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县乡公路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31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县乡公路建设
分类号: F540.3
页数: 4
页码: 364-367
摘要: 卓尼县县乡公路的建设始于1953年。当地人民政府以“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为主”的主导思想,采取“民工建勤”、“民办公助”、“以工代赈”的方式,动员全县各族人民,大搞县乡公路建设,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本地千百年来交通闭塞的落后面貌。截止1990年底,全县新修、整修、改建县乡公路11条,全长409公里,修建公路桥梁23座,全长585米。
关键词: 卓尼县 县乡公路 公路建设

内容

卓尼县县乡公路的建设始于1953年。当地人民政府以“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为主”的主导思想,采取“民工建勤”、“民办公助”、“以工代赈”的方式,动员全县各族人民,大搞县乡公路建设,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本地千百年来交通闭塞的落后面貌。截止1990年底,全县新修、整修、改建县乡公路11条,全长409公里,修建公路桥梁23座,全长585米。
  —、卓电公路(卓尼一一电尕寺)
  卓电公路北起卓尼县城,渡河与岷麻路相接,沿洮河南岸西行至达子多村后南行进入卡车沟,经郭札、大日卡诸村越光盖山又经扎尕那、益哇抵电尕寺(原为卓尼县属上迭区驻地,现为迭部县治),全长109公里。
  位于迭山北南麓之卓尼与迭部,自明代起同属卓尼辖地,仅有穿行于悬崖峭壁、深山密林中的一条崎岖驮道相通。加之光盖山长年积雪,山高路滑,数处栈道宽不盈米,人畜过往无不胆颤心惊,每年跌入沟壑中的死伤人畜不下数十。1955年冬,甘肃省政府为了便利卓尼前后山藏胞的交通运输,开拓甘川通道,批准修建卓电公路。1956年甘南州批准卓尼县实行“民工建勤”,并由洮河林业局投资18.6万元,于1956年4月在卓尼至达子多路段先期动工。是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省军区经请示总参谋部批准,调动临夏驻军步兵11师工兵营和甘南驻军内卫二团全体指战员参加筑路工程,并担负达日卡经光盖山至电采寺全长77公里的主攻路段。卓尼县组织民工200余人担负卓尼至达日卡32公里的修路任务。并协助筑路部队运送给养,测量路线,安排住宿,协调军民关系及解决占用土地,征用木石料等问题。
  筑路大军于1957年5月5日至13日先后抵达工地。5月20日正式开工,9月23日完工,10月1日在光盖山部队工程指挥部驻地召开了隆重的通车典礼。这条公路虽然经过的地段山高崖陡、高寒积雪、地形复杂,工程非常艰巨,但由于使用了风钻、爆破等先进机械和技术设施,再加军民齐心协力,先后仅用了9个月时间就全线通车,是卓尼筑路史上的壮举。卓电公路工程共计投入114.01万个工日,挖填土石方工程量616.14万立方米,每人每日完成土石方工程量达5.4立方米,完成工程计划定额的133%。修建大小木架桥30座,共长333.6米,涵洞9道,伐木323.4立方米。1958年底,这条公路因光盖山积雪阻车,加之卓尼、迭部两县分治,交通冷落等原因失养弃用,至今未能修复。
  二、岷麻公路(岷县——麻路)
  岷麻公路东起岷县野狐桥南栈里村,沿洮河南岸西行经卓尼县城西至扎古录乡驻地麻路村,全长103公里。东西依次贯穿卓尼县所属的纳浪、木耳、大族、卡车、扎古录及柳林6个乡(镇)和洮河林业局所属大峪、卡车、车巴3个基层林场。初修于1953年,次后于1958,1964,19723982,1988年5次整修改建,使用近40年,是卓尼县县乡公路中东西贯穿卓尼全境的交通运输主动脉之一,前后分3段修成。
  1953年,卓尼县政府决定在洮河南岸原大车道的基础上修筑岷麻公路第一段。即从东端栈里村与岷合公路相接处起至卓尼城南木耳桥长50公里的路段,由纳浪、多坝、博峪沿线等处村民采取“民工建勤”方式,分户、分人、定时、定额承包修筑。木耳桥至县城支线1.5公里由柳林镇民工承包修筑。工程由县政府第四科派员指挥,并抽调县乡干部协助。木石料均从当地征用,民工口粮工具自带。共投入23.89万个工日,移动土石方工程总量216.6万立方米,修建中小型简易木石桥4座,历时9个半月竣工通车。
  岷麻公路第二段(卓尼至达子多)始修于1956年4月。卓尼县在承担了卓电公路卓尼经达子多至达日卡段的修筑任务后,即先行在此段动工。全县抽调民工200余人,由当时的洮河林场(洮河林业局前身)协助筹措经费4.6万元,历时8个月(中间停工3个月)于次年5月底修通,长22公里,修建石墩木面桥4座。
  岷麻公路第三段(达子多至麻路)是由洮河林场筹资主持修建的。1957年9月,在岷麻公路卓尼至达子多段已打通的基础上,筹资10万元,雇佣民工300余人,动工修建岷麻公路第三段,工程基本上是以加宽原来的沿河驮道、大车道基础上修建,个别地段进行了改线降坡。于是年底打通以便道通车,全长31公里,完成土石方23万立方米,修筑土木石结构便桥4座。1958年春,县政府在岷麻路全线已打通便道的基础上,抽调民工500余人,历时40余天,投入工日20余万个,移动土石方98万立方米,对全线进行加宽、降坡、取直,铺设土砂路面及加固桥梁、疏通水道的整修,使其达到了晴雨通车的标准。1988年,鉴于岷麻公路使用年限较久而常年失修失养、路况日趋转差的状况,经县政府报请州交通局批准并拨款28万元,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对岷麻公路全线进行整修改建。是年即完成了下段卓尼至野狐桥50公里,次年完成了上段卓尼至麻路53公里。改建后的岷麻公路达到了国家简易公路标准,并由县工交局组织在沿线设立了民办公助常年养路队定期养护。
  三、燕石公路(燕子坪——石灰路)
  燕石公路是从九巅峡口燕子坪经藏巴哇乡境的新堡、纳路寺进入漳县境内的拉麻至金钟乡驻地石灰路。东出漳县东扎口与甘川公路相接,全长46公里,系引洮上山工程在原大车道的基础上修建。全部工程由靖远工区3000余引洮民工历时三个月于1958年5月建成通车。它担负了引洮总部(当时驻渭源会川)与靖远工区(驻包舍口)之间全部工程物资的运输任务。公路通车后,每天行驶在这条公路上的运输车辆不下数十,将工程所需的工具、器材、机械、给养源源不断的送往工程第一线,也给当地群众的交通运输带来了极大方便。四、临北公路(临潭一一北山)
  临北公路是1962年临、卓分县后筹建的第一条公路,南起临潭县城,北经县境申藏乡越大沟山至北山恰盖乡驻地恰盖寺,全长29公里。东北与北(山)羊(沙)林区便道相接。是北山与县城之间的通道之一。临北公路工程聘请临潭公路段段长庞进恩负责测绘与工程指挥,并借调该段领工员3人亲临第一线进行技术指导。由县财政筹资5万元并抽调申藏、恰盖两乡民工600余人以“民工建勤”方式参加施工,于当年年底完工。因当时刚经过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民工积极性低落,工程质量较差,仅以便道通车。尽管如此,这条公路的修成,给长期交通闭塞的北山藏族人民带来了极大方便。尤其是临北路南端与岷合公路相接,可西通合作,东南通卓尼、岷县。北经羊沙与新(城)、冶(力关)公路相接,北通康乐、临夏、临洮、兰州。大批的粮食及供应物资经此路运送到北山藏胞手里,北山的大批畜产品及木料又经此路运送岀去,为北山藏族群众尽快恢复发展农牧林业生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江尼公路(江可河一一尼巴)
  江尼公路全长42公里,以麻路洮河渡口为界分南北两段。南段从岷麻路之西端终点麻路起,南进车巴沟经刀告至尼巴,长27公里;北段从麻路北渡洮河进癿力沟至江可河与岷合公路相接,长15公里。全线南北横穿县属尼巴、刀告、扎古录、完冒4乡。
  江尼公路始修于1964年4月。是由县政府批准,县经计委主持修建的。工程由副县长陈旺秀亲任总指挥,黄立芳、郭秉忠任副总指挥,郭秉忠兼任技术指导。抽调全县民工750余人以“民工建勤”方式施工修建。于当年11月竣工通车。麻尼段27公里工程投劳14.5万个工日,开挖土石方50.4万立方米,修建公路木桥5座,全长37.5米。
  江尼公路的建成,不仅延伸了岷麻公路,沟通了车巴沟与县城的交通联络,而且打通了车巴沟地区西通州府合作的通道。原中途的麻路渡口以木船摆渡车辆行人,1990年, 省、州及洮局联合投资250万元,动工修建麻路洮河大桥,由洮河林业局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测绘设计并施工,计划于次年10月通车。江尼公路与麻路洮河大桥的修建,为今后岷合公路的改线及迭(部)、合(作)公路的兴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六、洮新公路(洮砚一一新堡)
  洮新公路西起洮砚乡驻地哇尔沟村,东越白石山经柏林乡北至藏巴哇乡驻地新堡村,全长39.5公里。1969年,甘南州计委拨款1.8万元,批准在原引洮工程运输便道的基础上修建洮新公路洮(砚)、柏(林)段,长23.5公里。工程由当时的洮砚乡乡长卢文耀率领本乡民工施工,州交通部门派遣包卫东任技术指导。全段工程仅用了70天即打通通车,并用20矢时间整修了原柏林至新堡的林区便道,使洮新公路全线通车。这条公路的建成,除沟通了县境东部三乡的交通运输外,并与原引洮工程废弃的燕石路、林区便道燕岷(县)路相接,分别于东扎口、梅川两地连通甘川干线公路。使东部三乡的汽车运输可绕道岷县而至卓尼县城。也为新(城)柏(林)、必(林)塔(儿窑)公路的兴建奠定了基础。七、东新公路(东扎口一一新城)
  东新公路是卓尼、临潭、漳县三县合用的一条县乡公路。由于1972年以后洮(砚)柏(林)段、新(城)石(门口)段公路的便道通车及洮砚洮河大桥的建成,基本上构成了这条公路的雏形,但沿线路况差,绕道多,坡陡弯急,水害严重,时断时续,不能保证通车。1979年,省交通厅投资48万元,对新石、洮柏两段公路进行了整修和部分路段的改造。通车能力虽有提高,但因工程艰巨,资金有限,水患未除,坡陡弯急等问题依然存在。1980年遭特大暴雨,洪水成灾,新城至石门口路段受灾尤为严重,交通中断达4年之久。卓尼所属东部三乡绕道岷县至县城的历史再现。1984年10月,县政府为了使次年东新公路全线开工的顺利进行,先期在柏塔段动工,绕开原塔儿窑绕道牛心崖至柏林的40余公里,直接开辟从柏林越野力大山至塔儿窑13.5公里的路基。工程由县工交局主持施工,抽调全县民工1760余人,由副县长杨正任总指挥,县工交局副局长周旦知、梁子才任副总指挥,万方任技术员,在甘南州公路工程队已测量设计的基础上,历时两个月于当年12月底开通路基,以便道通车。
  1985年3月,国家实行粮棉布以工代赈,这条公路正式列入全线改造项目,按四级公路技术标准进行设计施工,桥涵荷载汽一20,挂一80,沿线各县境内分别由各县主持改造。卓尼县负责洮砚至柏林至塔儿窑两段的施工。投资108万元,实际耗资101万元,节余的7万元用于柏林至新堡段的公路改造。全部工程重点改造坡陡弯急、线型不良、治理翻浆等盲肠路段,共移动土石方工程量61万立方米,修建混凝土平板桥(柏林桥)1座,净跨10米,钢筋混凝土涵洞29道,长29米,防洪工程2处,计492立方米。改建原大滩梁1处,因坡陡弯急,地形限制,改移越野力大山,比原道延长了3.5公里。改建后的洮柏段长23.5公里,柏塔段长17公里。东新公路在县境内的总长度为40.5公里。于1985年8月全线竣工通车。
  东新公路被重点改建后,路况超过了原岷合公路的等级,增强了县境东部地区的经济活力,加强了此地和县城、外地之间的交通运输与商贸交流。对改善边远地区贫困面貌,提高人民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专题

卓电公路
相关专题
岷麻公路
相关专题
燕石公路
相关专题
临北公路
相关专题
江尼公路
相关专题
洮新公路
相关专题
东新公路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