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机关公用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45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机关公用建筑
分类号: F294
页数: 3
页码: 498—500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卓尼县城市建设中,地方党政部门机关公用建筑的比重约占总数的50%。至1989年公用建筑面积达2.3万余平方米。机关公用房屋的更新亦较频繁,大体经历了借用旧建筑一土木结构平房一砖木结构瓦房一一钢混结构楼房4个更新阶段。1949年至1955年间,县地方党政机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着手政权建设,大多借住旧司令部、设治局、庙宇、民房等旧房屋办公。自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才逐渐建了一些土木结构的平房、瓦房。直至1976年以后,这些使用将近20年左右的房屋才被一部分砖木结构的瓦房所替代。机关公用楼房的兴起始于80年代初、中期,随着商贸业、文化事业建设的发展,县城内已有相当规模的楼房建设,为了防止洪水侵扰,美化市容和改善职工办公条件,县四大班子亦分别更新旧房,先后建起了楼房,结束了机关公用建筑的平房历史。
关键词: 城建环保志 城镇建设 公用建筑

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卓尼县城市建设中,地方党政部门机关公用建筑的比重约占总数的50%。至1989年公用建筑面积达2.3万余平方米。机关公用房屋的更新亦较频繁,大体经历了借用旧建筑一土木结构平房一砖木结构瓦房一一钢混结构楼房4个更新阶段。1949年至1955年间,县地方党政机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着手政权建设,大多借住旧司令部、设治局、庙宇、民房等旧房屋办公。自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才逐渐建了一些土木结构的平房、瓦房。直至1976年以后,这些使用将近20年左右的房屋才被一部分砖木结构的瓦房所替代。机关公用楼房的兴起始于80年代初、中期,随着商贸业、文化事业建设的发展,县城内已有相当规模的楼房建设,为了防止洪水侵扰,美化市容和改善职工办公条件,县四大班子亦分别更新旧房,先后建起了楼房,结束了机关公用建筑的平房历史。
  卓尼县人大政协办公大楼始建于1982年,位于民主街北侧,总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为砖混结构三层单面楼,有水暖设施。
  中共卓尼县委办公大楼始建于1986年9月,位于民主街南侧,建筑面积2176平方米,投资39万元。为砖混结构四层双面楼,有水暖设施。县委办公室、政研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机关党委、政法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团县委、信访办、妇联等党群部门均在此楼办公。
  卓尼县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始建于1990年6月,位于民主街北侧,建筑面积4091平方米,投资140万元,为6层戴帽砖混结构单面楼,并安装了水暖设备。政府所属机关中有27个单位在此楼办公,依次为:一楼:残联、乡镇局、档案局(馆)、边界办、民政局、计生委。二楼:宗教局、卫生局、爱卫会、土管局、监察局、审计局。三楼:经计委、政府办公室、劳动人事局、劳动保险局。四楼:科委、统计局、扶贫办、体委、司法局、城建局。五楼:地震办公室、县志办公室、保密局、农区办、法制局等。
  县总工会工人俱乐部楼始建于1985年,位于民主街南侧,建筑面积830平方米,投资17万元,为砖混结构三层单面戴帽楼,其建筑风格独特,颇具民族特色。此楼内除县总工会办公室外,尚设招待室(16个床位)、游艺室、图书阅览室等。
  县政府招待所楼始建于1987年10月,位于民主街西端,建筑面积1635平方米,投资30万元。为砖混结构四层单面平顶楼。政府招待所楼内共有68个住宿床位。
  县防疫站大楼始建于1985年,位于人民街东侧,建筑面积961平方米,投资18.1万元,为砖混结构三层双面平顶楼。内设透视室、办公室、检疫室、防疫室等,
  县建设银行楼始建于1987年9月,位于盘旋西路北侧,建筑面积550平方米,投资10.1万元,为砖混结构三层单面楼,内设营业室、办公室及职工单人宿舍。
  县农业银行楼始建于1982年7月,位于人民街中端,建筑面积748平方米,投资13.5万元。为两层单面戴帽楼,砖混结构,内设业务股室9个。
  县工商银行楼始建于1990年7月,位于盘旋西路,建筑面积1015平方米,投资32万元。为三层戴帽砖混框架结构,外部装修华丽美观,内设四股二室、营业室及单人宿舍。
  县畜牧局大楼始建于1986年,位于盘旋路南侧,建筑面积799.2平方米,投资47万元,为砖混结构四层单面楼。由畜牧系统的畜牧局、兽医站、草原站等3个机关合用。
  卓尼县商业食品综合楼始建于1986年11月.位于人民街中心,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投资300万元。为三层砖混结构单面平顶楼,一楼360平方米为食品公司营业使用,共9间铺面,二楼、三楼分别由食品公司、商业局作为机关办公用房。
  县一中教学楼始建于1984年9月,位于马莲滩路北侧,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投资50万元,属砖混结构三层丁字形楼。内设办公室、教导处,20间标准教室,5间教研室,2间实验室,1间仪器室共55间,并建有一阶梯教室,设13排156座。
  藏族中学教学大楼始建于1987年6月,位于桥南木耳路西侧,建筑面积2023.33平方米,投资33万元,为三层砖混结构单面戴帽楼,内设12间教室,4间教研室及教导处、办公室、仪器室、会议室等。
  藏族中学职工住宿楼始建于1987年8月,位于桥南木耳路西侧,共两栋,均为砖混结构三层单面平顶楼。建筑面积共1510平方米,投资22万元,共有宿舍46间。
  党校教学大楼始建于1987年8月,位于滨河路东端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投资13万元,为三层砖混结构单面楼,内设阅览室3间,图书室3间,教室3间,行政会议室2间,教师办公室2间,校长、副校长办公室各1间,秘书、会计办公室各1间,总计17间。
  卓尼县1980-1990主要房屋建筑面积单位:平方米续表一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