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木材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27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木材生产
分类号: F407.88
页数: 2
页码: 328-329
摘要: 卓尼县境内林区为全省重点用材基地,半个多世纪来,为国家建设提供了数以亿计的优质木材,而且较完整的保持了森林环境,培育了大面积后备森林资源,维护了生态平衡。
关键词: 木材生产 林业经济

内容

清道光元年(1821年),兰州等外地木商250余家,在纳浪、大峪、车巴等地开办木厂贩运木材。据洮河流域林业管理处统计资料记载,民国31年(1942)生产原木株数为49702根。民国32年(1943),岷县野狐桥木材工作站清査统计数据记载:是年经洮河水运木材达245259根,其中胸径6〜16公分的木椽106782根,占43.5%;18〜20公分的小径木53442根,占21.79%;22公分以上的圆条木85035根,占34.67%。其中云杉、冷杉材占99.20%,桦木0.79%,柏木、杨树等约占0.01%。以上木材,大峪沟生产49803根,占20.2%;卡车沟42511根,占17.36%;纳浪35615根占14.47%;博峪沟30780根,占12.55%;拉力沟16620根,占6.8%;大扎11551根,占4.71%;拉扎口8526根,占3.48%。此外,粒珠沟、卓尼沟、木耳沟、若龙、羊化、大板子等林区年生产原木49853根,其中运往临潭(旧城)约30000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林业生产管理体制、经营方针、规章制度等不断健全和完善,木材生产开始纳入规范。根据县境冬长春夏短,春秋湿润,冬季干燥的气候特征,采伐季节的不同而木材质量迥异。自立夏至夏至采伐的木材呈淡黄色,材质虽好,但易开裂,缝隙大,称“黄材”。夏至迄立秋采伐的木材,叫“麻材”,材质轻而松软,不耐腐。立秋至立冬采伐的木材,呈灰白色,叫“白材”,材质比黄材好。立冬后至翌年立夏的叫“花皮材”,材质最佳,具有材质刚柔相济且不易开裂诸优点。境内林区为全省重点用材基地,半个多世纪来,为国家建设提供了数以亿计的优质木材,而且较完整的保持了森林环境,培育了大面积后备森林资源,维护了生态平衡。
  1951~1989年累计生产原木2305413立方米,1959一1985年生产锯材373047立方米。1984〜1988年县属国有林和护村林共生产木材223650立方米。1976一1982年生产烧材年平均折合约533810立方米。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