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体环卫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45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文体环卫设施
分类号: R165
页数: 3
页码: 500—502
摘要: 1950年前县境文化、体育及环卫事业落后,设备简陋.除有一个图书馆,一个篮球场外,无其它设施。建国后随着文化、体育、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各项设施也日新月异,逐渐改观。至1989年相继新建、扩建起人民礼堂、县影剧院、县新华书店、县图书馆、县体育场等,还新建数处亭台、公厕、垃圾箱等公用环卫设施。
关键词: 城建环保志 城镇建设 文体环卫

内容

1950年前县境文化、体育及环卫事业落后,设备简陋.除有一个图书馆,一个篮球场外,无其它设施。建国后随着文化、体育、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各项设施也日新月异,逐渐改观。至1989年相继新建、扩建起人民礼堂、县影剧院、县新华书店、县图书馆、县体育场等,还新建数处亭台、公厕、垃圾箱等公用环卫设施。
  一、文化设施
  (一)县人民礼堂1956年于民主街南侧(今县总工会驻址)建成一座可容800余观众的人民礼堂,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两层楼阁式建筑,横跨度18米,由门厅(两层)、观众池、舞台三部分组成。观众池有木质长条椅座位800个,在当时该礼堂堪称县内大型建筑,至1985年拆除。
  (二)县影剧院1982年12月建成交付使用,位于盘旋西路南侧。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投资65.2万元,钢、砖混结构,由前厅、观众池、乐池、舞池、化妆室、道具房组成。前厅有三层,占地面积138平方米,一楼为门厅,东西两侧有票房,二楼为机房,三楼为会议室。观众池容积3838立方米,长25.4米,宽20.7米,高7.3米,地面最大坡度1:5,内设翻板式折叠硬座1050个。剧院装配隔音、灯光、消防等设施,东西两侧设有安全门。舞台前端为乐池,可供单管制乐队或混合乐队50人演奏。舞台装有滑轮式启幕设施,台面为12X12米的正规建筑,有幻灯池、道具房及天池,可供大中型歌舞剧的演出。后台有男女化妆室各一间,使用面积108平方米,化妆室与舞台间有2米宽的过场走道1条。卓尼影剧院属正规的大型剧场,其建筑规模、音响效果、结构形式在甘南州内首屈一指。
  (三)县文化馆位于大族路南侧,1984年建成两幢文化办公及图书、放映录像的二层砖混结构平顶楼,建筑面积945.2平方米。其中东楼一楼为放像、娱乐活动场所,二楼为图书阅览室。西楼为办公用房。
  (四)县新华书店楼始建于1982年3月,位于人民街东侧。为二层砖混单面平顶楼,建筑面积250平方米,营业面积100平方米。二楼为办公室及宿舍,一楼为营业部,内设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课本、图片、少儿读物、音响、其他岀版物等9个专柜。
  二、体育设施
  民国11年(1922年)土司衙门在洮河北岸柳林内修建了第一个体育场,南北长,东西宽。为简易型泥土混铺场地。当时无足球、篮球、排球等教具,亦无看台设置,只能进行小型简易体育运动,供赛跑、跳绳、铁环、民族舞蹈演出之用。此后,随着学校的增多,至1936年县境公共体育场地增加了3处,项目亦不断增多。
  (一)县体育场始建于1972年12月,位于县一中东南侧,占地面积19.8亩,其中修筑田径跑道350米,设一个南北长110米,东西宽65米的土砂混铺面足球场地,另在跑道边缘设3个篮球场。场周筑有水泥砖围墙,东端有看台。
  (二)县灯光球场早在1971年,县体委在原人民礼堂门前空地修建了一个水泥地坪灯光球场(今县总工会驻地),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架设1千瓦碘钨灯24个,并设阶梯看台。至1985年因修建总工会而将原设施搬迁到柳林场文化馆院内。
  三、环卫设施
  卓尼县城环山依水,风景清秀,但由于上卓、冰角等沟的排洪河道的南北切割,造成市区条块不一,建筑零乱的局面,使县城的环卫工作遇到一定困难。
  建县初期,人口稀少,环境卫生差,垃圾随处可见,无固定堆放地。自50年代以来,开始重视街区卫生,并在主要街道人民街设垃圾箱5只,均为木板制成,定期雇人清运。1970年以来改木质垃圾箱为砖结构垃圾箱,新增到10多只,同时修建公厕4处。1980年组建清洁队伍,当时有8名临时清洁工,4辆架子车,每日清扫,定期清箱。1988年垃圾箱被洪水冲毁,公厕增加到6所,清洁队伍8人,日清垃圾1.6吨,年清运量达590吨。
  卓尼县历年基本建设投资单位,万元续表一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