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饮食服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440
颗粒名称: 第七章 饮食服务
分类号: F719.3
页数: 3
页码: 492—494
摘要: 本章主要讲述了卓尼县的饮食服务,介绍了卓尼县的饮食业、服务业和名菜名点等内容。
关键词: 卓尼县志 商业志 饮食服务

内容

第一节饮食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卓尼城区从事饮食业的只有5户,从业人员每户不到3人,以家庭经营为单位,多数为外地人。经营品种有:臊子面、烩面、生熟牛羊肉、杂碎等,同时也承办酒席。每逢腊月二十六集、六月会、十月会期间,人口流量大,饮食网点星罗棋布,盛况空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饮食业逐年得到发展。1953年,从事饮食业的有5户,资金250元。1954年增加到10户,从业人员18人。1956年,公私合营,将从事个体饮食业的3户3人组织为合作组,成立了大众食堂和清真食堂,从业人员12人。经过公私合营,1958年全部过渡为国营商店。临、卓两县合并后,大众食堂改为职工食堂。1962年临、卓两县分设后,恢复大众、清真食堂,经营品种主要有面食及各种炒菜等。1966年以来,饮食网点少,全县只有大众、清真食堂2家,经营品种单一,饮食业处于低谷。1979年,由于国家开放搞活总体战略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思想观念和发展商品经济的意向发生了巨大转变,不同风味的饭馆和小吃部如雨后春笋,出现了新景象。至1984年,经营饮食业的达31户。1987年,增加到42户,从业人员160人,经营资金达10多万元。
  第二节服务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境交通不便,人口流量小,服务行业极为萧条,当时从事服务行业的主要有客栈(即私人店、车马店)3户,从业人员9人,大多数为外地经营者,服务对象主要是外地经商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由县供销合作社投资,从外地聘请技术人员3人,兴办了理发馆、缝纫部、鞋厂等服务业5户,资金500余元。1954年增加到7户,从业人员7人,当地住户只占总数的10%。1957年公私合营,联营1户1人。1959年兴办照相馆、旅社、浴池。1963年4月,卓尼县服务商店正式成立,同年5月,更名为“甘肃省卓尼县饮食服务商店”,统一对旅社、食堂、服装部、照相馆、理发馆、浴池等行业进行管理,实行独立核算。不久鞋厂自行停产。1964年,服务业增加到37户。1987年达51户。县服务公司于同年实行承包租赁经营。
  第三节名菜名点
  —、名菜
  荷花狼肚享有“草八珍”之美誉,用羊肚菌制作而成。1982年,青年厨师寇建邦利用当地特产优质羊肚菌创制而成,其形象逼真,口味清雅,深得顾客的赞誉。同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来卓尼视察工作时,品尝“荷花狼肚”菜后,赞不绝口。其制作原料有主料羊肚菌2两,配料:鸡脯肉2两、猪肥膘肉1两、鸡蛋4个取清、菠菜、香油少许。调料:食盐2钱、葱4钱、姜粉3钱、味精1分。制作方法:1.将羊肚菌剪成荷花形,然后用温水泡发,挤干水分,将菠菜洗好选其叶待用;2.将鸡脯肉除去筋膜,肥膘猪肉切碎和鸡脯肉同砸成细泥状,加入鸡蛋清、味精、食盐,用竹筷顺一个方向提打成鸡茸,然后将鸡茸抹到修整成型的“荷花瓣”上,在盘中摆成荷花型,以菠菜制荷叶,上笼蒸熟待用;3.炒勺置火上,加入鸡汤适量,随即调入食盐、葱、姜粉、味精,视鸡汤烧沸,打去浮沫,淋上香油,将鸡汤浇到荷花上即成。
  醋溜洮河石花鱼主料:选用三月洮河石花鱼一条,约2斤左右(因三月桃花盛开而得名)”调料:葱、姜、蒜末各2钱,醋8钱、酱油3钱、味精6分,盐8分,淀粉1两。制作方法:1.将鱼剖膛取掉五脏洗净,在鱼身上剖斜十字花刀,用盐、酱油腌半小时;2.锅内加油2斤,烧八成熟,将腌好的鱼挂上淀粉,放入油中炸透捞出,二次炸成金黄色,放盘中整形,倒入锅内,放葱、姜、蒜,加汤用旺火烧至汁浓时,烹上食醋,再将鱼捞出,放于盘中,锅内汤汁用水淀粉勾芡,淋香油浇于鱼身上即成。其肉嫩味美,甚受顾客所喜爱。
  手抓羊肉是当地藏族群众的传统美食,因用手抓食,故名。手抓羊肉选用带骨新鲜羊肉,剁成小块,然后浸洗入锅,将生姜、花椒、小茴香、三奈、胡椒扎成调料包放入锅中,用小火煨至肉熟时捞入盘中,撒上食盐、蒜泥、香菜上桌即成。其味鲜美,为待客之佳肴。
  当地名菜除以上3种外,还有“鲤鱼发菜”、“酿狼肚”、“腊肉炒蕨菜”等。
  二、名点
  稀油贴锅巴稀油是将胡麻炒熟碾细搅拌而成。将青稞面经发酵加碱调成面团,然后卷上稀油,置铁锅内贴成大饼状,加少许水溜煎而成。其脆、软、香、鲜俱佳,味美可口,是境内农家传统的主食品之一,与江淮地区的“锅贴”有异曲同功之妙,历史悠久,流传广泛。
  藏包俗称“卓挂包子”,是当地藏族群众的主要美食,制作独特。制作方法:选用肥羊、牛肉,用刀边剁边加水成肉泥馅,然后加葱、酱油、味精、花椒等佐料,搅拌而成。用温水调面,擀成薄饼,包肉馅,顶端留旋涡状小孔,装入笼中,旺火蒸10一12分钟,启笼趁热食。吃法也很讲究,需先从顶端小孔吸吮包子内的油水,再调入用醋、酱油、辣子、蒜等调和而成的佐料食之。
  除以上名点外,还有“烤猪肉”、“腊猪肉”、“酥油糌粑”、“蕨麻哲则”等许多名点。
  三、名厨师
  境内各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和饮食文化孕育造就出了一代代名厨,他们技艺高超,烹饪的食品风格各异,独具特色。其中有一定造诣的有:郝师傅,能将江淮风味和西北风味巧妙的揉和起来,很有特色。洮河林业局厨师张天祥,他所擅长的“三把鸡”堪称一绝,将活鸡从杀、退毛、下锅至上桌等工序只用12分钟即可完成。寇绪昌以发制熊掌和满汉全羊席见长,将羊屠宰后,用肉及内脏,可烹调佳肴130多种,色、味俱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注重培养年轻新秀,县大众食堂青年厨师寇建邦,于1983年在兰州考评为三级红案厨师,1986年考评为特三级红案厨师。出自他手的名菜佳肴有“荷花狼肚”、“鲤鱼发菜”等均编入《甘肃特产风味指南》和《西北菜肴趣谈》书中,并擅长四川麻辣风味和淮阳时鲜菜肴的制作。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