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手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29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手工业
分类号: F407.899
页数: 4
页码: 346-349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勤劳聪慧的各族人民不断在发展创造中求生存,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为后来工业生产的起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县境内历来有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传统,民间各地均有分布,主要行业门类有:木工、锯工、铁工、缝纫、鞋匠、皮匠、画匠、泥水匠、土坯匠、毡匠、银匠、席匠、砚瓦匠、鞍子匠、车匠等等。
关键词: 手工业 卓尼县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勤劳聪慧的各族人民不断在发展创造中求生存,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为后来工业生产的起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县境内历来有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传统,民间各地均有分布,主要行业门类有:木工、锯工、铁工、缝纫、鞋匠、皮匠、画匠、泥水匠、土坯匠、毡匠、银匠、席匠、砚瓦匠、鞍子匠、车匠等等。
  中华民国时期,在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内曾有过一个季节性的,由数人组成的洮砚雕刻作坊。此外还有几家从岷县等地来卓尼从事缝纫、制鞋、铁器加工、木器加工等个体小手工业者。
  新中国成立后,县境手工业生产队伍经历了曲折发展、成长壮大的过程。个体手工业规模逐渐形成,行业门类进一步得到拓宽。1953年,将个体手工业进行兼并合营,组建了县缝纫厂,从业人员11人,其中技工4人,学徒工7人,主要加工生产各种服装鞋帽,隶属于县民族贸易公司。1957年组织能工巧匠联营,组建了县农具厂,有职工29人,分木工、铁工等4个车间。为卓尼第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县计划科。1962年县农具厂解体停办,一部分人从事农业或自谋职业,另一部分人组织起来筹建了县手工业联社,从业人员有11人,从事木器、铁器等生产加工,隶属县经济计划委员会。1969年县手工业联社因管理、经济效益等因素不能维持现状而停办,财产等由县财政局和经济计划委员会接管。
  1972年甘肃省轻工业厅投资4万余元,重新组建县手工业联社,隶属县工交局。1974年手工业联社拓宽生产经营规模并接收了原民贸公司的缝纫部。至此县手工业联社逐步走向了持续稳步发展的轨道。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手工业联社根据县境资源优势,抓住市场导向,不断开发新产品,手工业生产开始从单一的行业门类向美术工艺、雕刻、编织制作等行业拓展,产品销往省内外,年创利税1万多元。
  至1990年底,全县手工业企业个数增加到5个,占地12310.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719.08平方米。1990年总产值达21.912万元,实现利税6.68万元,固定资产总额为35.29万元。
  第一节行业
  一、重工业
  (一)小型农具、家具、机电加工业
  中华民国时期,县境柳林镇有从岷县等外地来的流动人口开办了铁匠铺、木匠铺,从事小手工业生产加工。主要产品有蹶头、斧头、镰刀、马掌、桌子、椅子、凳子、柜子等等,工艺简单粗糙,产值不高。1957年组建卓尼县农具厂,生产加工和维修农牧业生产用具。1962年组建手工业联社,从事各种机械维修和加工生产镇铁制品以及取暖用火炉、烟筒等。1972年,县手工业联社进行扩建,占地5954平方米,建筑面积1237平方米,从业人员增加到42人,至1976年固定资产总额达7.2万元。下设6个基层合作社,其中从事重工业生产加工的2个。至1985年全社固定资产总额达11.5万元,年产值7.05万元,实现利税1.53万元。1986年将五金修配合作社、机电修配社、铁器社并为卓尼县五金机电修配综合厂。至1990年全社固定资产总额(含轻工业)达13.5万元,总产值80.120万元。
  (二)工艺加工业
  1985年组建卓尼县洮砚工艺厂,主要从事洮砚雕刻。1988年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新产品,利用洮砚等系列产品,利用森林树木千姿百态,巧夺天工自然造化的根、茎加工盆景根雕工艺品,销往全国乃至海外,至1990年总产值达12.1万元。
  二、轻工业
  (一)服装加工业民国期间,县境柳林等地有外地人办的裁缝铺、鞋匠铺,进行来料加工各式服装,制作、修理鞋子,自产自销。产品单一,产值不高。1955年组建卓尼县缝纫门市部和制鞋厂,从事服装加工和制鞋业生产。1974年与手工业联社合并,分为两个被服门市部。主要产品有男女便装、中山装、少数民族服装、各式儿童服装。至1976年固定资产总额为7.3万元。1980年总产值达6.16万元。1986年将两个门市部合并为民族服装厂,逐步向专业化系列化转变,不断增强了企业自我发展能力。截止1989年,固定资产总额增加到13.5万元,拥有大小机械设备82台(件),年产值7.9万元,净值2.6万元。
  (二)地毯加工业1989年成立卓尼县飞天地毯厂,同时在乡(镇)组建了8个地毯分厂,从事纺织地毯粗加工生产,至1990年,总产值为12.1万元。
  第二节经济效益
  卓尼手工业生产基础差,发展缓慢,经历了艰难曲折逐步发展壮大的漫长历程。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落后,经济环境等整体素质不高。手工业生产受思想观念、信息、技术、资金、设备、管理等综合环境的制约,产业门类少,产品单一,生产能力低,经济效益差。1976年产值为4.1万元。在此之前,经济效益无据可考。
  1980年以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实行改革开放。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和关心民族地区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倾斜政策,并且得到切实贯彻和落实。对手工业生产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实行劳动工资与经济效益挂钩,有效的发挥了经济效益的杠杆作用,将手工业生产推向良性运行的轨道,经济效益保持了稳中有增的发展势头。截止1989年,固定资产总额增到34.87万元,总产值达18.5万元,比1976年分别增长3.78倍和4.51倍。
  卓尼县1976-1989年手工业产值一览表第三节主要产品
  纯羊毛地毯、挂毯产品分仿波斯毯、丝毯、部落毯三种,共17个规格的产品加工。产品设计精巧,构图古朴典雅,色彩绚丽,工艺考究,集优秀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于一体,整体构图层次显明,格调高雅,富有强烈的装饰艺术效果。具有保温、消声、调节室内温度、光线,经久耐磨、美观大方等优点。是宾馆、酒家、礼堂、会议室、客厅、以及家庭用以装饰和美化环境的理想产品。年产127平方米,产品销往全国和西欧等地。
  服装主要产品有男女成人服装和儿童服装两大类,分各式面料的衬衫、西服、中山服、军便服以及不同规格,不同花色品种的各式童装,兼以来料加工。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