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粮油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406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粮油加工
分类号: TS2
页数: 4
页码: 463—466
摘要: 本章主要讲述了卓尼县的粮油加工,介绍了卓尼县的粮食加工,油料加工、饲料加工和粮油加工企业等内容。
关键词: 卓尼县志 粮油志 粮油加工

内容

第一节粮食加工
  县境河网密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当地人民自古以来就充分发挥了这一优势,利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各种形式的水磨和油坊加工粮油。这些原始的,但又科学省力耐用的加工作坊,到80年代初还为当地人民所用,直至近年来才逐渐被自动化、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电动钢磨、榨油机、粉碎机所代替。
  一、人畜动力磨加工
  境内的粮食加工工具最早要数“推磨”,是以人畜力转动石磨,并将原粮经多次重复研磨及多次过筛,方出净粉。这是卓尼使用最原始且最普遍的加工工具和加工方式。这种石磨费力费时,一天仅出净粉数十斤。随着水磨的推广,“推磨”只用于急用及少量加工。至今偏僻边远地区仍保留并使用,一般多用来加工小吃。如制做豆腐,加工软麦穗等。
  二、水磨加工
  水磨加工业在卓尼发展很早,和人畜动力磨近乎同步发展。其分布广泛,几乎无处不有。水磨在此地粮食加工业中所占比重最大。水磨与推磨的不同之处是前者以水作动力,其特点是省工省力效率高。水磨建在水流稳定且有适当落差的河床上,受季节影响较大。新中国建立后各地水磨收归集体所有,并派专人管理,收取磨课定期维修。仅木耳沟就有18盘水磨。全县可达180多盘,平均每个乡占10盘以上。
  水磨以水量大小分为平轮和立轮两种,平轮磨的效率约高于立轮磨的1〜2倍。二者的相同之处都是纯木结构二层建筑,底部是进水装置及水轮机传动部分,上部是石磨及上料、出粉部分。上、下由一根立轴相连接,并由水轮机驱动立轴,带动石磨匀速转动。两种水磨的不同之处为:立轮磨是水轮与地面垂直安装,平轮磨是水轮与地面平行安装。平轮磨转速快,效率高,日产净粉500多公斤;立轮磨转速慢,效率低,日产净粉300多公斤。除掉枯水期,结冰期,水磨平均一昼夜能加工净粉400多公斤,一盘磨一月稳定加工净粉9000多公斤。在电机加工业还是空白的当时,全县所有的食用粮油成品加工均由其承担。
  三、机电加工业的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全县随着水利电力事业的长足发展,粮油机电加工业逐步兴起,电动钢磨、小型榨油机逐步由县城延伸到农村,至80年代,全县基本普及。截止1989年全县共拥有电动钢磨120多盘,几乎达到原水磨盘数。除极少数边远山庄仍以古老的水磨为加工工具外,大部分地区基本上由钢磨取代了水磨。
  电磨加工业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并且具有岀粉率高、粉质优良的特点。水磨一天的加工量,电磨仅用一小时左右。1970年城关粮站面粉加工厂首次购进联动式钢磨,日产净粉7000一8000公斤。1972年城关粮站加工厂购进“95”型风吸式磨粉机,日产量达20000公斤。1970〜1979年城关粮站面粉加工厂共加工各类面粉650万公斤,年平均加工65万公斤。1980〜1989年无麦粉加工,只有杂面加工。10年来共计加工面粉256.7万公斤。
  第二节油料加工
  —、土法加工
  当地油料加工一直以土法为主。一般将油料用水磨粉碎,磨好的油坯进行水蒸,随后将油坯用马莲草包成相等的圆形油饼3~4块,叠放在油盘上以强大压力压榨,以使坯内所含油脂全部分离为止。
  土法榨油耗能大,岀油率低,每50公斤油料仅岀油13一14公斤。土榨加工油受油料数量限制,少则不能开榨,只有达到一定数量时(1000公斤左右俗称一榨)才能进行,土榨的缺点是工序复杂,费时费力,岀油率低;优点是其加工时将油料蒸熟,减少辛辣味,所产食油香味纯正,口感舒适。土榨油坊年平均能加工食油2~3吨。
  二、机械加工
  机械加工食油从1974年城关粮站首次引进“95”型机械榨油机为始,同时引进的配套设备还有清理机、滤油器、升运机、油池等。80年代后期榨油机从县城逐渐普及到乡村。1987年以来县内购进一批时产30-40公斤的“95”型榨油机,更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机械榨油机加工工序简单,操作方便,出油率高。一般每50公斤油料出油都在17-19公斤左右,比土法榨油出油率高出20〜30%。
  第三节饲料加工
  饲料加工分粗饲料加工和精饲料加工。粗饲料加工包括粉碎豆衣、麦衣、麦秸、豆秸等。精饲料加工包括蚕豆粉碎(俗称拉豆黄)、玉米粉碎、大燕麦粉碎及粗杂面加工等。
  民间加工饲料原靠“推磨”、“水磨”等原始工具。“推磨”日加工粗粉100公斤左右,日加工细粉最多50公斤。“水磨”日加工粗粉达700公斤,加工细粉500公斤左右。自80年代引进新型机械风吹式粉碎机、粉草机等自动化加工工具后,完全代替了石磨加工,从根本上解决了民间及国营农牧场牲畜饲料的供给。机械加工精饲料每小时200-250公斤;加工草料每小时250-300公斤,每小时的加工效率约等于原始工具24小时的加工量。
  第四节粮油加工企业
  一、面粉加工厂
  (一)〓儿面粉加工厂〓儿面粉加工厂始建于1959年,是由原起义人员刘济清在独轮磨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成。它不仅担负城镇市民口粮加工,还为就近农村服务。刘济清的革新创造是加大了原有的水力传动轮,在传动部分装置了轴承,减轻了摩擦力,由原来水磨的一轮带动一盘改为一轮带动六盘。同时改进清粮、上料装置,由水力带动转盘自动上料,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创造了六盘日产5000公斤净粉的奇迹。
  加工厂原有加工车间,为三层土木结构楼房,有进水渠道500米,安装了调控水库,建成7.5万公斤容量的粮库两座。〓儿面粉加工厂受城关粮站委托,并派员驻厂进行就近征购粮入库,就地加工。在整个60年代,卓尼的非农业人口口粮全由该厂加工供应。1962〜1969年共加工面粉4766万公斤。出粉率为小麦80%,玉米97%。
  (二)卓尼县粮油加工厂1970年县粮食局投资4万余元在城关粮站后院新建占地面积621平方米的机械加工厂。该厂建有制粉车间1座,仓库2座,配电室1座,宿舍10间,并先后购进联动式小型钢磨6台,每台时产面粉100多公斤。1972年改置“95”型风吸式磨粉机,日产面粉2万多公斤。
  机械加工业的兴起,加快了面粉生产步伐,1970一1979年10年共计加工各类面粉650万公斤。进入80年代后面粉加工又保证不了供应,改新扩建无望,经卓尼县革命委员会(1980)8号文件通知撤销该厂,改为一个车间合并于城关粮站。合并后的加工车间仅有粗粉加工,至1989年10年共计加工粗粉256.7万公斤。全县市镇口粮供应所需成品均由外地调入。
  二、油料加工厂
  (一)土榨油坊1964年城关粮站租用木耳生产队的油坊榨油,月租金120元。每年从3月份开始榨油,并派4人负责加工,9月份入枯水期加工结束。正常加工期内每月岀油0.5万公斤,出油率为33.5%。1962〜1969年该厂总计加工食油2.3万公斤,保证了历年市镇居民的食油供应。
  (二)机械榨油车间随着县粮油加工厂的兴建,1974年建起了榨油车间,安装了两台“95”型榨油机,年平均加工食油5.1万公斤。机械加工油料车间的兴建,不仅满足了县内平价、议价食油的供应,每年还外调食油3~6万公斤。1980年随着卓尼县粮油加工厂的撤销,该榨油车间遂与面粉加工车间同时归并由城关粮站管理。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