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行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28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行业
分类号: F427.42
页数: 3
页码: 339-341
摘要: 卓尼县境地处边远,文化、科技、交通等事业落后,自然资源优势长期得不到开发利用,综合经济实力薄弱,基础差,行业少,门类单一。
关键词: 卓尼县 工业经济

内容

县境地处边远,文化、科技、交通等事业落后,自然资源优势长期得不到开发利用,综合经济实力薄弱,基础差,行业少,门类单一。一、重工业
  (一)采掘工业
  境内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采掘工业起步晚,发展缓慢。1958年“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时期,此地虽然进行过采掘矿石,土法上马,大炼钢铁的运动,但造成浪费大,效益差。1980年县内对僦矿和铅锌矿进行小型采掘,实现产值0.5万元。其后,由于计划、组织、管理不善,导致了社会个人无组织的乱采乱掘,将上千吨窗矿石偷运到外地贩卖,经济损失约70多万元,使珍贵的自然资源外流,原材料造成重大浪费,后经干预制止,缓解和纠正了混乱局面。首先在境内申藏地区建立了矿石采选点,实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统一采掘,年产矿石275吨。1985年增设采矿点2个。1987年,协同地质矿产等部门对境内主要矿产资源进行了调査和分析。分析资料表明,境内有色金属等储藏量达21万吨,主要矿区有:水磨川铜矿、光东沟铜矿、下拉地铅锌矿、窑沟铅锌矿、申藏乡小沟佛矿、斜藏沟郭大佛矿、卡车色树那佛矿、完冒乡贡岔皤矿、申藏乡西沟河汞矿等,亟待开采利用。
  (二)原料工业
  基础差,技术落后,大量的原材料得不到应有的加工,历来仅以森林采伐岀售木材为主要原料工业。1962年有生产原料的全民所有制企业1个,年产值1.99万元。至1970年总产值增加到4.69万元。1975年,原料工业发展较快,企业增加到11个,总产值10.29万元。1980年以来,受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大潮的作用,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民族经济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商品经济意识开始确立。随着科技解放生产力及人才技术等综合环境的不断形成和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原料工业上了一个新台阶,开始向加工制造业转化。
  (三)制造工业
  1965年组建卓尼县农牧业机械修造厂,主要产业是制造和修理农、牧业机具。1971年年产值为3.4万元,1973年产值增长33.9倍,1977年总产值为26.47万元。1980年企业个数增加到3个,年产值6.6万元。1990年企业个数发展到6个,总产值达71万元。
  (四)电力工业
  1962年县属第一个小型水力发电机组建成,装机容量为75千瓦,年发电量4.2万度,产值1.88万元。1968年建成多坝小型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450千瓦。至1971年全县电力工业企业增加到两个,年发电量72.56万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观念的转变,经济环境等综合实力的增强,全县根据县情大力发展电力工业,对缓解能源发展工农业生产等其它产业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县境水利资源丰富,发展电力工业优势大,前景广阔。至1980年电力工业大小企业增加到8个,总装机容量1535千瓦,年发电153万度,总产值达10万余元。截止1990年底,年生产能力为346万千瓦/小时,总产值达26.3万元。
  (五)建材工业
  县境建材工业发展缓慢,产品单一。1976年全县先后建成砖瓦、石灰加工等小型企业4个,年产值为1.01万元。1977年组建砖瓦厂1个,年产值11.64万元,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农民。1980年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部分人员回家种地,一部分建材企业停产关闭,企业个数减少到2个,总产值回落到3.2万元。1988年新建卓尼县水泥预制厂,年产值为15.5万元。1990年,不断优化产业环境,调整产品结构,强化管理,扩大企业个数,建材工业开始岀现回升趋势,至年底企业个数增加到4个,年总产值达58.7万元,净增10万余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二、轻工业
  (一)食品加工业
  全县食品加工以粮油加工为支柱,系列产品主要有糕点、豆腐、食醋、酱油等。
  新中国成立前,县境有面粉厂一个,专营面粉加工。1962年全县共有粮油加工大小企业22个,其中全民所有制1个,集体所有制21个,年产值36.74万元。1963年成立卓尼县食品加工厂,其间,对同类企业进行关并,体现和发挥公有制企业的主体作用。至1971年企业个数减少到2个,年产面粉、食油255.03吨,糕点12.21吨,豆腐54.44吨,食醋53.56吨,酱油12.809吨,总产值为12.66万元。1980年生产食品1740吨,总产值4.6万元。1986年扩大产业门类,开发新产品,成立了卓尼县罐头厂,加工生产牛肉罐头。至1990年加工企业个数增加到5个,年总产值达57.1万元。
  (三)饮料加工业
  1986年,注重争取资源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县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根据市场导向,开发新产品,食品加工业开始向专业化、系列化起步。经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了卓尼县风味食品厂,以加工各种饮料、罐头为主要产品,生产沙棘果汁、樱桃饮料以及多维、草莓、西红柿罐头等10余个品种。年生产能力为199吨,产值55.9万元。产品销往省内外,尤其是沙棘果汁颇受青睐。1990年,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效益,增强生产能力,逐步向科学化、专业化拓展,强化发展后劲,引进两套先进生产流水成套设备,年生产能力提高到550吨,实现利税1.58万元。
  (四)饲料加工业
  县境饲料加工历来以粗饲料粉碎为主,长期以来没有专营的加工企业。
  1986年组建卓尼县饲料加工厂,主要加工生产混合饲料,年产量9吨,产值2.01万元。1990年年产量提高到80吨,总产值达3.2万元。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