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283
颗粒名称: 工业志
分类号: K294.2
页数: 16
页码: 339-354
摘要: 本文介绍卓尼县工业发展建设情况。
关键词: 卓尼县 工业志

内容

第一章工业发展沿革
  第一节机构沿革
  新中国成立前,县境特殊的封建土司和寺院僧纲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决定了卓尼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千百年来,工业萧条,经济落后。民国年间,境内柳林等地开始有了个体私营商贩及小手工业作坊,但没有专门的工业生产管理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由于地方各级政权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工业管理机构亦日趋健全。
  1958年,由卓尼县人民政府计划科负责管理全县工业生产。同年7月,计划科改为卓尼县经济计划委员会,主管全县工业生产。1960年组建了卓尼县城镇集体联社、电力厂、面粉加工厂等小型企业,隶属县经济计划委员会。
  1976年为了使工业管理体制与工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不断调整和理顺了行政管理关系。成立了卓尼县工业交通局并接管原卓尼县城镇集体联社。与此同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限分解到各归口部门,与县经济计划委员会脱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工业,放宽政策,开拓新的产业门路。为了加快工业发展进程,先后组建了县木器加工厂,隶属县农林局;县供电公司,隶属县水电局;风味食品厂,隶属县工交局;饲料加工厂,隶属县畜牧局;飞天地毯厂,隶属县乡镇企业管理局;水泥预制厂,隶属县建筑公司等。
  第二节行业
  县境地处边远,文化、科技、交通等事业落后,自然资源优势长期得不到开发利用,综合经济实力薄弱,基础差,行业少,门类单一。一、重工业
  (一)采掘工业
  境内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采掘工业起步晚,发展缓慢。1958年“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时期,此地虽然进行过采掘矿石,土法上马,大炼钢铁的运动,但造成浪费大,效益差。1980年县内对僦矿和铅锌矿进行小型采掘,实现产值0.5万元。其后,由于计划、组织、管理不善,导致了社会个人无组织的乱采乱掘,将上千吨窗矿石偷运到外地贩卖,经济损失约70多万元,使珍贵的自然资源外流,原材料造成重大浪费,后经干预制止,缓解和纠正了混乱局面。首先在境内申藏地区建立了矿石采选点,实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统一采掘,年产矿石275吨。1985年增设采矿点2个。1987年,协同地质矿产等部门对境内主要矿产资源进行了调査和分析。分析资料表明,境内有色金属等储藏量达21万吨,主要矿区有:水磨川铜矿、光东沟铜矿、下拉地铅锌矿、窑沟铅锌矿、申藏乡小沟锑矿、斜藏沟郭大锑矿、卡车色树那锑矿、完冒乡贡岔锑矿、申藏乡西沟河汞矿等,亟待开采利用。
  (二)原料工业
  基础差,技术落后,大量的原材料得不到应有的加工,历来仅以森林采伐岀售木材为主要原料工业。1962年有生产原料的全民所有制企业1个,年产值1.99万元。至1970年总产值增加到4.69万元。1975年,原料工业发展较快,企业增加到11个,总产值10.29万元。1980年以来,受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大潮的作用,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民族经济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商品经济意识开始确立。随着科技解放生产力及人才技术等综合环境的不断形成和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原料工业上了一个新台阶,开始向加工制造业转化。
  (三)制造工业
  1965年组建卓尼县农牧业机械修造厂,主要产业是制造和修理农、牧业机具。1971年年产值为3.4万元,1973年产值增长33.9倍,1977年总产值为26.47万元。1980年企业个数增加到3个,年产值6.6万元。1990年企业个数发展到6个,总产值达71万元。
  (四)电力工业
  1962年县属第一个小型水力发电机组建成,装机容量为75千瓦,年发电量4.2万度,产值1.88万元。1968年建成多坝小型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450千瓦。至1971年全县电力工业企业增加到两个,年发电量72.56万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观念的转变,经济环境等综合实力的增强,全县根据县情大力发展电力工业,对缓解能源发展工农业生产等其它产业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县境水利资源丰富,发展电力工业优势大,前景广阔。至1980年电力工业大小企业增加到8个,总装机容量1535千瓦,年发电153万度,总产值达10万余元。截止1990年底,年生产能力为346万千瓦/小时,总产值达26.3万元。
  (五)建材工业
  县境建材工业发展缓慢,产品单一。1976年全县先后建成砖瓦、石灰加工等小型企业4个,年产值为1.01万元。1977年组建砖瓦厂1个,年产值11.64万元,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农民。1980年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部分人员回家种地,一部分建材企业停产关闭,企业个数减少到2个,总产值回落到3.2万元。1988年新建卓尼县水泥预制厂,年产值为15.5万元。1990年,不断优化产业环境,调整产品结构,强化管理,扩大企业个数,建材工业开始岀现回升趋势,至年底企业个数增加到4个,年总产值达58.7万元,净增10万余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二、轻工业
  (一)食品加工业
  全县食品加工以粮油加工为支柱,系列产品主要有糕点、豆腐、食醋、酱油等。
  新中国成立前,县境有面粉厂一个,专营面粉加工。1962年全县共有粮油加工大小企业22个,其中全民所有制1个,集体所有制21个,年产值36.74万元。1963年成立卓尼县食品加工厂,其间,对同类企业进行关并,体现和发挥公有制企业的主体作用。至1971年企业个数减少到2个,年产面粉、食油255.03吨,糕点12.21吨,豆腐54.44吨,食醋53.56吨,酱油12.809吨,总产值为12.66万元。1980年生产食品1740吨,总产值4.6万元。1986年扩大产业门类,开发新产品,成立了卓尼县罐头厂,加工生产牛肉罐头。至1990年加工企业个数增加到5个,年总产值达57.1万元。
  (三)饮料加工业
  1986年,注重争取资源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县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根据市场导向,开发新产品,食品加工业开始向专业化、系列化起步。经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了卓尼县风味食品厂,以加工各种饮料、罐头为主要产品,生产沙棘果汁、樱桃饮料以及多维、草莓、西红柿罐头等10余个品种。年生产能力为199吨,产值55.9万元。产品销往省内外,尤其是沙棘果汁颇受青睐。:1990年,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效益,增强生产能力,逐步向科学化、专业化拓展,强化发展后劲,引进两套先进生产流水成套设备,年生产能力提高到550吨,实现利税1.58万元。
  (四)饲料加工业
  县境饲料加工历来以粗饲料粉碎为主,长期以来没有专营的加工企业。
  1986年组建卓尼县饲料加工厂,主要加工生产混合饲料,年产量9吨,产值2.01万元。1990年年产量提高到80吨,总产值达3.2万元。
  第三节县属厂矿
  食品加工厂
  于1962年建成,位于柳林镇腹地马莲滩路中段,占地2664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分豆类加工、酿造、糕点加工等3个车间,有打蛋机,电烤箱等加工设备,固定资产总额为644万元。现有职工8人,其中临时工5人,属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卓尼县食品公司。主要加工生产糕点、食醋、酱油、饼干、豆腐等产品。自1963年投产以来,经历了曲折漫长的发展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食品加工业逐步摆脱困境,走向持续稳步发展和良性循环的运行轨道。1988年投资4万元,进行设备更臥改造,年产值7万元,净增值2万元。1989年年产值提高到8.2万元,净增3.7万元:1990年加工生产糕点7吨,食醋、酱油33吨,饼干0.4吨,豆制品6吨,共46.4吨,产值5.3万元,净值2.8万元。
  农业机械修造厂
  建于1965年。位于柳林镇唐采川,占地4662平方米,建筑面积1320平方米,分机械、修理、锻造、铸造、装配、车工、铳工等7个车间,有铳床、刨床、锻压等配套设备,固定资产总额为240万元。共有职工15人,其中临时工2人,固定工13人,隶属卓尼县牧业机械局。是以制造农牧业生产机械机具和修理为主体的生产厂家。主要生产山地步犁、350型架子车轴头、农业用播种机、犁锋等。其中播种机分6行畜力机和7行机引两种,为县内主要工业企业。自1966年投产以来,走机械化、专业化、科学化以及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产品质量在县境工业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1980年总产值4.1万元,净产值2.4万元,实现利税1.3万元。1985年总产值达5.9万元,净产值2.3万元,实现利税0.8万元。:1989年总产值达11万元,净产值4.7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多坝水力发电厂
  建于1966年,位于县境木耳乡政府所在地,占地2866平方米,建筑面积332平方米,总投资62万元,装有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3台,总装机容量450千瓦。固定资产总额为155.5万元,共有职工21人。是县属生产电力能源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主要保证县城及附近木耳、纳浪等地的照明及其它动力用电。1980年总产值为13.8万元,净产值9.3万元,实现利税0.33万元。1985年总产值上升到17.9万元,净产值12.3万元,实现利税6.7万元。1989年年发电量达202万千瓦/小时。
  木材综合加工厂
  于1983年建成,原称木器加工厂,厂址位于县境柳林镇桥南木耳路。占地2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分制材、家具加工等车间,固定资产总额原值6.8万元,现有职工12人,隶属县农林局。是以木材粗加工、细加工为主要生产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木材粗加工主要有各种不同规格的锯材等,细加工产品主要有组合式木器家具,工艺精巧,式样美观,深受消费者欢迎。
  1984年年加工锯材128立方米,总产值4.6万元,净产值1.6万元。1985年加工生产各种锯材139立方米,总产值5万元,净产值1.5万元。1989年加工生产木制品4965件,总产值31.2万元,净产值5.8万元。
  风味食品厂
  建于1986年,位于县境木耳路东端,占地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50平方米,分饮料车间和食品车间。饮料车间主要有蒸汽锅炉、自动压盖封盖机、输送台等机械设施。食品车间配有夹层锅4台(套),排气箱1套,立式杀菌锅2台及先进化验设备1套。固定资产总额为75.6万元,共有职工54人,以加工生产饮料和其它农副产品为主体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该厂投产不久,由于管理、人才、技术、配备资金诸方面的因素,生产效益上不去,甚至出现亏损乃至停产状态。1989年县委、县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注重调整强化企业管理,依靠科学,注重技术,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组织人员去外地考察学习,对设备不断进行更新改造等挖潜措施,使企业走出了困境,效益有了明显好转,实现了扭亏为盈。截止1989年底,加工生产各种罐头35吨,饮料107吨,总产值达55.9万元,净值12.3万元。产品销往临夏、兰州等地。
  洮砚工艺美术厂
  建于1984年,位于县境茁儿滩,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0万元,共有职工30人,是以加工生产洮砚等工艺品为主体的集体企业,隶属县经济计划委员会。1984年产值0.26万元,年加工生产砚台200方。该厂设备差,自动化程度低,除断料外,雕、刻、磨、铲、钻以及其它细加工流水线均以传统的手工操作为主,生产能力低,效益不高。1990年生产砚台600方,根雕等其它工艺品140多件(套),产值12.1万元。第四节工业主要产品
  农用播种机
  产品分6行畜引和7行机引两种,适宜当地山川土地的耕种,用来播种小麦、青棵等主要农作物。具有劳动强度小,效率高,节约种子,出苗齐而匀,便于进行除草、浇水、施肥等田间管理,操作方便,故障少等优点,年产1000台。1979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耕地划整为零!面积划大为小,播种机使用受到限制,产品滞销停产。
  轴头
  即350型架子车轴头,其规格、硬度等略低于国营厂家生产的同类产品,但通过使用后反映良好。在兴修水平梯田等农田基本建设中发挥作用,畅销县内外。
  山地步犁适于县境高山、半高山耕地。以体积小,装有手刹制动控制犁锋,具有便于调整深浅,操作简便,工作效率高等特点。
  红烧牛肉、咖喔牛肉干
  县风味食品厂生产。是“洮河”牌红烧牛肉罐头及咖喔牛肉干系列产品。产品选用耗牛肉精制而成「具有肉质鲜嫩,色味俱佳的优点。产品内含高蛋白、低脂肪,且含有人体所需氨基酸和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18种营养成份,特别是咖喔牛肉干,鲜脆可口,味美价廉,包装精美,食用方便,是野餐和旅游之佳品。产品经甘肃省兰州市食品工业研究所监制,符合国家标准,产品畅销国内外,在首届中国丝绸之路节获科技成果展销交易会金奖。
  “洮珠”牌沙棘果汁
  是县风味食品厂生产的“洮珠”牌饮料系列名优产品,经青藏高原生物研究所研制而成。产品以新鲜的沙棘果汁为原料,应用科学配方,经严格杀菌精制而成。以沙棘果汁、白糖、蜂蜜、优质矿泉水为主要成份,含有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维生素含量居国内同类饮料之首。其营养丰富,清甜爽口,沁人肺腑,是不可多得的保健饮料。具有补脾健胃,止咳化痰,活血健脑,解酒养肝,降低胆固醇,强身健体,消除疲劳之功效。宜于佐餐、酒宴、旅游等饮用。
  糕点
  县食品加工厂生产,以优粉、鸡蛋、上等白糖、植物油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先进技术工序精制而成,含有人体所必需的蛋白质等营养成份。松软香甜,色味俱佳,营养丰富,食用方便,亦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之一。
  洮砚
  以其悠久的民间工艺和独一无二的石料制成,产品久负盛名,属中国三大名砚之一。洮砚雕刻在本地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创作流传下来的传统图案成千上万,汇集了历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间神话等文化素材。还有以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故事、环境等为题材的丰富图案。其中尤以龙、凤图案更具特色,广为流行经千百年而不衰。其中知名度高,有代表性的主要作品有:“龙凤朝阳”、“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独龙探海”、“五龙探海”、“九龙戏日”、“凤穿牡丹”、“龙凤双飞”等等。
  第二章企业管理体制
  第一节国管工业
  一、计划指令,统负盈亏体制
  县属早期国营工业企业,实行计划经济,根据企业生产能力和经营方式,由国家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定期下达生产计划指标,企业亏损由国家统一负担,上交利税依照亏损程度实行减免及利润分成,盈利上交,无利补贴。各级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对企业行使单纯的行政垂直领导。
  二、计划指导,自负盈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点转移于经济建设,对工业企业进行整顿、调整等一系列改革,企业管理体制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转变,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国家参与指导,并采取以税代利,多利多收,无利不收,亏损不补,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同时为企业自我发展创造了条件。企业风险意识的不断增强,加速了竞争机制的形成,给企业注入了活力。
  第二节集休所有制工业
  一、计划指令,统负盈亏
  全县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由县人民政府经济计划委员会行使统一管理。对手工业联社等企业先后进行调整、转产、合并等措施。由县经济计划委员会统一规定下达生产计划指标,统一分配劳动力。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基本建设、扩大再生产、劳动工资等等需经主管部门统一规定和审批。企业实行统一核算,由主管部门统负盈亏,形成了大锅饭,铁饭碗。
  二、计划指令,自负盈亏
  1980年,对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实行指导性计划,放宽企业自主经营权利,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采取利润划税分成,一部分以税代利,劳动工资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多利多得,亏损自负。企业管理体制比照国营工业企业,淡化减少纯行政职能,强化了企业内部管理体系。
  三、承包经营,自负盈亏
  1988年,对飞天地毯厂、洮砚工艺美术厂等集体所有制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企业管理体制。企业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税代利,盈利多收;产品自行定价,自产自销;实行计件工资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有效的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给企业注入了活力。
  第三节个体工业
  一、国家调控,自主经营
  县境个体工业少,发展缓慢。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调剂和补充方面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个体工业的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等受国家政令、法令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宏观调控。实行自主经营。
  二、自产自销,自行定价
  根据市场导向和产品质量,个体工业实行自行定价,自产自销,在产品价格,经营门类等方面(除国家有具体规定的例外)不受任何外部环境的限制,各级政府不再行使指令性指导性计划及其它行政干预。
  工业企业管理体制的重大转变,解放了生产力,为工业企业注入了活力,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工业企业个数增加,产值增长,拓宽了经营范围,综合效益有了突破性进展,综合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
  卓尼县1951-1990年工业总产值
  第三章手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勤劳聪慧的各族人民不断在发展创造中求生存,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为后来工业生产的起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县境内历来有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传统,民间各地均有分布,主要行业门类有:木工、锯工、铁工、缝纫、鞋匠、皮匠、画匠、泥水匠、土坯匠、毡匠、银匠、席匠、砚瓦匠、鞍子匠、车匠等等。
  中华民国时期,在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内曾有过一个季节性的,由数人组成的洮砚雕刻作坊。此外还有几家从岷县等地来卓尼从事缝纫、制鞋、铁器加工、木器加工等个体小手工业者。
  新中国成立后,县境手工业生产队伍经历了曲折发展、成长壮大的过程。个体手工业规模逐渐形成,行业门类进一步得到拓宽。1953年,将个体手工业进行兼并合营,组建了县缝纫厂,从业人员11人,其中技工4人,学徒工7人,主要加工生产各种服装鞋帽,隶属于县民族贸易公司。1957年组织能工巧匠联营,组建了县农具厂,有职工29人,分木工、铁工等4个车间。为卓尼第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县计划科。1962年县农具厂解体停办,一部分人从事农业或自谋职业,另一部分人组织起来筹建了县手工业联社,从业人员有11人,从事木器、铁器等生产加工,隶属县经济计划委员会。1969年县手工业联社因管理、经济效益等因素不能维持现状而停办,财产等由县财政局和经济计划委员会接管。
  1972年甘肃省轻工业厅投资4万余元,重新组建县手工业联社,隶属县工交局。1974年手工业联社拓宽生产经营规模并接收了原民贸公司的缝纫部。至此县手工业联社逐步走向了持续稳步发展的轨道。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手工业联社根据县境资源优势,抓住市场导向,不断开发新产品,手工业生产开始从单一的行业门类向美术工艺、雕刻、编织制作等行业拓展,产品销往省内外,年创利税1万多元。
  至1990年底,全县手工业企业个数增加到5个,占地12310.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719.08平方米。1990年总产值达21.912万元,实现利税6.68万元,固定资产总额为35.29万元。
  第一节行业
  一、重工业
  (一)小型农具、家具、机电加工业
  中华民国时期,县境柳林镇有从岷县等外地来的流动人口开办了铁匠铺、木匠铺,从事小手工业生产加工。主要产品有蹶头、斧头、镰刀、马掌、桌子、椅子、凳子、柜子等等,工艺简单粗糙,产值不高。1957年组建卓尼县农具厂,生产加工和维修农牧业生产用具。1962年组建手工业联社,从事各种机械维修和加工生产镇铁制品以及取暖用火炉、烟筒等。1972年,县手工业联社进行扩建,占地5954平方米,建筑面积1237平方米,从业人员增加到42人,至1976年固定资产总额达7.2万元。下设6个基层合作社,其中从事重工业生产加工的2个。至1985年全社固定资产总额达11.5万元,年产值7.05万元,实现利税1.53万元。1986年将五金修配合作社、机电修配社、铁器社并为卓尼县五金机电修配综合厂。至1990年全社固定资产总额(含轻工业)达13.5万元,总产值80.120万元。
  (二)工艺加工业
  1985年组建卓尼县洮砚工艺厂,主要从事洮砚雕刻。1988年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新产品,利用洮砚等系列产品,利用森林树木千姿百态,巧夺天工自然造化的根、茎加工盆景根雕工艺品,销往全国乃至海外,至1990年总产值达12.1万元。
  二、轻工业
  (一)服装加工业民国期间,县境柳林等地有外地人办的裁缝铺、鞋匠铺,进行来料加工各式服装,制作、修理鞋子,自产自销。产品单一,产值不高。1955年组建卓尼县缝纫门市部和制鞋厂,从事服装加工和制鞋业生产。1974年与手工业联社合并,分为两个被服门市部。主要产品有男女便装、中山装、少数民族服装、各式儿童服装。至1976年固定资产总额为7.3万元。1980年总产值达6.16万元。1986年将两个门市部合并为民族服装厂,逐步向专业化系列化转变,不断增强了企业自我发展能力。截止1989年,固定资产总额增加到13.5万元,拥有大小机械设备82台(件),年产值7.9万元,净值2.6万元。
  (二)地毯加工业1989年成立卓尼县飞天地毯厂,同时在乡(镇)组建了8个地毯分厂,从事纺织地毯粗加工生产,至1990年,总产值为12.1万元。
  第二节经济效益
  卓尼手工业生产基础差,发展缓慢,经历了艰难曲折逐步发展壮大的漫长历程。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落后,经济环境等整体素质不高。手工业生产受思想观念、信息、技术、资金、设备、管理等综合环境的制约,产业门类少,产品单一,生产能力低,经济效益差。1976年产值为4.1万元。在此之前,经济效益无据可考。
  1980年以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实行改革开放。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和关心民族地区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倾斜政策,并且得到切实贯彻和落实。对手工业生产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实行劳动工资与经济效益挂钩,有效的发挥了经济效益的杠杆作用,将手工业生产推向良性运行的轨道,经济效益保持了稳中有增的发展势头。截止1989年,固定资产总额增到34.87万元,总产值达18.5万元,比1976年分别增长3.78倍和4.51倍。
  卓尼县1976-1989年手工业产值一览表
  第三节主要产品
  纯羊毛地毯、挂毯产品分仿波斯毯、丝毯、部落毯三种,共17个规格的产品加工。产品设计精巧,构图古朴典雅,色彩绚丽,工艺考究,集优秀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于一体,整体构图层次显明,格调高雅,富有强烈的装饰艺术效果。具有保温、消声、调节室内温度、光线,经久耐磨、美观大方等优点。是宾馆、酒家、礼堂、会议室、客厅、以及家庭用以装饰和美化环境的理想产品。年产127平方米,产品销往全国和西欧等地。
  服装主要产品有男女成人服装和儿童服装两大类,分各式面料的衬衫、西服、中山服、军便服以及不同规格,不同花色品种的各式童装,兼以来料加工。
  第四章乡镇企业
  第一节管理机构
  1975年全国农业会议提出,支持鼓励发展乡镇企业。同年11月,成立了卓尼县手工业管理局,主管乡镇企业。其间,乡镇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至1976年企业个数增加到95个,从业人员674人,生产经营电力、建材、雕刻、编织等产业门类,年产值48万元。1976年9月,成立卓尼县社队企业管理局,主管乡镇企业。
  1980年进行整顿、调整,对一些一哄而起,盲目上项目,效益差的乡镇企业进行了关、停、并、转。企业个数减少到29个,从业人员29人,年产值26.17万元。
  1983年管理机构改为卓尼县集体经济管理局。1984年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一号和四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放宽农村经济政策,提倡鼓励和扶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同年又恢复管理机构为卓尼县乡镇企业管理局,行使组织调控职能。根据县情,因地制宜努力提高和强化企业管理水平,转变观念,拓宽经营生产规模,合理进行资源配置,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努力开发对牧农林副产品的加工和立体型多种经营企业的基本构想。制定了乡镇企业向深加工、精加工、农、林、牧、副、工、商等综合经营全面发展的规划。
  1985年先后组建和扩建了卓尼县建筑公司、供销公司等13个企业。至此,企业个数增加到200个,从业人员达844人,年总产值达302.64万元。1989年,全县乡镇企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出现了增长势头,企业个数增加到609个,年总产值达809.4万元。主要从事的行业门类和产品有;砖云、石灰、罐头、粉条、木材、干酪素、玻璃拉丝、食醋、洮染、藏香、蜡、纺织、建筑等。
  第二节行业
  一、重工业
  采掘工业在乡镇企业中所占比重小,起步晚,发展缓慢。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县境出现过采掘矿石,土法修筑炼铁、炼钢炉的历史。经22年后的1980年,境内开始锑矿、铅锌矿矿石的采掘和贩运。同年年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为了保持地方能源优势,以期进行有计划的统一采掘,采取得力措施,进行了有计划的行政干预。与此同时,在申藏乡境内设立矿石采选点,年生产锑矿矿石275吨,至1989年年产矿石130吨,产值可达13.5万元。成为县属乡镇企业中的主要行业之一。
  制造业60年代初,境内有烧制砖瓦、石灰以及铁器加工等制造工业。其时叫“人民公社的五小工业”,生产规模小,设备原始,技术落后,产值低。1970年企业个数增加到6个,主要有小水电、建筑、雕刻、纺织、木器加工等行业门类。至1980年出现了稳中有增的发展势头,开发增加玻璃拉丝等产业门类,企业个数增加到150多个,至1989年总产值达220.7万元。
  二、轻工业
  (一)商业饮食食品加工业1975年恰盖乡奶粉加工厂建成,有土木结构厂房12间等基础设施,利用当地畜产品资源牛奶加工生产奶粉,年生产能力为5000斤。1984年以来,全县先后建成罐头厂、鬼臼厂、纳浪粉条加工厂等,至1989年商业饮食和食品加工企业个数达200多个,从业人员400人,年生产能力总产值为203.5万元。
  (二)饮食服务业1980年以来,全县广大农牧村特别是交通沿线,开始兴办以饮食、住宿等小型服务行业,随着思想观念的不断转变和商品经济意识的形成而逐渐增多。境内交通沿线,各乡政府所在地以及集镇和流动人口频繁的地区如洮砚、新堡、木耳、麻路、洮北等地,兴办了小卖铺、饭馆、小吃部、旅社、缝纫部、压面铺、榨油、磨面铺、发廊、修理部等服务行业。至1986年,全县共有饮食服务行业37个,从业人员119人,年产值77.79万元。1989年进行了整顿调整,全县服务行业个数减少到25个,年产值为8.75万元。
  第三节经济效益
  县境历来以农林牧为支柱产业。乡镇企业受观念、交通、信息、技术等环境以及综合经济实力的制约,发展缓慢。1970年以后县境内乡镇企业开始起步和逐步发展壮大,主要力量是全县各公社社办厂的成立,进行“五小工业”的生产经营。这些社办厂虽然存在的年份不多,但为后来乡镇企业的崛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76年,全县乡镇企业个数为94个,从业人员674人,年产值48万元。1986年,企业个数增加到149个,从业人员1099人,年产值达42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3.41%。至1989年,企业个数增加到609个,从业人员1760人,总产值达809.40万元。全县乡镇企业历年发展情况详见下表:
   卓尼县1976〜1989年乡镇企业发展情况
  第四节主要企业及产品
  卓尼县城关砖瓦厂
  始建于1976年夏季,地址在柳林镇上城门。以加工生产烧制砖瓦等为主要产业。建厂初期设备简陋,土法上马,技术落后,手工作业,生产能力很低。1979年城关公社组织人员专程去外地参观学习烧制砖瓦等技术,聘请山东等地技术人员指导传授技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保证产品质量,购置砖瓦机,改造地轮窑等,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产品市场广阔,销售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好势头。至1982年拥有固定资产21万多元,积累6万多元,为扩大再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成为全县乡镇企业中的骨干之一。
  1984年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企业内部建立和实行了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生产责任制,使工人的责、权、利得到紧密地结合,同时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同年5月,厂址搬迁到城关地区上卓村,又购置自动上料机一台,改建20门轮窑,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生产机砖标号由原来的75号上升到11&3号。年产值达到63.2万元,比年初计划增长58%,上交利税5300元,年生产机砖220万块。至1989年年底,年生产能力达1000万块。
  卓尼县乡镇联营建筑公司
  于1982年筹建,占地2656.9平方米,建筑面积438平方米,共有职工300多人。以建筑、建材等为主体产业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投入运行后,因资金、设备、技术等基础差,经营管理水平、生产能力不高,连年亏损。1987年,随着全县商品经济综合环境的形成,为乡镇企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生产效益开始回升,出现了扭亏为盈的局面。1988年至1989年共完成建筑工程面积7971平方米,总产值达304.35万元,其中1988年总产值占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的11.5%,1989年占28.2%。1989年经甘肃省建委审核评定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四级乡镇企业。同年承建卓尼县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工程,以施工质量等双优成绩,受到甘南州建委的确认和表彰嘉奖。截止1990年有职工350人,主要施工设备有卷扬机、搅拌机、水泥预制板成型机、拖拉机等,固定资产总额为19.24万元,年总产值204.35万元。
  申藏锑矿冶炼厂
  建于1987年,固定资产总额9万多元。主要设备有:烘烧炉1台,反射炉1台;7.5千瓦、4.5千瓦、3千瓦风机各一台(套):UB一2铂铑高温计3支及配套显示仪等化验设备各1台(套)。年生产锑矿粉10吨。
  第五章工业发展前景
  第一节冶炼
  县境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及西倾山边缘,地理构造复杂。据有关地理地质资料分析,境内为古生代到三迭系的地质构造,岩浆岩活动频繁,形成矿物质的地质特征突出显明。千百年来,由于历史和社会等综合因素,没有能力发现和探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社会制度、政治体制等发生了划时代的重大变革,加速了社会发展进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得到跨越性的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县境的进步和发展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国家地质矿产部门提供的勘探资料分析,境内下拉地、申藏等地蕴藏着大量的锌、铅、铜、铁等多种矿种。
  1980年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力量,对全县矿产资源进行有计划的普查和勘探。根据普査勘探资料分析,县境天然矿产资源丰富,分布广,储藏量大,品位高。主要有非金属和有色金属两大类。其中有色金属矿有铁、铜、铅、锌、汞、锑、金、银、镓等9种,尤以铁为最,储量在197.48吨左右。另外,有铅锌储量12.718吨,汞储量0.28万吨,银镓储量173.3万吨,非金属有大理石、碑等7个属种。
  根据县经济计划委员会“关于开采冶炼锑矿、铅锌矿的可行性论证报告”数据表明,年生产矿石可达2000一2500吨以上,年产值可达150万元,可实现利税30万元,实现纯利润40多万元,现有的矿产资源可供本县开采一千年左右。境内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卓尼发展经济的一大优势,开发利用潜力大,价值高,发展冶金工业前景广阔。
  第二节电力
  县境内地形、地段特征和地理地质构造构成丰富的天然水力资源。孕育了黄河的主要支流洮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境,洮河大小支流交叉密布,主要支流有车巴河等26条。县内长度593公里,平均落差932.5米,年平均流量117.9万立米/秒,理论蕴藏量133.36万千瓦,可开发量1.759万千瓦,已开发利用0.1535万千瓦,占可开发利用的9.73%。其中洮河在县内的流程174公里,落差340米,年平均流量84.54立米/秒,理论蕴藏量为113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为1.22万千瓦。洮河及其支流水量充沛,流量稳定,发展水电工业潜力很大。
  为了全县工农业等主体产业及多种经营和其它产业得到较快的同步发展,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抓住机遇,开发利用水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电工业,带动农、林、牧、工等其它产业的较快发展提供优越的动力能源,对加速自动化、机械化、电气化、科学化程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对最大限度的缓解森林等其它能源消耗有其深远的现实义意。开发利用水力资源是卓尼县的当务之急,也是振兴卓尼经济的主要途径。
  第三节建材
  县境森林资源丰富,优势大。发展建材工业前景广阔。
  全县林业用地293.87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7.9%,共有林地279.87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5.5%,其中:天然林106.39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6.3%;防护林19.05万亩,占6.5%;疏林地面积47.09亩,占16.1%;茨木林地105万亩,占35.5%;未成林造林地2.3万亩,占0.8%;宜林地14万亩,占4.4%;苗圃760亩,占0.03%。森林覆盖率为34.8%,总蓄积量为1573.42万立方米,其中:幼林蓄积20.24万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1.3%;中龄林蓄积494.89万立方米,占31.4%;成龄林蓄积815.74万立方米,占51.8%;疏林蓄积190.27万立方米,占12.1%;防护林蓄积28.8万立方米,占1.8%;茨木林(散生林)蓄积22.72万立方米,占1.4%;枯立木蓄积3.39万立方米,占0.2%;未成林造林地蓄积0.75万立方米,占0.05%。天然林年平均生长率约为2.1%,年净生长33.51万立方米。此外,人工林资源也较丰富,全县人工林面积为26.43万亩。人均占有材地40.62亩,人均占有林积217.3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人均占有林地和材积均高于全国、全省水平。
  另外,境内分布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陶土、红土、粘土、大理石、石灰石,其中陶土、红土、粘土,具有土质细腻,板结粘合性能好,分布广,储量大,是加工生产砖、瓦等建筑材料的优质原料。石灰石在县境北部连片分布,尤以北山地区分布相对集中。申藏等地的石灰岩含有铜、铁等元素,以质量上乘著称,不但是加工建筑材料的原料,还兼有开发其它产品的价值。近几年来,又不断探明县境还蕴藏着大量石膏、粗玉、大理石等天然资源。
  第四节毛纺
  畜牧业为卓尼的支柱产业,自1986年全县农转牧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较快发展。全县注重优良畜种的引进、配育和改良,提高了畜产品商品率。特别是对绵羊的改良和普遍推广,较大程度的提高了羊单位的产毛率,年平均产毛率增长&5%,提高经济效益3.5倍。1989年全县羊毛总产量为87.64吨,据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县境羊毛、牛毛产量以年平均11%的速度递增,至1990年全县年末共有各类牲畜28.45万头,其中羊12.73万只,牛11.95万头,羊毛、牛毛资源丰富,是发展毛纺工业的一大优势。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