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电力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325
颗粒名称: 水利电力志
分类号: TV7
页数: 12
页码: 377—388
摘要: 本志主要讲述了卓尼县的水利电力,介绍了卓尼县的水电管理机构沿革、水资源、水利建设和水利设施管理等内容。
关键词: 卓尼县志 水电志

内容

第一章水电管理机构沿革
  第一节行政管理机构
  1950年,卓尼自治区行政委员会下设建设科(即第四科),主管水电工作。1956年5月29日,始于县政府下设水利科。1958年3月19日,将水利科并入农牧科,由农牧科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同年12月,临、卓两县合并。1962年1月1日,恢复卓尼县建置后,由县农牧科兼管水电工作。1966年“文革”期间,由生产指挥部综合组负责水电工作。1973年4月23日,成立了“卓尼县水利电力局”简称水电局,下设办公室、财务室、水利股、水政股、电力股、水保股、城市供水股、防汛办、总务股。现有职工29人。
  第二节水利专业机构
  1975年成立了卓尼县水电队,由母海清任队长,共有职工27人,其中:大专4人,中专3人。至1986年,根据有关规定压缩编制精减亦工亦农人员。其时共有职工21人,其中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4人。1980年以来,经省、州水土保持部门批准,成立资源管理机构一卓尼县水土保持工作站,配备专业工作人员5人,隶属县水电局。
  第三节水电技术队伍建设
  1973年以来,水电技术队伍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技术人员主要来源于水利院校毕业生分配以及在工作实践中通过带学徒的方式对普通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以提高群体业务素质,在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先后从甘肃省水利学校毕业分配了专业人员7人,其中水工建筑专业4人,水土保持3人。兰州工业学校毕业生1人,甘肃农业大学农田水利专业毕业生1人。此外,1989年经过省水利学校水工建筑专业接受培训的2人,均获得了结业合格证书。至1989年共有技术人员34人,其中:农田水利工程师1人,机电工程师1人,水工建筑工程师3人,技术员1人,水土保持助理工程师1人,技术员2人。
  第二章水资源
  第一节
  地表水资源
  县境地貌以高山为主,属洮河中上游干支流的交汇处,降水充沛,水资源丰富。洮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流经县境174公里,有车巴河、大峪河等较大支流26条,水质良好,均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在地域分布上,县境南部资源比北部丰富。全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4.461亿立米,其中:县境南部为10.91亿立米,北部为3.57亿立米。理论蕴藏量为188.86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1.7595万千瓦(不含九巅峡等较大水利枢纽工程)。
  洮河干流流入县境第一段在塔扎安果儿入境,于西尼沟高石崖岀境,区间流域面积4703平方公里,有洮河一级支流20条。第二段从石旗村入境,至柳林村岀境,区间流域面积1208平方公里(不含冶木河),一级支流有6条。在全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中洮河第一段区间地表水资源量为10.895亿立米,第二段为3.566亿立米。
  地表水资源分布,据洮河干流下巴沟、多架山、岷县、李家村等站测报:随着流域面积的增加,年径流变差系数由0.34递减为0.29。县境洮河一级支流的年径流变差系数变化在0.42一0.26之间,其中洮河南岸植被好的地区年径流变差系数相对小于北岸植被较差的地区。
  径流的地区分布归纳为洮河干流从上游至下游随着流域面积的增加,年径流量也在增加。境内洮河入境处的塔扎安果儿断面,多年径流量为21.2亿立米,多架山、高石崖、石旗、九巅峡及柳林断面处,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27.4、34.5、40、42.4和42.65亿立米。县境地表水资源总的分布趋势5年降水量的分布大体一致,即南高于北,河谷地带为低值区。南部光盖山、迭山区向年径流深可达400毫米甚至500毫米以上,由南向北递减。进入洮河河谷为低值区,年径流深在300毫米以上。县境北部随着地势的逐渐升高,冶木河上游的年径流深增大。
  地表水水质及污染洮河流经县境区域和洮河一级支流的区间,长期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人口密度小,无污染,生态植被良好。1982年根据省水文地质一队及有关地质水文部门调査分析,县境地表水水质良好,无污染,可供工农业等生产用水。
  河流泥沙据下巴沟等水文站观测资料分析:区间流域年侵蚀模数为288.6吨/平方公里,年产沙量按侵蚀模数303吨/平方公里计算,计157万吨。洮河下游因植被渐差,流域面积增大,侵蚀模数也相应增加。境内泥沙的形成根据综合资料分析,1966年年输砂量为34700吨,侵蚀模数为44吨/平方公里。其中斜藏沟、古路沟、上卓沟、西路沟等季节性河流,年径流量为127万立方米,泥砂出现次数不均,雨季洪水期含砂量大,以上卓沟季河为例,流域面积16.7平方公里,平常干涸,汛期经常暴发山洪,携带大量泥石流。据1980一1990年径流达40多次,每次最长4〜6小时,年平均输砂量为12614吨,侵蚀模数7420吨/平方公里,年平均输砂率为0.1公斤/秒,平均含砂量为200公斤/立方米。
  第二节地下水资源
  县境地质区域位置属于秦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的西部。在甘肃境内次级构造划分为北秦岭褶带南部,以三叠系为主体的复向斜展布为其主要特征。县境地形支离,起伏大,是水资源形成远移的积极交替地带,气候湿润,降水充沛,水系网发育,年降水量接近600毫米。洮河干流沿东西横贯而过,支流河(沟)道一般流程较短(小于50公里),水量较多,植被发育,基岩破碎程度较高,常年有流水,为洮河提供了较稳定的基流(地下水)。
  地下水按其含水层的性质及赋存条件可归纳为三大类型。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运移于各河沟谷上游汇水区的三叠系及块状岩体裂隙,多以下降泉的形式溢岀。迭山、光盖山一带中高山区,泉水平均流量为1.006升/秒;卡车沟上游三叠系碎屑岩中水位降深0.74米,出水量496.54立米/日;尼巴沟水位降深24.13米,出水量为30.923立米/日。北部羊沙河、冶木河上游山区单泉流量为0.5〜1升/秒,斜藏大山南侧及东部白石山新洮地区,单泉流量0.1一1升/秒。新城(临潭县属乡)盆地西北侧的第三系中,单泉流量小于0.5升/秒。
  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主要分布在光盖山及康多一带的晚古生代灰岩分布地区,其中光盖山大泉流量为10一100升/秒,康多一带大泉流量为1〜10升/秒,泉群流量达15.45升/秒。
  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洮河及其支流的第四系冲洪积砂砾卵石层中。洮河干流段主要见于河漫滩及一、二级阶地内;三级以上高阶地有局部含水。一、二级阶地属内叠式阶地,因而,河谷潜水具有统一的自由水面,含水层一般厚5~6米,水位埋深3〜6米,抽水试验证明,渗透系数100一150米/日,单井出水量为1000一5000立米/日。洮河河谷是县境主要地下水的富集区域,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洮河北侧各沟谷砂砾卵石含水层较厚,一般在10〜15米之间,水位埋深3〜8米,最深达20米。单井岀水量为1000一5000立米/日。洮河以南各谷沟砂砾卵石含水层为6~8米,地下水位埋深5米左右,由于含水层物质颗粒较北部为细,且含有一定的泥质,故而渗透系数较小,大体为17一62立米/日,单井出水量为110〜607立米/日。
  根据县境地下水分布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按山丘区和一般山丘区以及岩性、植被和水文特性等划分为南、北两大区。全县由河川径流和河床径流组成的地下水资源总量为65734.7万立米/年。其中南区为5067&4万立米/年,北区为15056.3万立米/年。地下水资源中,河川径流量为65581.4万立米/年,占总量的99.7%;河床潜流量为153.3万立米/年,占总量的0.3%。
  卓尼县地下水资源一览表
  第三章水利建设
  第一节河道治理
  洮河是县境的主要河流,整体地势切割深,起伏大,区间大小河沟纵横交错。洮河主要支流有车巴河等26条。长期以来,由于天然植被的自然退化和人为破坏,水土流失日趋急剧,河水不断下切和横向冲刷,洮河沿岸和北部地区,洪水频繁,农田遭到严重破坏,水灾已构成县境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社会制度的局限,水灾给卓尼各族人民的农牧业生产和生命财产屡次造成严重损失。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和政府重视水利建设,带领各族人民,响应“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视农田水利建设为造福子孙、长治久安的基础工程,因地制宜地展开了河道治理等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发展农牧业生产,繁荣民族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河河堤由洮河林业局承建,于1971年建成,全长0.85公里,厚3米,高5米,铅丝石笼铺底,水泥浆砌块石。
  唐尕川河堤于1982年建成,全长0.75公里,水泥浆砌块石,厚3米,高5米。
  〓儿河堤于1983年建成,全长1.2公里,干砌和浆砌块石。
  古雅川河堤1984年建成,全长1.3公里,石料干砌、浆砌。
  秋古河堤于1986年建成,全长0.5公里,断面采用梯形构造,石料水泥浆砌,具有保护秋古自然村和县乡0.6公里公路的防御功能。
  纳儿河堤位于县城西端7.5公里处,1984年修筑铅丝网铺底的防冲护坡斜面墙体876立方米,浆砌块石1640立方米,铅丝网砌挑水堤8处,长860米。1987年河道改线0.5公里,修筑铅丝网堤200米。1989年修筑铅丝网堤2200米。
  分布于各乡境内的河堤还有:
  卡车乡录巴寺河堤,全长740米,保护农田1571亩;巴木河堤,全长500米,保护农田231亩;上巴木车河堤,全长70米,保护农田86亩,村庄1个;四卜车河堤,全长70米,保护农田257亩,村庄1个。
  扎古录乡车巴新村河堤,全长1000米,保护农田800亩;麻路堤,全长190米,保护机关、学校等单位10个。
  柳林镇多洛河堤全长660米,保护农田120亩,村庄1个;锁藏河堤全长1600米,保护耕地150亩,村庄1个。
  尼巴乡尼巴河堤,全长120米,保护公路1000多米及村庄等。
  洮砚乡卡古河堤,保护农田754亩;纳儿河堤,全长650米,保护农田40亩,村庄1个;挖日沟河堤,全长142米,保护农田140亩,村庄1个。
  藏巴哇乡包舍口河堤,全长420米,保护村庄1个。
  阿子滩乡玉古河堤,全长500米,保护农田300亩,村庄1个;牙科河堤,保护农田150亩,村庄1个。
  至1989年,全县共建成河堤20多处,全长24226公里,总投资99.3万元,保护农田6246多亩,公路56公里,村庄20多个。
  此外,上卓沟至县城河堤,总投资347万元,于1988年9月经甘肃省水利厅工程地质队勘测设计,同年11月150,经甘肃省建委、水利厅、省政府办公厅、省防汛指挥部、省交通厅、省计委等部门的论证、批准后,于1989年初动工,计划工期3年。设计在上卓沟上游为防止沟岸坍塌造成泥石流,以石料浆砌为主体的重力溢流坝10座,下游为了防止沟道河床的下受侵蚀,筑成多处不同形体的防冲潜坝;开通中下游3.5公里排洪渠道,渠道平均宽约8米,筑建河堤全长3840米。与此同时,对上卓沟各支沟以及冰角沟进行了综合治理,采用生物保护措施,投资10.1万元,植树造林1万多株,种草37亩,治理面积达8.99平方公里,有效地控制了洪水及泥石流的冲击。
  第二节农田治理
  县境气候高寒阴湿,生态环境差。农田主要分布在高山、半高山地区。山坡地占耕地面积总数的78.8%。洮河沿岸虽有部分川地、台阶地分布,但受干旱威胁,粮食产量很低,亩产长期徘徊在100斤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始终将发展农业放在日常工作的突出位置,为了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从1952年互助合作社时期,对个体零散小块面积农田实行小面积并块连片。至1956年初、高级农业合作社时期,大兴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农田进行平整,将小片拓为大片。1958年“大跃进”时期,治理农田掀起了高潮,进行深翻土地、兴修水平梯田的运动。1970年,开展“农业学大寨”,掀起了以兴修水平梯田为主的农田治理高潮,至1980年全县共建水平梯田、条田227365亩。1982年,土地实行承包责任制,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但农田治理工作仍在坚持进行,只是形式和规模有所不同,多以整修坡地为主。1989年全县完成坡地整修725亩,其中大族乡90亩, 柳林镇420亩,藏巴哇乡210亩。
  卓尼县几个年度农田治理情况表单位,亩
  说明:康多乡数内包括今杓哇土族乡数。
  第三节灌溉
  新中国成立前,县境水利灌溉设施不健全,仅新堡地区留有几条陈旧失修的土水渠和几个零星小水塘,且水量很小。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各级人民政府重视水利建设,不断开发利用水资源,为农业生产服务,开展了兴修渠道、截引、提灌、喷灌等配套工程建设。曾建立畜力推式水车提灌工程4处。1970年由于机械工业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提灌动力由柴油机代替,扬程20〜30米,灌溉效率大幅度提高。1980年利用水电发展提灌、喷灌成效显著。此外,从资金、劳务等投入方面向水利灌溉设施建设倾斜,注重兴修、整修农田灌溉渠道,共建成县办、社办主要水利工程设施165处,总投资810万元。发展有效灌溉面积7216亩,保证灌溉面积6111亩,比新中国成立前增长了9.1倍。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寺下川水渠投入灌溉后亩产由150斤增加到450斤,增长了2倍,新堡地区旱田经过灌溉平均增产35〜60%。同时解决了5905人和5797头牲畜的人畜饮水困难,为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而且正在继续发挥着作用。一、引水渠道
  1955年,新堡区兴修小型引水渠道6条,可灌溉农田162.5亩,上迭区整修渠道3条,增加灌溉面积1000亩,插岗地区建成阳山渠和利旗坝渠道1条,全长120公里,可灌溉面积100亩,至年底共计兴修、整修渠道10条,增加灌溉面积1262.5亩。
  羊化水渠,1956年8月建成,起自大扎村,至温旗船咀,全长7.5公里,投资2万元,由临潭县民工1600人历时6个月建成。
  古路坪水渠,位于洮砚乡境内,于1956年4月建成,起自大滩磨,经三不都咀、前山林至达拉坡山顶,全长4950米,可灌溉面积1023亩。
  大扎水渠,起自大扎沟至下川,全长1.5公里,于1956年建成,宜于冬灌。
  此外,新堡、洮北、洮南、柳林、插岗等区,兴修大小水渠30条,长25公里,增加灌溉面积6400亩,整修渠道10条,长4.5公里,可灌溉面积为1534.36亩。至1956年年底,共计兴修渠道62条,整修渠道9条,投入劳动力26792个,占总劳力的32.1%, 增加灌溉面积12030亩,其中川地9459亩,山地2574亩。
  1957年底甘肃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发岀号召,抽调河西三地、定西、武都、平凉、庆阳等地区民工数十万人,动工兴修闻名中外的引洮上山工程。县境内渠线起自洮砚乡石旗村入境,至藏巴哇乡柳林村岀境,全长56公里,其工程规模之宏伟,堪称史无前例。工程因决策者缺乏科学态度,盲目乐观地以“人定胜天”为依据,严重违背自然规律,仓促上马,耗资数以亿万计。沿线森林植被、民房、农田均遭劫难,至今无法复苏。最后因设计失误、资金不足诸原因而被迫下马。
  1957年藏巴哇地区先后建成石巴渠、巴木渠、阳山恰布渠、平川渠、古麻窝渠等。此年由于认真贯彻“小型为主,中型为辅”的方针,引水渠道建设向小型倾斜。至年底全县共兴修小型渠道409条,工程总量307.5万立方米,其中石方61.5万立方米,土24.6万立方米,总工日820万个,可灌溉面积达56734.92亩,其中冬灌42759.6亩。
  1958年,在藏巴哇等地先后建成巴大阳山、高来阳、扎梁、前儿头、白土地、下果园、大黄勿、下台子、对巴等水渠,总长7.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470多亩。
  1963一1964年,先后建成什大成、瓦窑沟、半林、阴山、阳山、下河、上磨、新水沟、寺古川、柳沟北、柳沟南等13条中型水渠,全长23.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147亩。
  1966一1967年,先后建成鸡儿沟长渠、长水沟、白土巷3条,全长5.8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为186亩。
  1970一1973年间共建成卡布阴山、庄下面、龙扎山、中古河、阳山、安藏沟、苏珠河、上河坝阴山、河里、南水泉、阳坡沟、古城等渠,全长38.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为656.3亩。
  此外,境内的早期水渠有:洮砚乡挖日沟水渠全长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为120亩,于1926年建成。新堡阳山水渠,全长1.3公里,于1930年建成,新堡麻目勿水渠长0.1公里,于1933年建成,大黄勿水渠长1公里,于1935年建成,石旗大滩水渠全长1公里,于1946年建成。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历次整修大部分仍在发挥作用。至1989年全县大中型主要渠道有81条,总长139公里,有效灌溉5351亩,其中灌溉100亩以上主干渠道16条,全长43.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2846亩。
  二、提灌
  1954年在洮砚乡寺下川村建成畜力推式水车4部,扬程10米,可灌溉50-100亩农田。1970年在洮砚乡先后建成了杜家川机灌站,动力24马力,总扬程为32.5米,有效灌溉面积90亩;丁尕站,24马力,总扬程34.6米,有效灌溉80亩;此外还建了卡古、路巴、沙扎、结拉、石旗、石门寺、纳儿、下达勿、多拉滩、小湾等13个机灌站。新堡乡先后建成了麻尼台、麻目口、石〓儿、候旗上队、阳坡、张家拉卡等6个机灌站。至1989年全县共建成机灌站21处,装机441马力,平均扬程20〜30米,提高灌溉效率33倍。
  1980年随着电力工业的不断发展,提灌建设趋向电能。先后建成下达勿、沙扎、纳儿、丁尕、结拉、卡古、藏王坟、下台子等电灌站9个,总装机容量535千瓦,有效灌溉面积1441亩。至1989年设备完好率为50%。
  第四章水利设施管理
  第一节水利设施
  机、电提灌设施1970一1989年共建成机灌站21个,总动力为441马力。电灌站9个,总装机容量为211千瓦。1979一1981年,投资6.3万元,兴建移动式喷灌站5个。此外,建成柏林口机井1个,25马力;电井2个,共12千瓦。上城门、木耳乡龙马沟村各1个,还有大量的线路、机房等相应的配套设施。原由县农水站承建维修并管理,后移交水电局水利、水政二股委托所在乡村管理。
  堤坝自1971年起至1989年共建成上卓沟等主要河堤20多处,全长24.226公里,总投资为99.3万元,塘坝1个,蓄水量为0.83立方米,总投资1.5万元,平均每立方占1.87元,有效灌溉面积200亩。其中堤坝由水保、防汛办协同管理养护,其余均由水利股委托各乡村自管自养。
  第二节水政管理
  为了更好的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经卓尼县人民政府批准,在县水电局增设水政管理机构,设立水政股,由水电局副局长兼任股长,配备业务骨干2人,组成水政管理专业机构。同时派员参加了甘南州水电局举办的水政管理学习班,提高了业务素质。开始利用各种形式展开水法宣传活动,并依法行使水利监察、监督和管理职能,逐步实行取水许可证、征收水资源费,加强水量水质管理等制度,将水政管理工作纳入了规范。
  第三节人畜饮水工程
  境内个别地区,因人畜饮水中含大量氟致人中毒及大骨节病等有害元素,病区改水工作遂成为水利部门的重要项目。为了提高人口素质,防治人畜疾病,繁荣民族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自1970年起,进行截引管道和病区改水工程建设,截引小河地下径流优质水为人畜所用。先后建成大族乡拉尕队管道,全长1340米,供水人数259人,牲畜284头(只)。柏林乡的石达滩队管道全长1700米,供水人数420人,牲畜200头(只)。柏林寨子队管道全长1400米,供水人数157人,牲畜585头(只)。新堡乡中古河管道全长1150米,供水人数64人,牲畜445头(只)。纳路寺村管道全长1200米,供水人数184人,牲畜540头(只)。洮砚乡别那山村管道全长1600米,供水人数82人,牲畜320头(只)。鹿角山村管道全长4020米,供水人数.248人,牲畜375头(只)。哇儿沟村管道全长350米,供水人数110人,牲畜192头(只)。申藏乡地利村管道全长1000米,供水人数135人,牲畜290头(只)。仓科村管道全长800米,供水人数128人,牲畜342头(只)。麻麻堤村管道全长1360米,供水人数85人,牲畜250头(只)。阿子滩乡古战川村管道全长2426米,供水人数1011人,牲畜185头(只)。全县共有人畜引水管道12条,全长18346公里。其中病改管道3条,全长4980公里,占应改工程的60%,总投资41.45万元,平均每公里投资1.777万元,平均人(畜)投资29.69元,为5905人及5797头(只)牲畜提供了优质饮水,占全县饮水困难人数3.7万人的16%。此外,建成县城及柳林地区自来水主管道6818米,支管道4661米,运行良好。
  第五章电站建设
  第一节县属电站
  木耳桥电站1921年,外籍传教士在卓尼地区传教期间,在木耳桥桥头曾经建成微型小发电站1个,仅供传教人员与土司衙门照明,为此地电站建设之始。
  〓儿滩电站1956年,甘肃省水利厅投资7万元,由省农电处设计,甘南州农林局负责施工,在〓儿滩利用洮河水兴修电站,于1958年5月1日建成发电,设计为低水头,大流量,配装旋浆式水轮发电机组1台,有50千伏主配电变压器1台,装机容量40千瓦,送电等级为6千伏。共运行11年,于1968年将机组调往尼巴乡。
  多坝电站位于多坝村西南,利用大峪河水资源。1966年由省水利厅投资34万元,洮河林业局投资28万元,总投资62万元,经甘肃省水利厅发电处负责设计和技术指导,由州水电局负责施工,于1968年9月25日,1号机组安装竣工并投入运行。至1970年7月1日完成2号机组安装工程,两台机组并列运行,除解决本县照明、动力用电外,并为临潭县新城、扁都、店子、水泥厂等地提供电能。至1984年负荷增加到700千瓦。1985年甘肃省水利厅又增加投资26万元,扩建了300千瓦3号机组并网发电,至1987年实现利税107.34万元,上缴利润93.98万元。1989年申请增加投资32万元,更新设备与刘家峡大电并网,经济效益明显好转。1990年10月被评为甘南州二级企业,现有职工26人。总装机容量750千瓦。主要设施有:
  1.水工建筑部分引水渠道总长2500米,泄水渠长25米,冬季排水渠长30米,尾水渠道长20米,压力池容量600立方米,双孔进水闸门1座,排水闸1座。
  2.机械部分混流式水轮机3台,半自动调速器1台,手式调速器1台,全自动调速器1台,启闭机7台。
  3.电机部分发电机组3台,配电变压器500千瓦2台,高压开关柜8面,并网岀线柜3面。
  麻路电站位于县境扎古录乡麻路村南1.5公里的车巴沟口,1976年5月20日由县水电局负责勘测设计并施工,于1979年10月15日竣工进行发电,总投资160万元,装机容量125X3=375千瓦,现有职工14人。
  主要设施有:
  1.水工建筑引水渠道长2500米,泄水渠长100米,尾水渠长120米,压力前池容量400立方米,双孔进水闸门1座,挑砂闸1座。
  2.机械设备混流式水轮机3台,调速器3台,启闭机8台。
  3.机电设备发电机3台、变压器480千瓦1台,180千瓦1台,控制盘5面。
  第二节乡属电站
  1970年,水电建设贯彻以大型为主,中小型为辅的方针,先后建成冰固等乡属小型电站8个,为农牧区照明、进行农副产品加工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冰固电站位于木耳乡冰固村以东200米处,于1975年建成,装有轴流式发电机组2台50千瓦,投入使用两年,由于管理不善,机器损坏,线路被盗,于1988年报废。
  刀告电站位于刀告乡北4.5公里处的麻乍村。于1972年建成发电,装有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1台,50千瓦,于1980年报废。
  尼巴电站于1974年建成,装有混流式发电机组2台,150千瓦,不久因将水轮机部件冻裂而报废。
  恰盖电站位于麻路村附近,于1972年利用羊沙河水建成容量为40千瓦,刘家峡大电输通后于1990年停止发电。康多电站位于康多三岔口,于1973年建成,装机容量为84千瓦,于1988年申请报废后,又投资扶贫资金61万元,在加灵村重建电站,为混流式水轮发电,装机200千瓦,解决了全乡用电。
  洮砚电站位于羊沙口,于1973年建成,装机120千瓦,因超负荷运行,于1984年国家又投资15.7万元,进行扩建,增装100千瓦机组1台。
  柏林电站位于藏巴哇乡境内的下台子村,于1975年建成,装机75千瓦,因管理不善,机器损坏,于1990年报废。
  藏巴哇电站位于境内新堡村,于1975年建成,为旋桨式发电,装机18千瓦,1977年又在原址建成混流式水轮发电站,装机75千瓦。先建之18千瓦旋桨式发电机组于1988年报废。
  柳林电站位于藏巴哇乡柳林村,为旋桨式发电,装机18千瓦。
  大峪牧场电站位于大峪牧场,装机24千瓦,后报废。
  农电线路至1990年年底,全县除百林乡外,其余16个乡(镇)中有69个村委会的8762户全部通电,共架设3.5千伏农电线路44.2公里,架设10千伏线路466.5公里。高压线路3~10千伏368公里,低压117公里,升压变压器1960千瓦/10台,配电变压器6060千瓦/144台。
  第三节水文站
  县境水文站以多坝站为主,存在的时间最长,所积累水文资料颇丰。
  多坝水文站建于1958年,位于境内多坝村南大峪河边东经103°40,,北纬34。61',海拔2550米处,其时有职工8人,由常忠廉任站长,隶属甘肃省水文总站,是专业性较强的水文机构,主要设施有测试仪、流速仪、水位尺、潜鱼等。至1989年工作人员减少到3人。30多年来,领导、工作人员等几经变更,但工作从未中断。它会同下巴沟水文站、李家村水文等站应用科学手段观测、测试、分析记载了县境大量有关降雨、蒸发、径流、泥砂等综合水文资料,为当地开发利用水利资源发展民族经济提供了科学依据。
  降水据多年综合分析,境内降雨量分布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高。柳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572毫米,申藏、阿子滩地区为520毫米,卡车555.36毫米,新堡、洮砚地区平均575.6毫米,多坝、纳浪地区634.33毫米,麻路地区653.57毫米,全县年平均降雨量为581.1毫米。其中1964一1971年平均降水量为656.6毫米,最大降水量785.6毫米,出现在1964年,最小降水量442毫米,出现在1956年,最大小时降水量36.6毫米,出现在1964年,最大日降水量43.8毫米,出现在1964年,最大暴雨量33.3毫米/小时,岀现在1964、1988年。
  蒸发量以新、洮地区及洮河河谷地区为最高。最大年蒸发量为I960年的1215.9毫米/年,最小日蒸发量0.07毫米/日,分别岀现在1960年5月5日、1961年10月2日、1962年12月4日、1965年8月15日、1967年5月19日。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