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粮油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38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粮油管理
分类号: TS2
页数: 5
页码: 439—443
摘要: 本章主要讲述了 卓尼县的粮油管理工作,介绍了卓尼县的管理机杓沿革、基层粮站、屯粮制度和粮食政策等内容。
关键词: 卓尼县志 粮油志 粮油管理

内容

第一节管理机杓沿革
  —、县粮食局
  1954年4月成立卓尼县粮食科,统管全县粮油工作。1958年12月临、卓两县合并,卓尼撤销县级建置,粮油管理工作并交临潭县,粮油核算与行政管理均由临潭县粮食科经办,卓尼只保留原城关粮站与卓尼会计组。
  1962年1月卓尼县恢复,在人民委员会下设粮食科,全权掌管粮油业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管理混乱,粮食行政管理工作亦呈半瘫痪状态。
  1969年,成立卓尼县中心粮站革命委员会,统揽原粮食科所属业务和原城关粮站的业务。1973年恢复卓尼县革命委员会粮食局。1976年改称粮食局,为县政府职能部门。1989年改体制为行政单位企业管理。编制人员有正、副局长各1人,人秘2人,仓储、调运各2人,城镇和农村购销1人,计划1人,财会1人。局内下设4个股:
  人秘股具体负责全县粮食系统的人事管理及文档处理。
  购销股专营全县粮油征购销售,负责每年征购,运销计划的执行及分配方案的上报下达,兼管农转非人员粮食供应及粮食关系迁入迁岀手续的办理。
  储运股专营全县粮油的调入、调岀,根据全年所需调入数量向上一级粮食管理部门申报月季计划,然后按上一级下达的分配指标给各基层粮站分解任务,并兼负实施各项计划的落实和办理储运事项。
  计财股负责全县各粮站财务核算工作,具体按季进行全县粮食企业的经济核算,监督各粮站的财务开支和上报,上解下拨应缴应拨款项等业务。第二节基层粮站
  城关中心粮站1954年3月成立,站址设在县城民主街,曾称柳林粮站,为县属科级企业单位,经营业务受县粮食局管理。1969年改为卓尼县中心粮站与粮食局合署办公。1972年粮食局恢复,中心粮站仍称城关粮站,又成为纯经营性质的企业单位。1976年城关粮站开始独立核算,不再成为报帐单位,但在行政上仍受粮食局管理,在业务上为县属科级企业单位。
  城关粮站主要担负着县直各单位职工、家属、洮河林业局局直机关及其所属卡车林场、大峪林场、城关、多坝、大族等乡城镇居民的粮油供应,还负责柳林镇、多坝、大族及申藏乡部分群众的征购粮入库,回销粮、牧民口粮的供应,同时负担基层粮站的粮油中转任务。
  纳浪粮站1971年成立,为县粮食局下辖的基层股级企业单位。站址设在纳浪乡政府驻地纳浪村。负责纳浪乡的粮油征购入库,农牧业人口的牧民口粮、籽种供应及非农业人口的粮油供应。该粮站每年还为县粮食局提供20-30万公斤的蚕豆出口任务。
  洮砚粮站1962年12月创建,初为新堡粮站的一个分支粮点,站址设在洸砚乡政府驻地哇儿沟村。1972年扩建为基层股级企业单位称洮砚粮站,受县粮食局管理。负责洮砚乡的征购粮入库及农牧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的粮油、籽种供应任务。
  新堡粮站1956年始建,站址设在藏巴哇乡政府驻地新堡村,为县粮食局管理的基层股级企业单位。负责藏巴哇、柏林、洮砚乡部分村民粮油征购入库及农牧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的粮油供应。1989年由民办公助在柏林乡柏林村修建了粮点,隶属新堡粮站管理。
  康多粮站1962年12月始建,站址初设在杓哇乡杓哇寺院内,并借用民房储粮。1966年站址迁入康多乡政府驻地水磨川寺院,到1974年正式新建现有粮站。是县粮食局管理下的基层股级企业单位。负责康多、杓哇两乡的粮油征购入库及农牧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的粮油供应。
  恰盖粮站1962年建成,初为洮北粮站的分点,点址原设在恰盖寺院,具体工作由乡政府派员专搞,后因经营管理不善而关闭。到1965年复设临时粮点,仍由乡政府派员负责,业务手续由洮北粮站办理。到1967年因人员变动而再次关闭。1980年恰盖全乡转为牧区。1981年上级拨款正式成立粮站,为县粮食局管理下的基层股级企业单位,负责恰盖乡境内的牧民口粮供应。
  洮北粮站1962年11月建成,站址设在阿子滩乡政府驻地古战川村,属县粮食局管理的基层股级企业单位。负责征购原沙冒、完冒、那子卡、阿子滩4乡及申藏、大族、卡车乡部分粮油入库,并担负以上地区农牧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的粮油供应和籽种供应。1964年正式扩建成现有站址。
  完冒粮站1985年建成,站址设在完冒乡政府驻地完冒村,亦属基层股级企业单位,其业务由原属洮北粮站分解。负责完冒乡牧民及非农业人口的粮油供应。
  麻路粮站原称录竹粮站,1959年建成,初借用牙录寺院储粮,1964年扩建成现有粮站,因站址设在扎古录乡政府驻地麻路村,所以惯称麻路粮站。负责尼巴、刀告、扎古录3乡的农业、牧业、非农业人口及车巴林场职工的粮油供应。
  卡车粮站1987年建成,站址设在卡车乡政府驻地达子多村,亦属基层股级企业单位,负责卡车乡农牧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的粮油供应。
  刀告粮站始建于1966年,站址初设在贡巴寺内,1969年停业。1989年经省粮食厅批准成立并更名为刀告粮站,亦属基层股级企业单位。
  第三节屯粮制度
  一、建立“四无”仓
  1958一1963年全县有5个粮站,3个粮点,仓容量达375万公斤,其中录竹、杓哇两个站点借用寺院的陈旧危房储粮,洮北粮站因仓库容量不够而堆放于露天。为了保证安全储粮,.做到有存无损,全县开展了“四无”保粮活动,努力做到“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的“四无仓”,并具体采取出晒、过风、过筛、打农药(鼠药)、翻仓等、措施来保持干燥、干净、适温、减少鼠害虫害、霉烂变质和意外事故。
  从1958年各粮站开始有了比较安全的土木储粮库房及防范措施。随着制度的健全,到1964年后转入正规。
  (一)开展三清活动
  库存清本着“有仓必到,有粮必査,查必彻底”的精神,逐库、逐垛査清粮食水份、温度、杂质。
  帐项清采取“以帐核粮,以粮对帐”的办法,査对出、入库凭证,落实库存数量,并逐层核对,保证帐帐相符。
  设备清检査房屋有无漏雨下潮,仓壁是否破裂,消防设备是否有效,库内是否有易燃易爆物资,做好预防突发事故。
  (二)做好“四防”工作
  保粮“四防”即“防虫害,防霉变,防鼠雀,防事故”。防止四害贯彻“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方针,关键搞好库内卫生,进行全面消毒处理,并对存粮进行检查,如有虫害及时处理。出晒、通风也是防止虫害、霉变的有效措施,秋粮入库前做到防患于未然。并规定了 “五日一小查,十日一大査,雨天时时查”的检查制度。
  (三)建立岗位责任制
  建立切实可行的职工岗位责任制是实现“四无”的有效措施。结合奖惩制度,以充分调动职工的责任感与积极性。1965年各粮站周围群众成立护粮小组,坚持巡夜,定期清查,洮北粮站坚持“三日一小査,十日一大査,每月一普查,危粮天天査,漏潮定期翻倒”等措施,使该粮站多年来从未发生储粮事故。1976年城关粮站试行封闭消毒,药物薰蒸,使500吨有虫玉米安全入仓。至1989年除恰盖粮站存粮中岀现少许霉变外,全县各粮站均未发生过事故。
  二、试行定额管理
  1963年以城关粮站为试点推行安全定额管理制,规定每个保管员最少保粮20万公斤,每万公斤占用麻袋不得超过40条,成品不得超过400条,保管费每万公斤每季不超过0.60元,保管损耗率每季不得超过0.8%等标准。粮油入库以水分、杂质及不全粒分上、中、下三等,对不合格者进行重新出晒、过筛或减价处理。
  三、储粮包干
  1984年在全县内实行储粮包干,责任到人,具体负责,超储以每万公斤8元的标准计算超劳务补贴,是年,全县包干库储为325万公斤。
  第四节粮食政策
  一、征购政策
  1953年起,遵照全国统购政策,由国家统一定指标,统一征购,征购对象是农民,征购原则是宣传政策,让农民自觉自愿上交公购粮。1955年征购粮贯彻“多余多购,少余少购,不余不购”的三定政策,因此能够按缺粮、少粮、无粮情况进行供应,同时规定征购粮不准互通有无,不准余粮外出,对无劳动能力及灾歉区予以减免的政策。
  1962年起实行换购政策,即征购粮兑付工业品,超出部分以工业品奖励。在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后,实行议购政策。1963、1964两年卓尼实行只征不购制,并对征购粮及超购粮进行加价奖励。
  1965年实行“公购粮一定三年不变”的政策。在征购、议购外,另定“超产超购超奖”制,文化大革命时期议购及集市贸易停止,直至1973年恢复。
  1976年调减征购基数,提高收购价格和超购加价幅度,1980年实行少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免去征购粮食任务,加大油料收购任务。1986年全县实行“农转牧”,全体牧民口粮依靠调入供给,取消粮食上交任务。
  二、供应政策
  (一)市镇供应1953年机关工作人员口粮随计划统购实行计划统销政策。1955年随农村粮食征购到户政策,市镇居民实行定额控销。
  1970年对牧区的高中学生实行计划内供应。1974年市镇供应实行“旅大市工种粮食定量管理办法”,1980年停止。1979年对超计划生育的孩子实行加价粮供应到14周岁。1980年对非计划供应的初、高中生实行计划供应,到1985年停供。
  (二)牧业供应1953年牧业供应实行充足供应的政策,以原粮为主。60年代起,牧区采取定量供应。1966年起配供定量麦粉。80年代提高牧民供应口粮基数,并改供成品粮。1986年起全县实行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农业人口转牧业供应,仍为统购平价供给。1987年改为比例价。
  (三)农业供应对农村供应政策采取:“缺多少供多少,不缺不供”的原则。1962年对农村返销粮采取的供应政策是“先吃自己的,后吃国家的,何时缺粮何时供应”,并在社队之间互通有无,互相调剂。:1983年实行“三年包干返销指标“。1986年全县农转牧,取消返销粮供应。
  民工补足粮供应的原则是在民工自带粮的基础上按工种补给。
  以工代赈粮是国家对贫困边远山区优抚政策方面的粮食赈济,除以物资付部分工资外,其余均以粮食抵足。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