、上河村。
  木耳路木耳路原为人行便道,1958年岷麻公路全线通车后与〓儿路相接,发展为县乡公路乙级路面。1971年底卓尼大桥通车后始与人民街相接,并发展延伸为县城主要街道。1984年随岷麻公路进一步开拓,被定为国道乙三级路面。1990年改铺柏油路700米。沿街两侧的主要单位由西到东分别是供销社、手联社、汽车站、农林局、工交局、藏中、地毯厂、县法院、财政局等。
  木耳路西起洮河大桥南端,东到风味食品厂,全长1000米。
  〓儿路始修于1979年,全长1500米,东起洮河大桥南端,西止〓儿石嘴。:1984年在原土砂路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加高,并在道路两旁栽柏杨、翠柳,使沿途风光秀丽宜人。沿途有城关税务所、城关营业所、洮砚厂、民政局福利厂等单位。
  二、人行巷道
  上河街位于饮食服务公司北侧,主巷全长200米,宽3.5米。东与人民街相交,西止叉道处。该巷末尾分两支,一条向西北通向寺台子村,一条向西经500多米延伸到气象站门口,该巷成为市区最长的一条人行巷道之一。唐尕路位于县城唐尕川村,经唐尕川三队和二队居民住宅区,北起巴那沟口,南与马莲滩路相交,全长1500米。巷道宽窄因地不一,一般只能通行人、畜、架子车、小四轮等。
  马莲滩路位于唐尕川村,经唐尕川二队,较其它巷道平直。西与人民街相交,东止洮河林业局汽车队、大修厂,全长1500米,路基宽6米,能通行汽车。原为人行巷道,1977年由洮河林业局投资拓宽,现与滨河东路以土砂路面相接。
  寺坡子巷原称桃日路,系卓尼古城通往禅定寺院的古道,东起上城门,西至寺台子禅定寺山门,全长400余米。部分地段为石板路面,系明代拓建,后经数次修复,今已因多次水患坍毁为人行小道。
  三、街道桥梁
  卓尼县城傍山依水,洮河由西向东流经城南,上卓沟排洪河沟与人民街呈平行状穿城而过,一到汛期,街道东西两侧居民虽近在咫尺,却似天涯相隔,历代人民深受其苦。1971年在城南洮河上新建起第一座钢混双曲拱五孔大桥,并在城区的排洪沟上修建了数座桥涵,截止1989年已形成交错有致的桥涵多处,将县城人民街两侧的市区连为一体。
  卓尼县洮河大桥始修于1971年1月,位于人民街南端,越桥与南岸木耳街相交, 全长175米,高12.24米(不计栏杆)。
  街道小桥主要集中在人民街东侧的排洪沟上。建国初整个排洪沟曾全由木板覆盖,后遭水毁。70年代复修数座巷口木板小桥。1988年县城遭到洪水袭击,所有沿途桥涵荡然无存。1989年在治理防洪工程时重新修筑钢混结构小桥6座,其中人行桥4座,可供各种车辆通行的小型桥梁2座,分别修筑在盘旋西路与人民街相交处与滨河东路口。4座人行小桥分别修筑在藏族小学门口、广播局门口、防疫站门口、唐尕川巷口。桥型均为混凝土结构平板桥,跨度长8米,桥宽4米。2座简易木桥分别修筑在新华书店北侧的马莲滩路口和县医药公司门口,均为纯木结构,并在桥面铺设木板,能通行各种车辆。
  第二节防洪渠道
  卓尼城区大部分位于洮河北岸上卓沟口冲积扇上,有上卓沟,冰角沟,左那沟洪水泄道由北向南通过市区,由于县城呈南低北高的倾斜地势,更助长了山洪施虐逞威,致使县城水患连年,上卓沟流域尤甚,因其植被较差,水域面积宽阔,洪水掺杂着泥石流,淤积河床,成灾最重。仅建国后的40余年就有过多次大的水灾发生,其中1953年、1987年、1988年、1989年造成市区毁灭性的重灾。
  一、洮河防洪堤坝修筑
  洮河流经县城区约5公里,其354平方公里流域面积,成为县城防洪治理区。沈河水流不稳定,汛期最大月流量(7月)196立方米/秒,枯水期月流量(2月)仅为30.2立方米/秒。新中国建立以前洮河沿岸树木茂密,居民多住北岸坡地,洸河洪水影响甚微,建国后,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洮河已对县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构成威胁。1954年开始修筑防洪堤坝,同年完工,完成土石方6167.3立方米,浆砌石方1776立方米,干砌块石616.5立方米。1972年随着洮河大桥的建成,又修筑加高两岸河堤,是年浆砌大桥上游堤坝1203立方米。1982年后又陆续修筑大桥下游河堤,沿岸浆砌堤坝800余米,干砌铁丝网堤500多米,原堤身加高至2.5米,宽0.70米。
  二、上卓沟防洪渠道修筑
  上卓沟全长6.27公里,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涵水性能极差,旱期沟岔干涸,汛期积水成灾。建国初只注重建设街区防洪工程,修筑泻洪渠口,这些措施阻挡不了特大洪水侵袭。1989年起逐步转入截源工程,修筑了部分区段堤坝,疏通了排洪渠道。1987年、1988年重灾后,国家大力投资,分段加固,新修堤防4.5公里。灾后,甘肃省水利厅工程地质队以生物、工程及流域管理相结合的措施,提出了上、中、下游统一规划,山、水、林、田综合治理的原则。对上卓沟洪域采用上稳、中拦、下排的具体治理方案,并于1987、1989年两次列项投资507万元,修筑上卓主沟至城区段2500米河堤,修筑涵洞,防冲坝数处,修筑8条支沟及主河道拦截坝16个。
  三、冰角沟防洪渠道修筑
  冰角沟位于上河村北,注水洮河,流域面积1209平方公里,沟道全长2.1公里。2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14.2立方米/秒,5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18.2立方米/秒。沿沟坡岸破损坍塌严重,易发洪灾。1988年重灾后,修筑长230米的阶梯排洪渠1条,排洪渠采用浆砌块石衬砌,每10米设置一道横向伸缩缝。该渠坚固平直,泥沙不易淤积堤内,此处水患得到了根治。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