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桥梁渡口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31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桥梁渡口建设
分类号: U658;U44
页数: 4
页码: 368-371
摘要: 卓尼境内由于河流纵横、水网密布,建桥历史悠久。有名的伸臂木桥,就是由古代的吐谷浑民族创建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县乡公路,林区便道公路的拓展,各类大中型永久半永久性的公路桥梁也随之建成。许多人行渡口也由原始过渡工具改造为永久性的钢索吊桥。当地各族人民行路难,过渡更难的状况已成为历史。
关键词: 卓尼县 桥梁建设 渡口建设

内容

卓尼境内由于河流纵横、水网密布,建桥历史悠久。有名的伸臂木桥,就是由古代的吐谷浑民族创建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县乡公路,林区便道公路的拓展,各类大中型永久半永久性的公路桥梁也随之建成。许多人行渡口也由原始过渡工具改造为永久性的钢索吊桥。当地各族人民行路难,过渡更难的状况已成为历史。建国以后建筑的主要桥梁渡口有:
  卓尼洮河大桥
  卓尼县城郊原建有伸臂木桥1座,称木耳桥,1914年被洪水冲毁。修复后又毁于1919年的洪水。卓尼土司杨积庆于1922年〔民国11年)在英国牧师安献全的建议下修筑石心混凝土桥墩3个,木板桥面,建成后取名“靖安桥”,后因战乱破坏,桥面烧毁,桥墩倾斜,后改修为一座简易木桥。卓尼和平解放后曾几经加固,但终因抵抗名住洪水袭击而于1958年被冲毁。为了适应日益繁荣的城镇交通建设和林区建设的需要,卓尼县革命委员会和洮河林业局协商决定在卓尼县城大街南端的洮河上新建永久性大桥。由洮河林业局投资56万元并负责测设施工,卓尼县以民工建勤方式动员抽调全县民工300余人,于1971年1月动工,同年10月竣工通车。桥型为钢混结构双曲拱,5孔净跨25米,全长175米,桥面宽7米,荷载汽一13,挂一60。
  卓尼洮河大桥的建成通车,使洮河两岸郊区人民永远结束了靠木船、铁索过渡的历史。桥身犹如一条彩虹,将洮河南北两岸连成了一片。原先荒芜的南岸沙滩,现在变成了新市区,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沿着笔直平坦的岷麻公路排成了一条整洁的街道。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洮砚洮河大桥
  洮砚大桥座落在临、卓两县交界的石门峡口。1972年初,卓尼县革命委员会在新(城)石(门口)公路、洮(砚)、新(堡)公路均已便道通车的基础上,决定修筑洮砚洮河大桥,沟通东部县乡公路。经报请州交通局批准,并拨款38万元,委托州交通局所辖的地方道路工程队测设承建,县上仍以民工建勤方式抽调民工300人参加施工。于1972年3月12日动工,同年9月5日竣工通车。桥型为钢混结构双曲拱,1孔净跨77米,全长96.47米,全高15.41米,桥面宽&18米,荷载汽一13,挂一60。
  洮砚大桥是继卓尼大桥后,县境内建国后洮河上建造的第二座大桥。它的建成通车,不仅彻底结束了东部3乡交通绕道岷县的历史,还为东(扎口)、新(城)县乡公路的进一步拓展打下了基础。
  达子多桥
  桥址位于卡车河与洮河交汇处的达子多村西。是卡车河上较大的一座公路桥梁。它始建于1956年4月的卓电公路动工前夕,由卓尼民工所建,原为石笼木桥,1958年毁于洪水。此后由洮河林业局所属卡车林场修复,但屡修屡毁。1975年,洮河林业局投资13.2万元,雇佣民工建成了1座净跨20米的半永久性石墩石拱桥。于1980年复毁于洪水。1982年春,洮河林业局会同县工交局,再次投资15万元,建成了永久性的钢混结构拱桥。1孔净跨20米,全长27.5米,宽6米,于1982年8月竣工通车,荷载汽一13,挂一60。是县乡岷麻公路和通往卡车沟林区公路的一座主要桥梁。
  多坝桥
  位于木耳乡驻地多坝村东大峪河与洮河的交汇处。是大峪河上最大的一座公路桥。初修于1953年9月,卓尼县人委修筑岷麻公路野狐桥至卓尼段时,曾在此修建石笼木面桥1座,1958年毁于洪水,后虽经数次修复,但随修随毁。1972年初,洮河林业局投资17.6万元,雇佣民工100余人,并主持测设施工,于同年8月竣工通车,桥型为钢混结构双曲拱。2孔净跨25.54米,桥身全长64米,宽6米,荷载汽一13,挂一60。多坝桥的建成,为岷麻公路和大峪沟林区公路的畅通起到了重要作用。
  麻路洮河大桥
  麻路渡口是岷麻公路终端与江尼路交叉之所在。历年来过往车辆均靠木船摆渡。1990年,卓尼县政府经报请省州交通管理部门批准列项,并于是年投资1万元,作为前期测绘、设计费用,工程总投资为256万元,由县工交局委托洮河林业局承建。桥型设计为钢混结构双曲拱,桥长94.1米,宽8米,高10.2米,荷载为汽一13, 挂一60,计划于次年5月开工。
  麻路大桥建成后,不仅能全面沟通县境西部各县乡公路之间的交通,亦对岷合干线公路改道于岷麻路及迭合公路改线、甘川公路的改线均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人行渡口吊桥建设
  在重视公路桥梁建设的同时,县政府亦于1982年起,陆续修建改善境内人行渡口的过渡条件,先后在塔乍、立珠沟、强岔、麻地卡、羊沙口、包舍口、九巅峡口等处分期建成了一批洮河钢索吊桥。这些吊桥的长度均在60米以上,其载重量不仅能过渡人畜、架子车、小四轮与手扶拖拉机,有些还能行驶小汽车,便利了洮河两岸农牧民群众的交通运输及农牧业生产。
  卓尼县1949〜1990年建筑桥梁一览表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作品

卓尼洮河大桥
相关作品
洮砚洮河大桥
相关作品
达子多桥
相关作品
多坝桥
相关作品
麻路洮河大桥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