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卓尼县志》 图书 |
唯一号: | 292520020230000449 |
颗粒名称: | 第二章 城镇建设 |
分类号: | F299.21 |
页数: | 8 |
页码: | 596—503 |
摘要: | 卓尼曾在明嘉靖年间由第五任土司杨臻建筑一座船形古城。古城骑跨在桃日山和左纳山之间与上卓沟冲积扇的接合处。原城廓垣墙周长1210米,城廓座北向南,呈南低北高倾斜状,中间仅有一条长约400余米的坡形街道,与街道平行的右侧为排洪渠道直通洮河。城廓除上下两个城门洞是用砖石砌成外,其余城垣由板夯土筑。街道路面因屡遭洪水袭击而铺有高低不平的石板。建国前的土司衙门、设治局及店铺、居民均拥挤在街道左侧大约2000平方米的台地上,其余居民则居住在城外的唐尕川、寺台子、上河等处,沿袭近400年,其落后拥挤状况可知一二。 新中国成立后,县城建设飞速发展,首先开发利用了古城至洮河北岸之间的冲积滩地。县委、县人委等地方党政机关先后在此落脚,原街道至洮河岸畔的马路两旁,划归商贸机构开设店铺。从此,卓尼县城的政治、经济中心逐渐南移。1971年洮河大桥竣工后,又开始向洮河南岸发展,在原南岸的砂砾荒滩上建成了新市区。现在的卓尼县城占地面积约是原古城的8~10倍。 |
关键词: | 卓尼县志 城建环保志 城镇建设 |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