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粮油加工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41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粮油加工企业
分类号: TS210.8
页数: 2
页码: 465—466
摘要: 本节主要讲述了卓尼县的粮油加工企业,介绍了面粉加工厂和油料加工厂等加工厂的内容。
关键词: 粮油志 粮油加工 粮油加工

内容

一、面粉加工厂
  (一)〓儿面粉加工厂〓儿面粉加工厂始建于1959年,是由原起义人员刘济清在独轮磨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成。它不仅担负城镇市民口粮加工,还为就近农村服务。刘济清的革新创造是加大了原有的水力传动轮,在传动部分装置了轴承,减轻了摩擦力,由原来水磨的一轮带动一盘改为一轮带动六盘。同时改进清粮、上料装置,由水力带动转盘自动上料,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创造了六盘日产5000公斤净粉的奇迹。
  加工厂原有加工车间,为三层土木结构楼房,有进水渠道500米,安装了调控水库,建成7.5万公斤容量的粮库两座。〓儿面粉加工厂受城关粮站委托,并派员驻厂进行就近征购粮入库,就地加工。在整个60年代,卓尼的非农业人口口粮全由该厂加工供应。1962〜1969年共加工面粉4766万公斤。出粉率为小麦80%,玉米97%。
  (二)卓尼县粮油加工厂1970年县粮食局投资4万余元在城关粮站后院新建占地面积621平方米的机械加工厂。该厂建有制粉车间1座,仓库2座,配电室1座,宿舍10间,并先后购进联动式小型钢磨6台,每台时产面粉100多公斤。1972年改置“95”型风吸式磨粉机,日产面粉2万多公斤。
  机械加工业的兴起,加快了面粉生产步伐,1970一1979年10年共计加工各类面粉650万公斤。进入80年代后面粉加工又保证不了供应,改新扩建无望,经卓尼县革命委员会(1980)8号文件通知撤销该厂,改为一个车间合并于城关粮站。合并后的加工车间仅有粗粉加工,至1989年10年共计加工粗粉256.7万公斤。全县市镇口粮供应所需成品均由外地调入。
  二、油料加工厂
  (一)土榨油坊1964年城关粮站租用木耳生产队的油坊榨油,月租金120元。每年从3月份开始榨油,并派4人负责加工,9月份入枯水期加工结束。正常加工期内每月岀油0.5万公斤,出油率为33.5%。1962〜1969年该厂总计加工食油2.3万公斤,保证了历年市镇居民的食油供应。
  (二)机械榨油车间随着县粮油加工厂的兴建,1974年建起了榨油车间,安装了两台“95”型榨油机,年平均加工食油5.1万公斤。机械加工油料车间的兴建,不仅满足了县内平价、议价食油的供应,每年还外调食油3~6万公斤。1980年随着卓尼县粮油加工厂的撤销,该榨油车间遂与面粉加工车间同时归并由城关粮站管理。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