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镇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44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城镇建设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8
页码: 596—503
摘要: 卓尼曾在明嘉靖年间由第五任土司杨臻建筑一座船形古城。古城骑跨在桃日山和左纳山之间与上卓沟冲积扇的接合处。原城廓垣墙周长1210米,城廓座北向南,呈南低北高倾斜状,中间仅有一条长约400余米的坡形街道,与街道平行的右侧为排洪渠道直通洮河。城廓除上下两个城门洞是用砖石砌成外,其余城垣由板夯土筑。街道路面因屡遭洪水袭击而铺有高低不平的石板。建国前的土司衙门、设治局及店铺、居民均拥挤在街道左侧大约2000平方米的台地上,其余居民则居住在城外的唐尕川、寺台子、上河等处,沿袭近400年,其落后拥挤状况可知一二。 新中国成立后,县城建设飞速发展,首先开发利用了古城至洮河北岸之间的冲积滩地。县委、县人委等地方党政机关先后在此落脚,原街道至洮河岸畔的马路两旁,划归商贸机构开设店铺。从此,卓尼县城的政治、经济中心逐渐南移。1971年洮河大桥竣工后,又开始向洮河南岸发展,在原南岸的砂砾荒滩上建成了新市区。现在的卓尼县城占地面积约是原古城的8~10倍。
关键词: 卓尼县志 城建环保志 城镇建设

内容

卓尼曾在明嘉靖年间由第五任土司杨臻建筑一座船形古城。古城骑跨在桃日山和左纳山之间与上卓沟冲积扇的接合处。原城廓垣墙周长1210米,城廓座北向南,呈南低北高倾斜状,中间仅有一条长约400余米的坡形街道,与街道平行的右侧为排洪渠道直通洮河。城廓除上下两个城门洞是用砖石砌成外,其余城垣由板夯土筑。街道路面因屡遭洪水袭击而铺有高低不平的石板。建国前的土司衙门、设治局及店铺、居民均拥挤在街道左侧大约2000平方米的台地上,其余居民则居住在城外的唐尕川、寺台子、上河等处,沿袭近400年,其落后拥挤状况可知一二。
  新中国成立后,县城建设飞速发展,首先开发利用了古城至洮河北岸之间的冲积滩地。县委、县人委等地方党政机关先后在此落脚,原街道至洮河岸畔的马路两旁,划归商贸机构开设店铺。从此,卓尼县城的政治、经济中心逐渐南移。1971年洮河大桥竣工后,又开始向洮河南岸发展,在原南岸的砂砾荒滩上建成了新市区。现在的卓尼县城占地面积约是原古城的8~10倍。
  第一节商店设施
  —、国营商店
  早在宋元时期,官方就在县境进行茶马交易,明洪武后,仍沿袭旧制。自清康熙间,茶马制终止,此地民间商贸中心集中至洮州卫新城和旧城两地,卓尼虽在其间,但商贸发展缓慢,店铺寥寥无几。建国后,国营商贸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以民贸、食品、农副为主体的国营经济商业网点。县城即为当地的商贸中心,商店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布满街道。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商业店铺更是见缝插针,星罗棋布,占据了所有空闲地带,使县城商业店铺建设达到历史最高峰。
  (一)卓尼县民贸公司各商店1952年卓尼县民族贸易公司成立,组成8个营业购销组,有临时门市部两处。1954年建成2个土木结构建筑面积共70多平方米的固定销售点。1978年建成砖木结构仓库6栋,门市营业处5个,建筑面积合500多平方米。截止1989年共建成大小商品销售店5处,建筑面积1198.4平方米。
  五交化门市部:始建于1978年,位于盘旋西路路口。营业占地面积190平方米,均为砖木结构瓦房,由于地处十字路拐弯处,所以呈半圆形建筑,是卓尼县最大的五金商店。
  批零门市部:始建于1980年,位于人民街,距十字路口30米处,建筑面积11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瓦房。
  综合门市部:始建于1971抨,位于人民街西侧。建筑面积673.4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瓦房,内有布匹、鞋帽、针织、文具、日杂、百货等铺面,是县城内最大的百货商店。
  服装门市部:始建于1982年,位于人民街批零门市部左侧,原为简易铺面,后改建为砖混平顶房,建筑面积90平方米。
  桥南综合楼一楼门市部:始建于1986年,位于桥南木耳路口,营业占地面积60平方米。此综合楼为四层楼房,是由工商、物价、民贸、食品、公安、司法等6个单位投资建成,一楼右侧门市部分给民贸公司,左侧归属食品公司,其余二、三、四楼驻有城关派出所、县物委、城关工商所、公证处、法律顾问处、房管所等单位。
  (二)卓尼县食品公司门市部
  卓尼县肉食副食品门市部:1976年由县食品公司在主街西侧初建,包括1个肉食、2个副食铺面,为砖木结构两层楼,底层是营业铺面,共6大间120平方米,上层是公司办公室。门市部后院建有仓库5间,占地100平方米,1986年建成三层商业食品大楼一幢,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其中底层9大间是营业铺面包括1个肉食门市部,2个副食门市部。
  桥南副食品门市部:始建于1986年,位于木耳路口桥南综合楼一楼左侧,营业建筑面积360平方米。该门市部居于综合楼底层,与民贸门市部分占左右。
  (三)卓尼县农副公司门市部至1989年共有营业网点65个,占地面积35700平方米,营业面积达16000平方米,其中在县城市区有较大的营业铺面3个。
  日杂门市部:始建于1968年,位于人民街东侧,占地面积250平方米,营业面积200平方米。
  货栈门市部:始建于1974年,位于盘旋西路路口,占地面积140平方米,营业面积100平方米。
  桥南中心门市部:始建于1978年,位于木耳路口北侧,占地面积420平方米,营业面积360平方米,是与多坝供销社合建的。其后即是公司院落,建修有仓库、公司办公室等。
  二、私营商店
  清代,当地的民间经贸曾一度出现生机,但多属临时摊点流动经营。经民国年间的战乱,商业再度萧条,至民国末年卓尼县城内仅有小铺面5处及禅定寺门口的小摊点5个。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注重壮大国营经济的同时,鼓励发展私营经济,自80年代初期起,县城内的个体工商户异军崛起,形成今天具有相当规模的商店网络。截止1989年有个体商户铺面473处,占地面积5355.27平方米,建筑面积1559.3平方米。这些个体店铺规模虽小,但货物繁杂,经营门类应有尽有,琳琅满目。
  第二节机关公用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卓尼县城市建设中,地方党政部门机关公用建筑的比重约占总数的50%。至1989年公用建筑面积达2.3万余平方米。机关公用房屋的更新亦较频繁,大体经历了借用旧建筑一土木结构平房一砖木结构瓦房一一钢混结构楼房4个更新阶段。1949年至1955年间,县地方党政机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着手政权建设,大多借住旧司令部、设治局、庙宇、民房等旧房屋办公。自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才逐渐建了一些土木结构的平房、瓦房。直至1976年以后,这些使用将近20年左右的房屋才被一部分砖木结构的瓦房所替代。机关公用楼房的兴起始于80年代初、中期,随着商贸业、文化事业建设的发展,县城内已有相当规模的楼房建设,为了防止洪水侵扰,美化市容和改善职工办公条件,县四大班子亦分别更新旧房,先后建起了楼房,结束了机关公用建筑的平房历史。
  卓尼县人大政协办公大楼始建于1982年,位于民主街北侧,总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为砖混结构三层单面楼,有水暖设施。
  中共卓尼县委办公大楼始建于1986年9月,位于民主街南侧,建筑面积2176平方米,投资39万元。为砖混结构四层双面楼,有水暖设施。县委办公室、政研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机关党委、政法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团县委、信访办、妇联等党群部门均在此楼办公。
  卓尼县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始建于1990年6月,位于民主街北侧,建筑面积4091平方米,投资140万元,为6层戴帽砖混结构单面楼,并安装了水暖设备。政府所属机关中有27个单位在此楼办公,依次为:一楼:残联、乡镇局、档案局(馆)、边界办、民政局、计生委。二楼:宗教局、卫生局、爱卫会、土管局、监察局、审计局。三楼:经计委、政府办公室、劳动人事局、劳动保险局。四楼:科委、统计局、扶贫办、体委、司法局、城建局。五楼:地震办公室、县志办公室、保密局、农区办、法制局等。
  县总工会工人俱乐部楼始建于1985年,位于民主街南侧,建筑面积830平方米,投资17万元,为砖混结构三层单面戴帽楼,其建筑风格独特,颇具民族特色。此楼内除县总工会办公室外,尚设招待室(16个床位)、游艺室、图书阅览室等。
  县政府招待所楼始建于1987年10月,位于民主街西端,建筑面积1635平方米,投资30万元。为砖混结构四层单面平顶楼。政府招待所楼内共有68个住宿床位。
  县防疫站大楼始建于1985年,位于人民街东侧,建筑面积961平方米,投资18.1万元,为砖混结构三层双面平顶楼。内设透视室、办公室、检疫室、防疫室等,
  县建设银行楼始建于1987年9月,位于盘旋西路北侧,建筑面积550平方米,投资10.1万元,为砖混结构三层单面楼,内设营业室、办公室及职工单人宿舍。
  县农业银行楼始建于1982年7月,位于人民街中端,建筑面积748平方米,投资13.5万元。为两层单面戴帽楼,砖混结构,内设业务股室9个。
  县工商银行楼始建于1990年7月,位于盘旋西路,建筑面积1015平方米,投资32万元。为三层戴帽砖混框架结构,外部装修华丽美观,内设四股二室、营业室及单人宿舍。
  县畜牧局大楼始建于1986年,位于盘旋路南侧,建筑面积799.2平方米,投资47万元,为砖混结构四层单面楼。由畜牧系统的畜牧局、兽医站、草原站等3个机关合用。
  卓尼县商业食品综合楼始建于1986年11月.位于人民街中心,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投资300万元。为三层砖混结构单面平顶楼,一楼360平方米为食品公司营业使用,共9间铺面,二楼、三楼分别由食品公司、商业局作为机关办公用房。
  县一中教学楼始建于1984年9月,位于马莲滩路北侧,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投资50万元,属砖混结构三层丁字形楼。内设办公室、教导处,20间标准教室,5间教研室,2间实验室,1间仪器室共55间,并建有一阶梯教室,设13排156座。
  藏族中学教学大楼始建于1987年6月,位于桥南木耳路西侧,建筑面积2023.33平方米,投资33万元,为三层砖混结构单面戴帽楼,内设12间教室,4间教研室及教导处、办公室、仪器室、会议室等。
  藏族中学职工住宿楼始建于1987年8月,位于桥南木耳路西侧,共两栋,均为砖混结构三层单面平顶楼。建筑面积共1510平方米,投资22万元,共有宿舍46间。
  党校教学大楼始建于1987年8月,位于滨河路东端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投资13万元,为三层砖混结构单面楼,内设阅览室3间,图书室3间,教室3间,行政会议室2间,教师办公室2间,校长、副校长办公室各1间,秘书、会计办公室各1间,总计17间。
  卓尼县1980-1990主要房屋建筑面积单位:平方米续表一
  第三节文体环卫设施
  1950年前县境文化、体育及环卫事业落后,设备简陋.除有一个图书馆,一个篮球场外,无其它设施。建国后随着文化、体育、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各项设施也日新月异,逐渐改观。至1989年相继新建、扩建起人民礼堂、县影剧院、县新华书店、县图书馆、县体育场等,还新建数处亭台、公厕、垃圾箱等公用环卫设施。
  一、文化设施
  (一)县人民礼堂1956年于民主街南侧(今县总工会驻址)建成一座可容800余观众的人民礼堂,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两层楼阁式建筑,横跨度18米,由门厅(两层)、观众池、舞台三部分组成。观众池有木质长条椅座位800个,在当时该礼堂堪称县内大型建筑,至1985年拆除。
  (二)县影剧院1982年12月建成交付使用,位于盘旋西路南侧。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投资65.2万元,钢、砖混结构,由前厅、观众池、乐池、舞池、化妆室、道具房组成。前厅有三层,占地面积138平方米,一楼为门厅,东西两侧有票房,二楼为机房,三楼为会议室。观众池容积3838立方米,长25.4米,宽20.7米,高7.3米,地面最大坡度1:5,内设翻板式折叠硬座1050个。剧院装配隔音、灯光、消防等设施,东西两侧设有安全门。舞台前端为乐池,可供单管制乐队或混合乐队50人演奏。舞台装有滑轮式启幕设施,台面为12X12米的正规建筑,有幻灯池、道具房及天池,可供大中型歌舞剧的演出。后台有男女化妆室各一间,使用面积108平方米,化妆室与舞台间有2米宽的过场走道1条。卓尼影剧院属正规的大型剧场,其建筑规模、音响效果、结构形式在甘南州内首屈一指。
  (三)县文化馆位于大族路南侧,1984年建成两幢文化办公及图书、放映录像的二层砖混结构平顶楼,建筑面积945.2平方米。其中东楼一楼为放像、娱乐活动场所,二楼为图书阅览室。西楼为办公用房。
  (四)县新华书店楼始建于1982年3月,位于人民街东侧。为二层砖混单面平顶楼,建筑面积250平方米,营业面积100平方米。二楼为办公室及宿舍,一楼为营业部,内设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课本、图片、少儿读物、音响、其他岀版物等9个专柜。
  二、体育设施
  民国11年(1922年)土司衙门在洮河北岸柳林内修建了第一个体育场,南北长,东西宽。为简易型泥土混铺场地。当时无足球、篮球、排球等教具,亦无看台设置,只能进行小型简易体育运动,供赛跑、跳绳、铁环、民族舞蹈演出之用。此后,随着学校的增多,至1936年县境公共体育场地增加了3处,项目亦不断增多。
  (一)县体育场始建于1972年12月,位于县一中东南侧,占地面积19.8亩,其中修筑田径跑道350米,设一个南北长110米,东西宽65米的土砂混铺面足球场地,另在跑道边缘设3个篮球场。场周筑有水泥砖围墙,东端有看台。
  (二)县灯光球场早在1971年,县体委在原人民礼堂门前空地修建了一个水泥地坪灯光球场(今县总工会驻地),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架设1千瓦碘钨灯24个,并设阶梯看台。至1985年因修建总工会而将原设施搬迁到柳林场文化馆院内。
  三、环卫设施
  卓尼县城环山依水,风景清秀,但由于上卓、冰角等沟的排洪河道的南北切割,造成市区条块不一,建筑零乱的局面,使县城的环卫工作遇到一定困难。
  建县初期,人口稀少,环境卫生差,垃圾随处可见,无固定堆放地。自50年代以来,开始重视街区卫生,并在主要街道人民街设垃圾箱5只,均为木板制成,定期雇人清运。1970年以来改木质垃圾箱为砖结构垃圾箱,新增到10多只,同时修建公厕4处。1980年组建清洁队伍,当时有8名临时清洁工,4辆架子车,每日清扫,定期清箱。1988年垃圾箱被洪水冲毁,公厕增加到6所,清洁队伍8人,日清垃圾1.6吨,年清运量达590吨。
  卓尼县历年基本建设投资单位,万元续表一
  第四节自来水设施
  一、洮河林业局自来水工程
  县城最早的自来水供水工程是由洮河林业局投资兴建的,县政府入股资金20万元。全部设施主要包括一个大口井(位于上河村东端),一个高地水塔(位于寺台子高地上),其间有连接管道300多米,采用电力抽注井水入塔,复将塔水以自流方式供水。供水面积除县城上河村附近居民外,专供洮局用水。
  二、县建自来水工程
  1984年由省水利厅投资65.5万元,委托甘南州水电施工队承建截引上卓沟泉水饮水工程,历时16个月,于1986年8月25日竣工供水,该项工程的交付使用彻底解决了寺台子、上城门和唐尕川三村群众及城镇居民2.9万人和3.5万头(匹、只)牧畜的饮水困难。该工程共建成分水池一座,检査井两口,计250立方米,调节池一座,护管坝五座,主水管道6818米,支管道4661米,以及供水附属设施和纪念亭一座。该供水系统日供水量为430吨。
  第五节照明设施
  县城照明设施主要指街道路灯。50年代尚无路灯,70年代初期才装置了部分普通照明灯,80年代后随着城市市容的改观,曾两次更换灯具。1972年县城首次安装了路灯,均为短臂室用灯,光度小,使用寿命短。为了增强亮度配装了普通盘型灯罩。1988年10月首先在主街人民街、民主街等处更换水泥长杆,改旧灯具为200瓦白炽灯。后由于电压不稳,易烧损灯炮,县城建局于1988年11月从城市维护费中拨款3万余元购置安装了45盏带有自动变压器的长臂高压钠灯,同时更新了线路,进一步提高了街灯效能。
  高压钠灯装置,主要分布在人民街(20盏),民主街(5盏),盘旋西路(6盏),木耳路(14盏)等主要街道。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