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田基本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25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农田基本建设
分类号: S28
页数: 2
页码: 306-307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自50年代起,开荒造地,平整土地,深翻土地,兴修水利,境内洮河沿岸荒滩被改造成稳产高产的梯田。按照投资少,规模小,多受益多负担的原则,因地制宜的修建洮砚、寺下川等水渠和许多小型塘坝、打水井,对改善生产条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农田基本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程,是造福子孙的百年大计,全县始终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坚持不懈。
关键词: 农田基本建设 卓尼县

内容

县境地貌地形切割较深,山峦迭嶂,沟谷纵横。约占全县总耕地面积95%的耕地分布在高山、半高山的干旱地区,大部分属于“十年九旱的望天田"、“挂坡田”、“漏沙田”。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洪灾危害极为严重,生产条件很差。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广大劳动人民与之搏斗、抗争和改造。随着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逐步得到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自50年代起,开荒造地,平整土地,深翻土地,兴修水利,境内洮河沿岸荒滩被改造成稳产高产的梯田。按照投资少,规模小,多受益多负担的原则,因地制宜的修建洮砚、寺下川等水渠和许多小型塘坝、打水井,对改善生产条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农田基本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程,是造福子孙的百年大计,全县始终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坚持不懈。至60年代末期,配合“农业学大寨”运动,掀起了削山填沟,兴修梯田的热潮,大部分山坡地被改造成梯田。1970年以来,以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的兴修水利方针和以引为主,弓|、蓄、提相结合,坚持专业队常年施工与群众季节性突击相结合的措施,兴建了一些服务于农业生产等多功能中小型水电站,解决了农田提灌、脱谷、面粉加工等机械动力。1974年,以改土为中心,水土配套,注重平整土地,修造梯田,改造低产田,全县共完成改土面积30130亩,扩大水浇地面积24791亩。共投入劳动力占全县劳动力的63%。此外,县直机关、学校干部、职工、师生330多人参加了义务劳动。1979年以来,总结治理县境“一河四沟”的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对洮河两岸部分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加强防洪,扩大了耕地面积。1990年在年末耕地面积中有水平梯田1139亩,其中当年增加494亩;有效灌溉面积2465亩,其中当年增加118亩;保证灌溉面积2380亩。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