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商业各公司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41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商业各公司简介
分类号: F722.2
页数: 2
页码: 473—474
摘要: 本节主要讲述了卓尼县的商业各公司简介,介绍了卓尼县的民贸公司、食品公司、石油公司和药材公司等商业公司。
关键词: 商业志 商业组织 商业公司

内容

—、民贸公司
  1952年成立民族贸易购销小组8个,经营商品种类四、五十种,商品零售额达2至3万元。1954年,有主任、副主任各1人,营业网点2处,职工25人,流动资金6亿元(旧币),全年销售总额达144534元。1956年,商店改为民族贸易公司,经理1人,下设人秘、会计、业务3股,营业网点3处,职工40人,经营商品种类1千多种。1979年成立企业管理委员会,有主任1人,副主任2人,委员4人,职工41人,流动资金54万元,固定资产14万元。1987年,设置人秘、业务、会计股和零售、批发2个独立核算的三级批发业务单位。是年,扩建库房6幢,增设零售网点3个,经营商品种类3200多种,职工46人,有固定资产41万元,流动资金53万元,年销售总额达391万元,纯销售129万元,实现利润7.9万元,上缴利税10.8万元。为全县最大的一家商业企业。
  二、食品公司
  1976年10月成立卓尼县食品公司和卓尼县糖业烟酒公司,隶属县商业局,一套人马,两个牌子,下设糖业烟酒批发部、肉禽蛋、副食品加工等3个独立核算单位,副食品加工厂属糖业烟酒公司管理。1987年,全公司有职工54人,经营范围有糖、烟、酒、副食品、调味品、食盐、纯碱、肉禽蛋、副食品加工等10大类500多品种。共分糖烟酒、肉禽蛋、食品加工3大体系,设早晚、副食和桥南3个门市部。至1989年有15吨装配式冷库1座,屠宰车间1处,面积达104.5平方米,有固定资产总额793元,流动资金57万元。全公司总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食品大楼一幢,面积1700平方米。
  三、石油公司
  1974年以前由县民贸公司兼营。1975年与燃料公司合并。1984年正式成立了石油公司,有副经理1人,职工17人。设人秘、财会、业务3个股和油库加油站1个。占地面积2833平方米,建筑面积1365平方米。油库有油罐10个,储油量350吨,油罐车2辆,固定资产25万元。1987年销售总额达100万元,销售汽油774吨,柴油397吨,润滑油28吨,煤油115吨。
  四、药材公司
  1956年8月成立,隶属县商业局。1980年移交县经计委管理,下辖麻路、卡车、纳浪、洮砚、柏林、新堡6个药材组。公司下设人秘、会计、业务3个股,配备正副经理各1人,职工26人。全公司总占地面积10303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2041平方米。1987年,销售总额达141.3万元,利润0.38万元,税金0.69万元,固定资产12.3万元,流动资金41.65万元。
  五、煤炭公司
  1984年与燃料公司分设,实行独立核算,地址在上城门。占地面积5614平方米,建筑面积686平方米。有经理1人,职工11人。1987年有固定资产7.62万元,固定资金5.87万元,流动资金4万元,年交纳税金0.28万元,银行贷款5万元,亏损4.1万元。
  六、农副公司
  县供销社下属商业企业单位,与供销社实行一套人马,两个牌子。主要业务职能是管理农副产品和工业产品的批发和零售。主要经营土特产品、农副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的购销。1987年收购的农副产品有30种,收购总值达29万元,为1963年的5.8倍。收购产品种类有:畜产品、各种药材、林副产品、废旧物资、土特产品等。近几年收购的羊肚菌(俗称狼肚)、蕨菜等野生菜,成为当地主要岀口产品。
  七、物资供应公司
  1966年7月成立,公司驻地桥南。有经理、副经理各1人,职工12人。占地面积4426.09平方米,建筑面积1520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1464平方米,有货运汽车1辆。1987年商品销售总额881368.15元,利润10048.11元,固定资产143059元,流动资产291864.33元,流动资金71887.84元,库存物资118694.12元。
  八、饮食服务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境内从事饮食服务业的个体劳动者8户,从业人员21人。1953年,增加到10户,资金770多元。1954年达17户,从业人员36人,资金1430元。1957年进行公私合营,对从事饮食的4户12人实行联营,分别成立了大众食堂和清真食堂。1963年4月成立“卓尼县服务商店”,同年8月更名为“卓尼县饮食服务商店”,1979年成立卓尼县饮食服务公司。1984年,增加到68户,从业人员110人。1987年,网点增加到93户,从业人员210人,经营资金达10万多元。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