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桥梁 渡口 栈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31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桥梁 渡口 栈道
分类号: U448.14;U658;K928.78
页数: 4
页码: 358-361
摘要: 卓尼境内河流纵横,水网密布,干流洮河自西向东纵贯县境,又有车巴河、卡车河、大峪河、纳浪河、新堡河、冶木河等大小支流近30条,形成了各条道路上的天然障碍。在此地聚居历史悠久的各族人民,出于生产、生活上相互交往、流通的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在这些河流上架桥梁、设渡口、修栈道,为自己创造开辟了畅通的道路。
关键词: 卓尼县 桥梁 渡口 栈道

内容

卓尼境内河流纵横,水网密布,干流洮河自西向东纵贯县境,又有车巴河、卡车河、大峪河、纳浪河、新堡河、冶木河等大小支流近30条,形成了各条道路上的天然障碍。在此地聚居历史悠久的各族人民,出于生产、生活上相互交往、流通的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在这些河流上架桥梁、设渡口、修栈道,为自己创造开辟了畅通的道路。
  一、桥梁
  卓尼境内修桥置渡的历史悠久,所建的桥梁在设计、用料、式样上独具风格,最典型的桥梁数伸臂木梁桥。
  伸臂木梁桥
  又称“踒桥”,踐为方言“撬”之意,取桥身用杠杆原理,将成排的木梁撬在两岸的大石笼中,逐排向前延伸直至两臂会合,又以木板铺设桥面,两岸的石笼充当桥墩,在墩上又铺架引桥而成。这种架桥方式由吐谷浑民族创造,早在十六国时期,吐谷浑就曾在黄河上采用此种方式架设过河历桥,又曾在洮河上架设过多座这种“踒桥”。据《沙州记》载:“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历,长百五十步,两岸垒石作壁基,节节相次,大木纵横更相镇压,两道俱平,相去三丈,并大材巨板横次之,施构栏,甚严饰”。此地利用洮河流域丰富的木材资源优势,历代在洮河及其各条支流上架设过许多座这种桥梁。如九巅峡洮河王公桥、卓尼木耳旧桥、羊化旧桥、西尼沟桥、录竹桥、强岔桥等洮河桥。车巴沟、大峪沟、卡车沟内的这种桥也遍布河上,几乎是五里有一村,有村即有桥,这些古桥今天虽然大多数被水泥桥所代替,但还有保留至今的,如大峪沟扎烈桥虽经多次维修,但其古风至今尚存。除“踒桥”外,此地古近代的桥式还有:
  木架桥
  是以河流两岸的天然岩石岸沿作桥墩,上架大圆木作桥梁,再铺桥面而形成,这种式样的桥梁多架设在支流小河上和河面狭窄而河岸坚固的河段上或河中尚有突岀的礁石利用而造成两孔桥。木架桥是此地极为普遍的一种桥式,它以其省工省料、简易可行而被人们广为采用,尤其是一些临时性的人行便道上,随便架设几根甚至一两根圆木即可过渡,只有永久性的桥梁上才铺设桥面。
  石墩木面桥
  是在两岸用条、块石砌成桥墩,上架木梁,再用木板铺设桥面而成,是近代创建的一种半永久性桥梁。卓尼城郊洮河上的木耳新桥,就是在原“踒桥”被洪水冲毁后由土司杨积庆在英国牧师安献全的建议下,由广东人承建的三墩两孔、水泥条石浆砌、木质桥面的石墩木面桥,曾取名“靖安桥”。
  冰桥
  卓尼地属高寒山区,境内的主要河流洮河在每年大雪前后结冻,直至翌年惊蛰前后解冻,在河流的许多背阴处河面结冰封冻,冰层坚厚,这些25〜40厘米厚的冰层,形成了天然的桥面,以供人畜、车辆行驶,而无落水之虑。《洮州厅志》卷三《桥梁》中载:冰桥是“济众之成于天然也……以梁以通之,耕者樵者忻忻,行者负者坦坦,其所济不亦众乎!”境内每年结冰期形成的著名冰桥多达数十处,有强岔、柏地旋、仙梯崖、多架寺、麻地卡、石媳妇、力赛、羊化、纳浪、结拉、包舍口、宗石等处。
  二、渡口
  渡口是连结河岸两边道路的设施。有的渡口经过长期发展而逐渐演变为桥梁,有的则是桥渡交替岀现。县境因洮河东西贯穿全境,从古自今形成渡口20余处。原始的渡运工具以木排、牛皮筏子为主,后逐渐发展为小型木船,原以畜力、人力牵引过渡。随着铁索钢丝的岀现而逐渐改进为钢索滑轮牵引的中型渡船。这些渡口的渡运工具极不稳定,一遇汛年,很多木船荡然无存,在新船尚未打好之时,只有以木排和皮筏等作为临时性的渡运工具,所以各渡口的渡运工具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以某种工具存在时期长短而载。桥渡交替的渡口则分别载入。
  三、栈道
  栈道亦名栈阁,俗称“鹦哥架”。它一般架设在依崖傍水的峡谷中和悬崖绝壁上,境内的各条古道上都有零星分布。大多栈道在古代交通史上往往因战争的需要而架设,又因战争而遭破坏。境内存在于永久性道路上的栈道首推九巅峡栈道,它是狄洮道东线上的必经之路,位于藏巴哇乡境内,从包舍口村入峡至宗石村岀峡,在全长约15公里的石峡内,沿途均以断断续续的栈道连接。九巅峡是洮河下游最险峻的一段石峡,两岸石崖万仞,似刀削斧劈,咆哮的河水在峡内翻滚奔腾,惊涛巨浪发岀震耳欲聋的吼声,河床与岩岸,形成一个下宽上窄的梯形,顶端宽不过数丈,可望而不可及,栈道就在北岸向内倾斜的半崖上架设而成,道面宽不足三尺,各段长数丈、数十丈,二、三里不等。道面仅容驮畜单行而不能转身,单人若在栈道相遇,尚可互让通过,偶而畜驮相遇,无法避让,只有双方协商,将一方畜驮推下栈道,由另一方付给牲口及货物之半价。特别在穿越一些地形复杂的栈道时,或吹牛角号,或高声吆喝,以传递声息,使对方在尚未踏上栈道时止步,待其通过后再行,栈道通行之艰难由此可知一二。县境内古桥梁、渡口分布见下表:
  卓尼县古桥梁一览表卓尼县古渡 口一览表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