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业机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25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业机具
分类号: F303.2
页数: 4
页码: 307-310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引进推广和使用新式农具,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主要有山地步犁、双轮双锌犁、16行机引播种机、12行机引播种机、5行、3行人畜力播种机、收割机、脱粒机、扬场机、拌种机、机动喷雾器、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农用汽车、人力架子车、钢磨、榨油机、粉碎机等。
关键词: 农业机具 农业机械

内容

—、旧式农具
  经千百年创造制作了适合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的各式农具,主要有:耧、耙、耱、铁锹、木锹、蹶头、镰刀、铲、榔头、碌碡、木杈、连枷、扫帚、簸箕、筛子、铁铧犁、木车、水磨(分平轮和立轮两种)、小石磨等,以人畜为主要动力。
  二、新式农具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引进推广和使用新式农具,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主要有山地步犁、双轮双锌犁、16行机引播种机、12行机引播种机、5行、3行人畜力播种机、收割机、脱粒机、扬场机、拌种机、机动喷雾器、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农用汽车、人力架子车、钢磨、榨油机、粉碎机等。
  三、农业机械
  1951年至1954年共引进推广和使用新式农业机具10761件,其中5寸步犁1195部,简化5寸步犁8073部,6寸步犁1211部,7寸步犁121部,脱粒机53台,打谷机21台;三腿耧100件。1957年引进收割机3台,播种机2台,双轮双锌犁28部,山地步犁400部,共433件。1958年大搞技术革新,县农具厂工人李含荣率先试制了木制双轮双锋犁,经技术鉴定规格、质量等符合要求,并具有轻便灵活等优点。随之研制了3行、7行木制播种机,改造庆阳犁为重头深耕犁,深度提高了1.5倍。至年底共研制、改造各式机械316种,2105件。境内纳浪等地使用木制双轮双锌犁、重头深耕犁。新堡等地使用手摇颗粒肥机,效率比手推机提高20倍,性能良好,运转正常。同年全县共购进双轮双禅犁92部,山地步犁1137部,庆阳犁646部,12行播种机29部,收割机18部,锄草机8部。至此,县境农业机械推广使用初见成效,机械化开始起步。1959年率先在农垦单位推广各式拖拉机、电动机、柴油机、脱谷机、拌种机、播种机、水泵、小钢磨等机械。培训拖拉机驾驶技术人员10人。1967年,国家投资为纳浪乡羊化村购进东方红一28型拖拉机1台。1969年,大中型拖拉机,各式手扶拖拉机以及机引大小配套拖车、机引犁耙、磨面机、粉碎机、脱谷机、皮带传送离心式扬场机、榨油机等机械得到陆续引进和大面积推广应用。同年国家一次性投资,为卓尼投放东方红一75型链轨拖拉机20台,每个乡(镇)1台。至1985年,全县拥有各种农业动力机械1044台,总动力为10364马力,其中大型拖拉机38台,1902马力,包括链轨式2台,东方红一28型7台,东一40型2台,铁牛一55型24台;小型拖拉机124台,1482马力;其它农用固定动力机械419台,5583马力;其中柴油机88台,1477马力(排灌14台,357马力);电动机307台,2501马力;发电机组7台,526马力;农用汽车14辆1330马力;耕作机械137台,其中配套大中型拖拉机犁27台,耙2台,播种机8台;配套小型拖拉机犁83台;收获机械3台;喷雾器16台25马力;场上作业机械48台,其中脱粒机41台,扬场机7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54台,其中磨面机229台,碾米机7台,榨油机23台。半机械化机具9201台,农业机械总值209.56万元。拖拉机总作业量为17.77万标准亩,农业作业量占11.00万标准亩,纯农作业量占0.1万标准亩。其中脱粒碾场1.60万标准亩,农副产品加工0.40万标准亩;农业运输总量为&90万标准亩,农业作业量占6.77万标准亩;拖拉机作业耕地耗油量130吨,平均每亩成本0.90元,全年农业总耗油量135吨。1990年,全县有大中型拖拉机54吨,2073.30万瓦特;小型拖拉机308台,3252.80万瓦特;农用汽车22辆,农用机械总动力为11234.80万瓦特,其中排灌动力机械491台,4123.30万瓦特;机耕地面积6010亩;喷洒农药面积1255亩。
  卓尼县1949一1990年主要农业作物产量
  卓尼县各乡(镇)主要年份农作物播种面积统计表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