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邮电机构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34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邮电机构沿革
分类号: F632.7
页数: 2
页码: 389—390
摘要: 洮州历代未设驿道,遇有公文,由官府雇员传送。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洮州旧城、新城设邮政代办分局,卓尼邮件由新、旧城传递。县邮电机构,历经更迭,至1990年底,县局下设有:办公室、邮政营业组、机线组、报务班、话务班等5个班组和麻路、洮北、纳浪、洮砚、恰盖、多坝、洮南、柏林8个邮电所。
关键词: 卓尼县志 邮电志 邮电机构

内容

洮州历代未设驿道,遇有公文,由官府雇员传送。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洮州旧城、新城设邮政代办分局,卓尼邮件由新、旧城传递。
  民国3年(1914年),裁驿置邮,甘肃设立独立邮区,至此,邮电机构在全省才得到逐步发展。
  民国4年(1915年)10月1日,卓尼地区始设邮寄代办所,隶属岷县邮局。
  民国29年(1940年)3月,设电报局,亦由岷县邮局管辖。
  民国36年(1947年),交通部邮政总局电令:将业务收入达不到三等乙级邮局规定标准的,改称邮亭。是年12月底,卓尼电报局改为邮亭。
  1949年,根据邮电部电信总局拟定的《各级电信组织规程草案》分为一、二、三、四等,分等标准以业务成分为尺度(业务成分=报务总成分X1+长话总成分X0.4+市话总成分X25+其它特种核定成分)。一等局业务成分在15万分以上;二等局5万分以上;三等局在1万分以上;四等局不足1万分。符合四等局但业务特简者,可视其需要和条件,设立电信营业所或电信代办所,卓尼亦改设为电信代办所。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1950年邮电部“部分县治所在地之邮亭,摘其业务较佳者,改为邮局”的精神,1951年卓尼改设四等邮局,隶属夏河局。
  1952年4月,根据全国统一部署,邮政电信合并。是年9月19日,根据邮电部颁布的业务局评等办法,分等标准依据为邮电主要业务,并参照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暂划为一、二、三、四、五等局,等内不另分级。卓尼为五等邮电局,隶属甘肃省邮电管理局。
  1953年3月底,根据甘肃省邮电管理局《关于核定全省邮电局等级的规定》精神,为了配合政府工作,凡县治所在地邮局,虽业务量不足五等局标准,皆定为五等局。初设时,所用局名,亦在邮电局之前,冠以邮电部XX地名字样,不加行政建置级别。卓尼核定为五等邮电局,隶属甘肃邮电管理局。1954年5月至7月,根据第四次全省邮电工作会议决定,县邮电局作为一级完整的企业,管理县境内邮电工作,领导县境内邮电机构。并对全县现有邮电网点进行整顿,先后组建了7个邮所:上迭、新堡、洮南、洮北、下迭、北山、录竹。1955年1月,由会川局移交新堡邮政代办所1处,由卓尼邮电局所辖。
  1955年11月17日,根据邮电部重新核定各级邮电局等级标准,规定划分为七等。一等局年收入160万元以上;二等局80万元以上;三等局40万元以上;四等局20万元以上;五等局10万元以上;六等局5万元以上;七等局在5万元以下,经核定,卓尼核划为七等邮电局。
  1957年2月,全省邮电企业实行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局长负责制,停止“一长制”。6月,邮电体制打破原来的条条管理,改由各地方政府管理,实行以各级人民委员会领导为主,上一级业务部门辅助管理的双重体制。随之,县及其以下邮电机构也分别下放到县和人民公社委员会管理。至年底,撤销上迭、新堡、下迭等邮电所。
  1959年,卓尼邮电局与临潭局合并,卓尼改设为邮电支局。
  1961年8月,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县级以上邮电机构,一律收归邮电系统垂直管理,实行以省邮电管理局为主,地方为辅的双重领导体制。
  1962年,临、卓两县分设,上迭、下迭邮电业务划归迭部县邮电局。
  1964年4月20日,甘肃省邮电管理局成立了政治部,各州、地局成立政治处,县局及生产班组分别配设政治教导员、指导员和宣传员。
  1965年底,新设多坝、柏林邮电所。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邮电局被“群众组织”、“造反派”夺权接管,至1968年9月,成立了“革命委员会”。是年撤销录竹、北山两个邮电所。
  1969年底,邮政电信分设,邮政业务由交通邮政部门管理,卓尼邮电局隶属甘肃省交通邮政局。电信局隶属省电信局和军队领导,由军队派“政委”或“教导员”实行军管。
  1973年7月1日起,邮政、电信合并。同年9月,县邮、电两局合并为卓尼县邮电局。实行由省局和地方双重领导,业务以省局为主,党政工作以地方为主的领导体制。
  1974年,县局下设:行政办公室、机线组、报务组、话务班、邮政营业组。
  1978年,增设纳浪、完冒、洮砚、恰盖、麻路5个邮电所。
  1988年,撤销完冒邮电所,改设为邮政代办所。
  县邮电机构,历经更迭,至1990年底,县局下设有:办公室、邮政营业组、机线组、报务班、话务班等5个班组和麻路、洮北、纳浪、洮砚、恰盖、多坝、洮南、柏林8个邮电所。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